APP下载

论幸福取向的偏离及其价值纠偏

2016-07-04吴沁芳

中州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幸福观价值取向

吴沁芳

摘要:幸福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复合体,包含着多向性的复合价值维度。在现实中,幸福的复合价值维度又以主体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并发挥作用。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着幸福价值取向的偏离现象,主要表现在幸福取向的具体内涵、幸福生活的获取方式、幸福生活的主体目标三个方面。确立主体正确的幸福价值取向,从而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真实幸福感,可以从多样性需求的满足——幸福取向的人性依据、个性化方式的呈现——幸福取向的情理依据、高品质生活的拥有——幸福取向的精神依据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幸福观;价值维度;价值取向;价值纠偏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095-05

任何一种幸福观,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主体对于幸福问题所持有的主观态度及其价值认知,以此表明人们面对幸福这一人生价值目标所拥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当主体形成一定的幸福价值观并明晰自我的价值选择时,自然会在此基础上确立其相应的幸福价值取向。显然,正确的幸福观必然带来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形成合理的幸福价值指向;反之,错误的幸福观则会导致错误的幸福价值指向,进而造成主体不幸的人生境遇。本文从幸福的价值维度入手,指出幸福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复合体所具有的多向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幸福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存在状态及其意义;通过考察当今中国社会幸福价值取向的严重偏离状况,指出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探讨如何面对现实进行价值指向上的纠偏,以确立起正确的幸福指向,从而提升国人的真实幸福感。

一、幸福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及其意义

1.幸福价值取向与价值维度的关系

何谓幸福?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正因为幸福内涵存在歧义性和丰富性,所以才引发每个时代的人们去思考、去探究,进而在实践中去寻求不同的幸福生活。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德性,有些人说幸福就是明智,另外一些人则把智慧当作幸福,还有一些把其中的一项与快乐相结合,至少把快乐当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此外,还有些人把外在的好运气也加进来。”①幸福含义的多样性以及幸福生活的多元性表明,幸福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复合体,与人类生活中的其他价值对象相比,它的价值复合性状态更多样、更复杂。幸福的价值复合性突出地体现在幸福的价值维度上。幸福的价值维度指的是幸福这一特定的价值对象所包含的诸种要素、条件和层次,在现实中,它们往往以复杂多样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合性的结构状态。当我们从学理的层面进行分析会发现,幸福的价值维度不仅是多样复杂的,而且呈现为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状态。概括起来,幸福的价值维度有十大相互对应的基本维度:主体—客体维度;物质—精神维度;感性—理性维度;目的—手段维度;过程—结果维度;群体—个体维度;绝对—相对维度;传统—现代维度;时间—空间维度;数量—质量维度。

不论是从事实层面还是从逻辑角度上说,幸福价值取向与价值维度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价值取向源自于价值维度,有怎样的价值维度存在状况,就会有相应的价值取向表现形式。如前文所述的诸多价值维度,放到现实生活中便是主体所要面对的各种基本价值指向,其区别只在于主体在面对实际生活条件和个体自身愿望时,以其中的哪种或哪些价值维度作为自我选择的价值指向。进一步看,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幸福维度的丰富多样性,因而,主体在展开其幸福目标的实际选择时,必然会显现出价值指向上的复杂多样性。另一方面,幸福价值取向与价值维度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相对而言,价值维度是蕴含在价值对象自身的内在性的要素、成分和内容,它具有客观化、静态化、共性化的特点。价值维度的实现需要借由主体的行为实践使之现实化和个性化,如此便有了主体的价值取向问题。因而,相比较来看,价值取向具有突出的主观化、动态化、个性化等特点,它需要通过主体的实践,以具体的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来获得对某种价值维度的选择和呈现,因此其现实性多于理想性。从进一步的意义上说,价值维度的现实化必须通过主体所选择的价值取向来完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要使主体能够真正在一种明晰的幸福观引领下从事其幸福生活的追求,就需要将相对静态潜在层面的价值维度转化为实际操作意义上的价值指向,方能展开其现实化的寻求幸福之旅。

2.幸福价值取向多样性的意义

因为价值取向与价值维度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而,幸福价值维度的多向性必然带来主体幸福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然而,有关幸福价值取向多样性存在的论述,还只是对幸福取向的多样性进行一种事实层面上的认定和逻辑关系上的梳理。对于力求幸福生活的主体而言,停留于对幸福取向多样性的实然或观念意义上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考量在当今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愈发多样化的幸福取向,主体在观念和行为上究竟何去何从,以及他所做出的价值选择对于他所期待的幸福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当今如此多元化的时代里,无论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对于现实的个体而言,幸福价值取向都愈发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状态。这种多样化的幸福指向,带给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必然是多样而复杂的:“多样化”使得这个社会具有了更为宽松自由的选择空间和氛围;“多样性”又让每一身处其间的个体有了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幸福由此而具有了不同的定义、状态和感受。当然,也正因为幸福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可能,而每一个体又只能依据现实条件和个人境遇做出有限的选择,这就使得主体在幸福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和倾向性上往往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在此,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价值指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生存状态,“幸福无疑涉及主体内在的价值观念及与之相应的人生追求,正是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上的差异,使不同的主体在相同或相近的生活境遇中形成幸福或不幸福等相异的感受”②。从当今中国看,社会成员在相当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这种社会现象表明,主体不仅在幸福的价值观上愈发背离人的丰富性需求而走向异化于人性的单向化态势,而且在幸福的价值目标上由于缺乏正确观念引导下的明智选择,其结果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偏颇趋向。人们在幸福指向上的种种偏离,反映出的是幸福观上的异化状况。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带给社会成员应有的幸福生活,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和相当范围内降低了国人的普遍幸福感。

二、幸福价值取向的偏离及其现实影响

幸福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它却让社会成员在实际的抉择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现实表明,在主体确立幸福取向的过程中,社会思潮、大众趣味、流行趋势等普适性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左右人心、导引大众的作用。而当一定时期的流行价值观和普遍幸福品味大行其道之时,便可能使得原本多样化、个性化的幸福取向发生明显的趋同或者严重的偏离,从而使幸福的状态变味以至异化,导致社会成员的真实幸福感大大降低。综观当今中国社会,幸福价值取向的偏离主要表现在幸福取向的具体内涵、幸福生活的获取方式、幸福生活的主体目标三个方面。

1.在幸福取向的具体内涵方面

从具体内涵看,幸福价值取向的偏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物质化。由于长期物质生活条件匮乏导致的物质贫穷恐惧症,导致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高度的物质同一性追求:无论是官方的政策导向还是媒体的宣传造势,无论是人们的主导价值观还是具体的行为取向,都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那就是在幸福要素的追求上的强烈的物质化——人生成功与否,家庭幸福与否,都以金钱的多寡及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作为主要标准,形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物质主义的肆意泛滥和拜金主义的甚嚣尘上。二是过于感官化。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不论其年龄、职位、学历如何,对于感官生活的追求都十分重视:舌尖上的享受、游戏娱乐的刺激、到此一游的旅行、吸引眼球的影视宣传等,及时行乐的感官体验氛围弥漫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使得人生的幸福简化为一过性的直观感受,降低为浅层次的感官享乐。

2.在幸福生活的获取方式方面

从幸福生活的获取方式看,幸福价值取向的偏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化。幸福本是人生在世的根本需求和最终目标,因此,它不仅应当呈现为一种目的性的持续追求,而且由于其根源性和终极性的目标指向,要求社会主体应当将幸福作为内在性、本质化的人生诉求来对待。但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呈现出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幸福生活不再是一种重内心体验和精神感受的状态,不再是人生的目的性、内在化的本质需求;相反,幸福生活蜕变成惬意生活的一种外在化、浅表化的需要满足。二是结果化。生命本是个过程,生活应当是在持续性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身心体验状态下向前推进的。而当今国人普遍存在的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所有的行为都重在结果的呈现,成王败寇的心理促使大多数人都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想要的结果。于是,幸福的物质化、感官化及外在化的当代特质,在现实中最后都以“结果”的状态呈现出来。

3.在幸福生活的主体目标方面

从幸福生活的主体目标看,幸福价值取向的偏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幸福主体的特殊化。幸福是人人都想要获得的生活状态,它不能只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奢侈品,因此,普遍幸福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目标。然而,现实中的不公正待遇比比皆是: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所能获得的幸福条件差异悬殊,这使得同为社会中人,所能得到的幸福的客观要素大相径庭。其结果,形成了在同一个社会中,幸福生活的拥有被局限在有限的特殊人群中,相当数量的民众则缺乏以至丧失了获取幸福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二是幸福目标的数量化。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政府的体制机制、政策指向,或是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自觉不自觉中,往往都在以数量来说明一切,如经济效益的提升、GDP增长的效应及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显而易见,在社会目标的确立及个体生存意义的追求中,对于物质条件数量化的追捧,远远超过对于生活品质的内在化追求。即便是对幸福状况的衡量,幸福指数的关注度也大大高于对幸福内涵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由于幸福价值取向的严重偏离,使得当今中国民众的真实幸福感大大降低,即使拥有某种程度的所谓幸福感,也常常表现为短暂的、表层的,或变相为一种低级欲望的满足和外在快乐的拥有,此谓异化的幸福。

三、幸福价值取向的纠偏及其优化

幸福价值取向的偏离、幸福感的异化已经导致有些人出现幸福缺乏症,似乎越追求幸福,幸福越遥不可及,以至于人们对何谓幸福、如何幸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失望和焦虑。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确立合理的幸福价值取向并力求其优质化,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探寻幸福取向的确立依据,进而构建适合当代社会的基本幸福准则和价值指向。

幸福是社会主体的终极目标追求,是人在世间所作所为的根本意义所在。亚里士多德指出:“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择,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完满的。不论我们选择的是荣誉,是快乐,是理智,还是所有的德性,都通过它们自身。我们是为幸福而选择它们,通过它们我们得到幸福。”③既然幸福对于人的存在具有如此根本性的意义,那么,在幸福取向的选择过程中,最为基本和真实的依凭便应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的明确及其实现则应当从人性的丰富多样性出发去考量——人性化应当成为确立幸福价值取向的基础和依归,以此为据向外扩展,才可能拥有充分合理性的幸福取向,并使之在主体生命历程的拓展中不断优质化。

1.多样性需求的满足——幸福取向的人性依据

人是世间最为独特的存在者,人性的构成丰富、复杂:他不仅保有自然之子的自然属性,还形成了人类群体生活造就的社会属性,更有着人类文明世代熏陶所孕育的精神属性。既然天地造化让人类拥有了如此丰富多样的属性构成,那么,在人们寻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就不应只是一种方式和样态的选择,而且也不只是依靠某种单一的幸福维度便能够让人获得真实而持久的幸福感。因为,需要的多样化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在现实中,人们又总是要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了的需求满足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对多样性需求满足的重要性。马斯洛说:“我所观察到的需要的满足只能产生暂短的幸福,这种幸福又会趋向于被另一种(希望是)更高级的不满所接替。人类想要得到永久幸福的希望看来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当然,幸福的确降临过,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到的。”④毋庸置疑,人性之多样化的需要应当成为幸福取向的本源依据。

既然人的需求是丰富多元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就必须充分重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应当允许在不同时代条件和生存环境下,仍然能够确保每一个体的多样性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对于每一社会个体来说,应当在关注自身需求多样性的基础上,力求展开其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态,不断寻求生活幸福的多样性可能。切不可盲目追随大众潮流,迎合单一世俗趣味,让丰富多样的人性需要压缩(或扭曲)为单一维度的需求满足。当然,主体多样性需要的满足,并非指人在所有需要上都得到全面的满足,也不是说对需要不分主次轻重的一味地追索,如果这样,人就会变成欲望的简单集合体,丧失其作为具有精神性特质的高等动物所应有的品性。“如果以为幸福是人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人就不可能有幸福,因为人的需要太多,而且还在不断地产生,任何人都不可能使自己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因此,应当把幸福限定在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上。”⑤总之,只有充分尊重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层次化的存在状态,将幸福的期许和追求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才会使个体的幸福人生显现出充盈丰沛的状态。

2.个性化方式的呈现——幸福取向的情理依据

康德认为,“求得幸福,必然是每一个理性的然而却有限的存在者的热望,因而也是他欲求能力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决定根据”⑥。同时,他又指出,“我们的祸福诚然关系极其重大,并且就我们作为感性存在者的本性而言,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幸福……但是,人毕竟不是那种彻头彻尾的动物,以致对于理性向自身所说的一切也都漠不关心,而把理性只是用为满足他作为感觉存在者的需要的工具”⑦。在此,康德不仅看到人作为感性存在者对于幸福的关切和期望,而且还指出了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对于幸福应有的深层次体认。因此,对于兼具感性与理性的特殊存在者而言,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寻,以及在幸福感上的需求满足,必然都包含着感性和理性、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构成,都会以丰富多样而非单一的形式来呈现其幸福的样态。然而,从进一步的意义上看,虽然人类有着相类似的人性需求构成,但毕竟每个个体对其中不同层面的需求有着相异的偏好和追求;而且,由于个体之间在身心条件、生活经历、生存环境等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必然使得他们在对于幸福内涵的理解、生命本质的认知以及对于生存要素的追求上大相径庭,这就需要重视不同主体的个性化的幸福需求选择。因此,同样是面对感性和理性等多样化的人性需要,当把它们放在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身上时,它们又会以具体的、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每一个独特的社会成员来说,在其寻求幸福生活进而确立其幸福取向之时,就不应丧失自我的一味媚俗、流俗,而应以自身的实际状况和个性需要为出发点,听从内心的呼唤,遵从自我的期许,如此获得的幸福感才是最为真切也因此才会是历久弥新的。这既是人之情所有,也是事之理所在。所谓人情之理,即是幸福取向确立问题上的情理依据。

3.高品质生活的拥有——幸福取向的精神依据

作为拥有丰富复杂属性的灵长类高等动物,人类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仅孜孜不倦,而且伴随其文明程度的提升而愈发高远。那么,何谓高品质生活?是物质条件的丰裕、事业成就的发达、社会地位的提升吗?显然,对于幸福生活的界定以及生活品质高低的诠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应该是“共识性”的,那就是,所谓幸福生活及其品质高低,不会也不应是停留于某些外在条件的拥有,更不应是低层次的物欲需求的满足而已。虽然,不可否认,人与动物的基本欲求在某些方面十分相近,人要生存,亦不可脱离这些基本的需求和条件。但人毕竟是具有精神性的高等动物,倘若缺乏思想的力量、反省的意识,而将自我欲求停留于低下的感官物欲层面,那么无疑会把自身降低到一般动物的本能性生存状态上,从而大大贬损作为人本身的生存意义,而其作为人所应有的高品质生活便无从谈起。张岱年先生指出:“有些需要是人与禽兽共有的,有些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人所特有的需要可以说是具有特异性的。特异性的需要高于非特异性的需要。因此,可以说精神需要高于物质生活需要。”⑧因此,难能可贵的,是人在面对直观感性的物欲诱惑之际,在本能欲望与理智精神交锋之时,如何以人性战胜兽性、以灵性克服物性,从而获得彰显人的根本特质的高品质生活。古代先贤早已明白此理,孟子就特别强调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高下之分,《孟子·告子上》载:“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⑨

因而,从进一步的意义上看,尽管幸福生活乃人生之目的,必须在尊重人性基本需要的层面上,在合乎人情事理的基础上方可得之。但从人之为人的意义上说,我们更应重视人的本质需要,关注人的精神性需要和心灵的归属。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实现活动。”⑩亚里士多德的德福统一观明确地告诉人们,幸福生活的获取应建立在对德性的重视和实践之上。对于德性的关切和对灵魂深处需要的体察,并在此基础上身体力行,才会得到真正的人所应有的幸福生活。那么,所谓高品质生活,就应当是这样一种以内在精神的充实丰富为内核的多样化需求的统一。虽然,这是一种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幸福状态,但作为独特的存在者,人所要确立的幸福价值取向就应当具有人所应该有的特质。

总之,面对人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必须有所认知、有所抉择,并有所侧重。人毕竟是具有社会和精神属性的高等动物,对于自身的不同层次需求,在不同阶段上必然会有也应当有不同的选择和追求。当低级的需求满足后,对高级需要的追求会不断攀升,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幸福取向越发向高层次转化。其实,不论哪个时代哪种社会环境,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对于精神需要的重视,对于灵魂纯净的追求,都是最深沉最久远的目标。同样,在有关幸福生活的价值指向上,尽管基础层面的物欲需求不可或缺,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于心灵安宁的追索,任何时候都不应忘却和放弃。唯其如此,作为人的存在意义才能突显,真正体现人心所向的幸福感才会生成。而在此意义上,主体的幸福目标才会真正有所提升,其幸福生活的品质才会更加优化和升华。

注释

①③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2、18页。②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2页。④[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8页。⑤江畅:《幸福: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⑥⑦[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66页。⑧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49页。⑨《四书五经》,线装书局,2008年,第56页。

责任编辑:思齐

On the Deviation of Happiness Orientation and Its Value Correction

Wu Qinfang

Abstract: Happiness, as a unique value of complex, contains the value dimension of multi-directional composite. In reality, the composite value dimension of happiness appears and plays its role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ubject diversification. The present China exists the deviation of the happiness value orientation generally, and mainly expresses on three aspects: concrete meaning of happiness orientation, acquiring style of a happy life and the subjective target of the happy life. Establishing a correct happiness value orientation, so as to raise the true happy feeling of the members of society, we could satisfy people′s multiple needs, such as owning a high quality life, etc.

Key words: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value dimension; value orientation; value correction

猜你喜欢

幸福观价值取向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