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凤英画传(连载)

2016-07-04张凤高

黄梅戏艺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天仙配黄梅戏

○张凤高

《 》剧照

严凤英回忆说:“分析和认识还不是太难的事,就怕上台演不出来。一开始排演就碰到这样的问题:导演嫌我‘文’了,戏曲表演有一套传统的艺术程式,又要演得像,又要演得美,这就是我面临的两大任务。为什么演得不像、不泼辣?慢慢我想出来了。村姑和千金小姐对待同一个问题时,她们的感情流露、对人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譬如‘路遇’中七仙女唱:‘我愿与你配成婚’。起先我是以一般的闺门旦的表演方法来表演的:两只手的食指对着董永比作‘配对’的样子,头则羞惭地低下来。这种表演不仅在这里可以用,我在其他的戏中也用过,可是放在七女身上就太‘文’了。村姑要真爱上了一个青年,她会勇敢得多。我还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一些老人骂自家的女孩‘不知羞耻’的事。其实,她们都是一些很能干的好姊妹,不过没有按照老年人的规矩,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对象而已。我想七女也会是这样的‘人物’。我要大胆地向董永吐露真情,要抓紧机会,不然他要走了(至于我还有‘仙机妙法’,就想得不多了)。我要赶紧告诉他,我愿与他配成婚。这不是半夜三更,花前月下,林黛玉逢到贾宝玉;而是‘青天白日’,在阳关大道上,一个投亲不遇的村姑遇见了卖身为奴的董永。他要不收留我,我就‘无家可归’了。在这种心情下,我干脆发急地瞪着眼对他唱:‘我愿与你——’可是哪能真像老年人骂的‘不知羞耻’那样,到了唱‘配成婚’时,我还是羞得低下头来。这一段戏还是以神仙假装村姑的身份演的,是‘戏中戏’。我是神仙,又是村姑,我要把这两种身份都演出来,把这场戏演得像。何况我是真心爱着董永呢。”

严凤英第一次拍电影,戏份重、要求高,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由于她聪慧、悟性好,加上努力认真,对人物理解得透彻,拍摄中很多的困难都能很快地解决。例如“路遇”一场中唱那句“我愿与你配成婚”时的表情与动作,第一次拍摄,导演觉得不合适,要重拍。她当即认真思考片刻说:“再拍吧”。第二次开机,她的表演非常好,受到导演和在场人们的一致好评。“分别”那场戏最难拍,“董郎昏迷在荒郊,哭得七女泪如涛……。”导演指出,这是悲剧的高潮,要求演员把七仙女爱丈夫、恨玉帝,生死离别的感情达到最高潮,要求严凤英在摄影机前,当场流出滚滚热泪。但这是戏曲,还要唱得动听,唱得有情,是泪水伴歌声。导演估计:在摄影棚里,有灯光、摄影机的影响,唱可能问题不大,眼泪不一定能自动流出来,叫工作人员给准备眼药水。同时导演对严凤英小声地说:“你昨天讲过‘国军’头子,还有那个恶霸地头蛇迫害你,差点哭出来了,你再想想,再想想……”严凤英回忆起在旧社会受过的侮辱和迫害,顿时怒火中烧……导演一声“开机”,音乐一起,灯光全亮,严凤英趴在董永身上唱“董郎昏迷在荒郊,哭得七女泪如涛,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将你丢抛,将你丢抛……”眼泪滚滚,哭声动天,悲愤交集的感情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震击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弦,非常成功。导演激动地说:“严凤英一点就通”。严凤英则说:“是石挥导演会‘点’,一点我的戏就来了。”

电影《天仙配》上银幕,立即风靡海内外。严凤英凭着无与伦比的美妙嗓音和朴素大方的出色表演,倾倒了亿万观众。当时国内发行电影拷贝供不应求,发行数量居同类戏曲影片之首;香港、台湾、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也很快放映了该电影。不久《天仙配》又参加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并先后在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英国、芬兰和埃及等国被作为中国电影周展览影片放映。这是黄梅戏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1956年6月25日,《法国文学报》以很大篇幅评论电影《天仙配》。法国影评家斯·杜勃安叶这样评论道:影片“是悦人心目的,是优雅的,具有一种与梅罗美神话剧颇为相似的优美感,其特点在于人物的动作和唱词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情和情节。”

1957年初,著名电影演员秦怡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芬兰,在参加电影周开幕式上放映了《天仙配》。芬中友协的朋友特地请了一位著名的演员来翻译唱词,这位演员富有感情的解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影片受到热烈的欢迎。当秦怡向这位演员表示感谢时,他说:“这是由于有你们优美动人的故事,有你们优秀演员生动的表演,便使我自然地随着唱词的感情走了。”秦怡说:“在远离祖国的土地上,当我看到国际友人对黄梅戏这么欢迎,看到他们对严凤英同志这么热爱时,我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激动和由衷的喜悦。”

《天仙配》在国内外受到广泛欢迎,在大陆和香港、台湾、东南亚华人聚居区掀起了黄梅戏热。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到1959年国内观众达一亿四千多万人次,海外观众达二百六十八万多人次。当时中央主管电影工作的夏衍说:“最遗憾的是《天仙配》没有用彩色拷贝,否则效果会更好。”电影拍摄完后,唱片社及时出版了《天仙配》唱段,广泛发行。一时间严凤英黄梅戏的歌声,响遍海内外的各个角落。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拍摄放映,是严凤英和黄梅戏艺术发展道路中又一座里程碑。严凤英和她唱响的黄梅戏扬名四海;严凤英成为亿万观众欢迎的明星!严凤英每天都收到大量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受到极大的鼓舞,感到无比的幸福。

六、婚恋家庭

严凤英在旧社会流浪卖艺期间,受到恶势力的侮辱、摧残,她用反抗、逃跑、上吊、吞金等方式与之抗争,心灵上受到很大的伤害。1951年3月,严凤英在与安庆军分区文工队队长、音乐工作者王兆乾合作编演现代戏《柳树井》(王兆乾作曲,严凤英主演)的过程中产生了恋情,并育有一子王小亚。但时间不长,这段感情就结束了。1954年4月,严凤英与南京京昆名票甘律之结婚,1956年6月协议离婚。这两段婚恋的挫折也给严凤英留下阴影。但是严凤英是在苦难中挣扎奋斗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她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她的好友林青女士说:“在艺术上,她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人物;在生活里,她的感情也是丰富多彩的。她渴望自由,渴望幸福,她既热情坦荡,又任性狂放,她大胆地追求她心中的爱,不惜任何代价……一个从小未曾得到过父爱、母爱的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爱,得到人间真情。”了解严凤英的老同志都说,严凤英开朗、活泼、大胆,在感情上她敢爱、敢恨,但绝不随便,她的择偶标准是很高的。

1956年严凤英在排演现代戏《王金凤》的过程中与该剧导演王冠亚产生了恋情。8月《王金凤》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严凤英获得演员一等奖、王冠亚获得导演二等奖。9月,严凤英、王冠亚结婚组成家庭。

王冠亚,1929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父亲王云章是邮局职员,母亲苏焕英是安徽三河人,长得漂亮。父母都喜好读书和文艺,对长子王冠亚影响甚大。他在读中学时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1947年王冠亚考取在安庆的国立安徽大学数学系。1948年底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上了国民党特务黑名单,而离开学校,奔向解放区。1949年元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后调入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1953年随贺龙率领的慰问团到战火中的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将士,经受了战火的考验。1956年转业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当导演。他能拉能唱,能编能演,多才多艺,是个出色的好青年。1957年9月,他们的儿子王小英出生。

婚后严凤英和王冠亚共同为黄梅戏事业而奋斗。他们夫妻合作,由王冠亚导演、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舞台剧,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严凤英好友新凤霞说:“冠亚为人善良、老实,对凤英照顾备至,在业务上虽比不上凤英的声望,但对她有很大帮助。在旧社会吃尽苦头的凤英总算找到个真心相爱、称心如意的好丈夫。”新凤霞还说:“王冠亚同志也真是事事依从她。凤英脾气不好,喝了酒有时发火,得罪人,冠亚替她赔礼道歉……善良、老实的王冠亚同志,可真是生来就是为了严凤英的。”

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小亚、小英。严凤英太爱他们了。有一次小英着了凉、闹肚子,严凤英急得手足无措,赶快抱起小英就向医院里跑。医生们都认识严凤英,经过诊断,认为小英无关紧要,但他们看到严凤英心疼孩子的那股认真劲儿,便和她开了一个善意的小玩笑。他们故意渲染小英的病情严重,话犹未了,她竟当场哭了起来。医生大概也未料到玩笑竟会引出这样强烈的“效果”吧,所以又赶忙劝慰她说:“不要紧,不要紧,只要你唱段黄梅戏,我们保证把孩子治好!”她忙抹去泪水,就在急诊室里唱了起来。她刚唱完,医生们鼓掌大笑,随即对她说:“凤英同志,请放心,孩子不碍事,只要用热水袋焐焐肚子,再吃点药,就会万事大吉的。”这一番话又把她逗得破涕为笑。

严凤英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儿子在学校里戴上了红领巾,考试成绩优秀,她就高兴;如果成绩下降,或者是因为调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她就难过,甚至流泪。小亚说:“我在学校想学无线电,妈妈听了很高兴,她支持我,说再多的钱都给。当我第一次用小晶体管装了个收音机把它弄响给妈妈听时,她高兴得要命啊!鼓励我将来当个科学家。她也常常用她童年的苦难生活来教育儿子,讲她小时怎样读不起书,怎样卖米、放牛、打猪草……”

文化大革命开始,先是冲散了这个家庭,接着就是砸碎了这个温馨和睦的家庭……

七、全国巡演

1956年,电影《天仙配》在海内外放映时,严凤英和她所在的黄梅戏剧团开始为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全国各地广大观众演出,走向北京,走向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各城市巡回公演。严凤英通过舞台演出直接和广大观众见面,受到热烈欢迎。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解放后中共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也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黄梅戏剧团受邀为大会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党的八大代表观看了演出,大家一致称赞黄梅戏是中国民间成长起来的好剧种,严凤英惟妙惟肖的表演倾倒了广大观众。当年国庆节破例让黄梅戏《天仙配》扎彩车,参加天安门受阅游行。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电影《夫妻观灯》。《人民画报》用两个整版,刊载十一幅《天仙配》的彩色剧照。会议演出后,黄梅戏剧团在北京公演,广大观众争相购票,场场客满,首都掀起了一股黄梅戏热,严凤英成了观众最喜爱的演员。著名文艺界人士吴祖光、新凤霞、沈默君、白桦、吴雪等纷纷发表评论,认为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有人说她一身都是戏,连背上都有戏。

有位叫王新民的七十多岁的文化人,电影《天仙配》在北京放映时,他已看了九十多场,又多方托人买票看舞台剧《天仙配》,他要争取看一百场,凑成那句成语“百看不厌”。他说能让我连看一百场的,七十多年来《天仙配》是第一个。他的日本妻子也是黄梅戏迷,他们盛情邀请严凤英夫妇到他家做客,陪他们游故宫,给他们讲解历史文化。他说看了黄梅戏使他感到祖国大地、家乡故土的可爱可亲。黄梅戏小戏,如:《打猪草》、《拾棉花》、《夫妻观灯》、《借罗衣》等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民间色彩,使艺术界的同行们耳目一新,既感兴奋,又感迷惘。一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说:“黄梅戏真正好,两个小伙伴去打猪草,回来又拾棉花,长大了又去观灯,还骑毛驴回娘家……”他把四个戏串成一个戏了!

北京演出后,一路南下到天津、济南、广州、潮州、汕头、漳州、泉州、莆田、厦门以及金门对岸的山头上。在厦门前线演出时,驻岛部队把扩音喇叭用船装着,驶向海上,向金门蒋军广播,把黄梅戏送到台湾同胞的耳中。在广州,电台记者访问,让严凤英对香港同胞讲话。她讲了“天下文章在桐城”,介绍了黄梅戏是从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情况,让香港同胞了解他们正在观看的黄梅戏的历史,认识祖国文化宝藏中这朵鲜艳的黄梅之花,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严凤英和黄梅戏剧团第一次出省巡回演出,所到各地,不论是说北方话,还是说闽南语系、粤语系的南方话的观众都能听懂、看懂,受到热烈欢迎。特别是解放军指战员们敲锣打鼓盛情欢迎,使严凤英和黄梅戏剧团的同志深受感动。

1958年4月,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在武昌召开武昌会议。调黄梅戏剧团去为会议演出,严凤英主演《打金枝》、《夫妻观灯》。会议安排三场晚会,毛主席连看两台黄梅戏,称赞他们演得好,并说:“《打金枝》中皇帝不偏听、不偏信,对子女要求严格,能团结大臣,这一点许多共产党人做不到,值得我们学习。”

1959年4月,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严凤英随团奉调为会议演出新排的《女驸马》,严凤英扮冯素珍受到高度评价。不久严凤英和黄梅戏剧团又赶到北京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演出《女驸马》、《牛郎织女笑开颜》,会后又公演《女驸马》,再次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

1961年3、4月份,严凤英随团再次到山东济南、淄博、青岛等地公演。7月到东北哈尔滨、四平、沈阳、长春、鞍山等城市巡回公演。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均安排两个分团同时在两个剧场演出。场场爆满,观众仍抱怨买不到票,剧场门口拥堵不堪,倒票的炒高价常有争执。于是当地电影院又同时放映《天仙配》、《女驸马》电影,甚至最后干脆免费在露天广场放映,以减轻剧场压力。为要目睹“七仙女”、“董永”,进出剧场的门两边挤满了人,甚至挤进后台。戏毕谢幕无数次,还要严凤英、王少舫唱一段方才罢休。影院则要求放映后“七仙女”、“董永”与观众见面说两句话,或清唱一段才满意。一分团主演是严凤英、王少舫,但二分团演出时看不到严、王,观众便不高兴。于是剧团就采取“跑片”的办法,即一分团开演时间提前半小时,比二分团早散场,用小车送严、王带妆到二分团场地,待二分团戏毕,严、王加演一折或唱一段也就满足观众要见严、王的心愿了。东北老乡们热爱黄梅戏的真情令人感动!东三省的演出盛况是空前的,可能也是绝后的!

黄梅戏剧团在东北演出期间,正碰上叶剑英元帅也在东北视察。他听说剧团生活艰苦,就叫:“把严凤英她们接来。”他请客招待大家。吃完饭,叶帅叫部队乐队奏黄梅戏乐曲,没想到音乐一响,叶帅就唱起来:“小女子本姓陶,呀子衣子呀……”严凤英和在场的同志们都很惊喜。

东北文艺界专家和各省、市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称赞黄梅戏和严凤英的高水平演出。1961年7月25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了署名束丝的《质朴、明快、细腻、清新》的评论说:“此次安徽黄梅戏剧团来哈演出,给了我们一次欣赏其精湛艺术的机会。他们那生动活泼的表演艺术,犹如阳春三月,田野山林间的奇花异葩一样清香袭人,看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愉快之感。《打猪草》是黄梅戏最早的一出小戏。这个生活小喜剧,刻画了两个农村孩子的可爱性格。严凤英扮演的陶金花,活现了一个在劳动中生长的农村小姑娘的天真活泼情态。从拔草、伤笋到争执、和好,把许多生活中的琐细动作,提炼成为灵活矫健的舞蹈身段,鲜明地表现了这个小女孩在看到茂盛青草时那种喜悦心情与急忙拔草的劳动热情,并细致地表现了她拔断了竹笋后惶恐心理及辩白被误认偷竹笋的急切心态;从要金小毛赔篮子一变而不要他那买盐的钱,动作表情转折得那么自然,那么干净利落,像一块水晶一样使人清澈地看到这个女孩子的善良心灵……在《女驸马》这出戏中,严凤英扮演的女驸马冯素珍,也发挥了她特有的表演才能……她把冯素珍一心一意、大胆地去挽救未婚夫这条线索,鲜明地贯穿在情节发展中,完美地表现了冯素珍这个人物的高尚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有胆有识的少女形象。”

1964年9月,中国广州交易会举行。严凤英随黄梅戏剧团带新排的《党的女儿》、《刘三姐》等剧目奉命为广州交易会的国内外客商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去广州途中又在沿途的武汉、黄石、九江、铜陵、安庆等城市公演。严凤英,过去以演黄梅戏古装戏和生活小戏为主,现在演出大型的革命现代戏,而且很成功,说明黄梅戏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严凤英的表演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5年5月,越南胡志明主席访问中国,在董必武副主席陪同下到黄山旅游休息。严凤英奉调到黄山参与外事工作,接待胡主席一行。在晚会上严凤英为他们演出了《天仙配》片段,她歌声甜美,情感丰富,极富艺术感染力,当她唱到“夫妻双双把家还”时,胡主席已热泪盈眶。接着严凤英又陪同他们看了刚拍完的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胡主席很喜欢黄梅戏,赞赏严凤英的艺术才华。他中文说得很好,有时叫严凤英“七仙女”,有时叫“织女”。他感谢中国人民对越南的支援,也感谢严凤英她们的热情接待,祝愿越中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友谊万古长青。另有一次,印度尼西亚总统到上海访问,上海市委要求安徽黄梅戏出两个节目,并指定要看严凤英与王少舫的《路遇》和《夫妻观灯》。严凤英他们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国家的外事任务。

猜你喜欢

天仙配黄梅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天仙配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正宫·叨叨令]雾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论黄梅戏《天仙配》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风格特点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大型黄梅戏《凤鸣宏村》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