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2016-07-04许盼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目的论

许盼

【摘要】旅游翻译的过程与内容涉及广泛和大量的文化因素,正于此,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为旅游翻译带了困难。本文试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实践调研所获资料,探讨旅游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非文学翻译 旅游翻译 文化因素 目的论

一、旅游翻译

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现象,也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文本是游客在进行游览时赖以了解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外宣传的媒介。旅游翻译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外国游客和专业学者,目的在于传播旅游信息和景点文化,其质量良莠直接影响着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甚至是中国的印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旅游翻译中的历史时间问题。笔者曾在西安城墙、钟鼓楼、汉阳陵、茂陵、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各景点进行过有关旅游翻译的调研,在采访中发现,景区景点介绍翻译中关于时间翻译的问题:中国文化习惯按照不同的朝代顺序来表示时间,而大多数外国人习惯用公元纪年法来记录和表示时间,如果在旅游翻译中直接将时间部分译为Tang Dynasty或是Han Dynasty,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自然会疑惑不解。因此,旅游翻译中有关的历史时间必须有生动、清晰的说明才有意义。

2.旅游翻译中的物质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自然会有所不同。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往往译入语所处的文化传统中缺乏原语所隐含的历史、文化因素,因而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语等值的词语,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例如“夫妻肺片”、“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等等的“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

3.旅游翻译中语篇层面的行文和修辞差异。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这些外化表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方面。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善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强调格物。旅游活动中通常涉及的书画、建筑、手工艺品等等具有深厚人文特点的事物都讲究神形兼备、隽永飘逸。

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性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注重模仿和再现。因此西方民族的语言极其重视形式、写实和理性,句式结构严谨完整,表达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用词简洁直观。

以上的中西语言和思维差异,普遍存在在中英旅游文本中。如何将两种拥有不同篇章布局、行文用字、审美修辞的语言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灵活生动地转换,正是专业译者的挑战和责任。

三、目的论与旅游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旅游翻译作为“文化的使者”,应以文化为导向,用正确有效的方法传播信息,让游客对旅游翻译文本喜闻乐见。

1.意译和音译。意译就是用目的语(英语)将原语(汉

语)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例如钟楼(the Bell Tower)、城墙(City Wall)、马面(Rampart)等。音译就是把原语(汉语)直接用汉语拼音翻译成目的语(英语),但这种方法多用于旅游翻译涉及文化较少的情况,比如地名:西安(Xian)、长安(Changan)等。在旅游翻译中,对于景区和景点的翻译多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式,例如永宁门(Yongning Gate)、大雁塔(Dayan Pagoda)等。

目前,在旅游翻译中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被大多专家和学者所认可,这种翻译方法在方便游客理解的同时,大大传播了中国地名和景区信息,潜移默化中增进了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

2.增译和减译。增译,即在翻译过程中增添理解原文内容必须的背景知识,目的是为了方便外国游客的理解。例如在介绍兵马俑时,一定会提到嬴政,那么这时我们在Ying Zheng之后应增译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221 B.C.),作插入语加以解释,那么游客就会有更清晰明确的理解。

另外,中国人在文字表述中往往喜欢有感而发,有时又会出于对仗和音律要求进行重复。但这在外国游客看来十分拖沓冗长,无法突出重点。因此,我们可以删掉一些不重要的修饰性语言,茂陵景区一例句:

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在世享尽人间富贵,入土也要繁花似锦,前呼后拥,唯我独尊。

译:Emperor, as the imperator of a country, enjoyed the extreme wealth and luxury when alive and longed for the lasting luxurious treatment after death.

这个例句中,英文翻译并没有机械地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删除了汉语中意思相近和重复的部分(繁花似锦,前呼后拥,唯我独尊),简洁地将原文意思表达了出来。这样做使语言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更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3.文化借用。“借用手法指借典译典,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原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的时候,使用目的语中类似的典故、俚語或委婉语等,往往会增强表达效果,产生文化共鸣。

四、总结

总之,旅游文本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跨文化交际工作,在翻译实践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模板可以参考,实际采取何种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应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通。只有深刻地发现和对比不同的中西文化差异,译文才能被更好地认可和接受,达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获取旅游信息的目的,享受旅游的乐趣和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