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得之间,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2016-07-04张华丽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3期

张华丽

摘 要: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之一是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在舍与得之间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处理好理解与运用的关系,激励学生在尝试运用中习得语言,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突出年段特点,语言训练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及教材、学生实际。

关键词:学会取舍 ;理解与运用的关系; 尝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15-01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在“2013 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总结发言《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中指出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之一是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在舍与得之间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突出年段特点,语言训练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及教材、学生实际。如何做到教学内容取舍恰当,容量适中,重点突出,拓展适度、有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用郑桂华老师的话说,要“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老师讲了四个维度:(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

例如我在教学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少年闰土》时,面对这样的名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人物刻画、深刻内涵、时代背景等等,林林总总,可讲可学之处甚多,如何取舍?如何体现年段目标?几经删减,我将目标定位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生长环境和经历这个点上,通过反复品读比较、猜测作为忙月的儿子闰土与作为少爷的“我”的不同,了解特殊历史背景下生活在江南农村的少年闰土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处理好理解与运用的关系

我们很多老师对语用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认为语用就是要表达,要练笔,于是,备课的时候就从练笔点出发去寻找文本的教学价值,看到哪里好迁移写作就把那个地方确定为理解重点,简单地读课题,读全文,初步地把握主要内容以后就直奔所谓的理解重点,草草地理解了这个重点以后就开始拿出作业单开始练笔。这样很容易忽略文本的整体意义,忽略片段与整体的紧密关系,学生很难领会到那个片段的精妙之处究竟在哪里,这个时候的迁移也只能是形式上的模仿,学生为了表达而去表达,而不是心中真的有表达的情感积累与需要才去表达,这样的表达训练很容易入过眼云烟,练了就忘了,落不到学生心理,更达不到我手写我心这样的境界。

例如,一位老师在处理《六个儿子》这个文本时把理解、表达与拓展整合得非常自然。《六个儿子》是一个很简单的童话故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相同的六个段式构成了一篇文章,这是童话常用的写作方法。这个老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每个组去理解一个儿子养活自己的方法,让他们猜每个儿子分别养的什么动物并找出相应的词句来佐证自己的判断,老师很有意识地把学生找到的词句分为两个角度,一是外形特点二是习性特点,这实际上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关注内容背后语言表达的角度和形式,六次这样的反复下来,学生对语言形式有了初步的认知;接着老师出示了螃蟹的一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螃蟹还有哪些文章中没有写到的特点呢,学生纷纷发现并口头表达,老师接着说“瞧孩子们,我们发现那么多螃蟹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加进这段话里,我们就更容易猜出这是螃蟹。(出示填空语段)自己练习说一说。”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片段,从表面上看这仍然在理解内容,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向表达迁移,迁移的层次是先口头后书面,这样的设计把理解、说话与写作非常自然地整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要的水到渠成——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反过来促进理解,理解与表达相得益彰,语用得以落实。

三、创设合理的语言运用情境,激励学生在尝试运用中习得语言

我们发现,学生平时在语文课或阅读课积累的词句不少,但一到表达时就词汇贫乏,不会运用。怎样才能突破从能理解到会运用语言这个重要关卡?在读懂了内容,领悟了表达方法之后,再创境激趣,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如,学习《少年闰土》时,在学生领悟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生长环境和经历”的方法之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运用:闰土初次见到“我”这个少爷时,他眼中的“我”的外貌是怎样的?尝试写一写,教师是当提示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通过尝试运用,既学习了语言运用方法,又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这样就能实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言又得意的目的,同时又通过尝试运用,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深入理解、体验和感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的特殊活动。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教学流程经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依此经常练习,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

[2] 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3]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4] 张咏梅《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建设小语卓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