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常态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2016-07-01张惠丽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职业

张惠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出现,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大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

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直接感受;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面对不愿“屈就”的毕业生无奈长叹,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犯愁,很多职位只能虚位以待。就业“两难”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培养不足,学生职业素养欠缺,不能合理定位个人职业目标,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努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社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构筑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灵魂。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础在于其自身的基本属性,即学术性和职业性。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类型,形成了分层的高等教育系统,受教育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养社会精英,也需要为受教育者的实践做一些准备,即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指出,“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因此,学校在履行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时需要考虑学生就业的满意程度和持久的职业发展,急需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强调渗透职业素质的教育。

(二)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来临,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换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人才与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标准已从注重单一的知识能力转移到职业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还要有良好的职业品格和精神,非常看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想、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企业希望能招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人才。

(三)职业素质培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然之路

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同时大学生个性鲜明,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他们明确表示“上大学就是为自我完善,为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提升职业素质、尽快成为“合格职业人”,是他们今后走向成功的事业基础,是进入职场前的必要铺垫和准备,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功择业;关系到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为此,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强烈的呼声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助推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合格职业人”是社会所望、学校所求,更是大学生所盼。

二、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误区

(一)重专业教育轻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系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了基本培养内容。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遗憾的是,高等教育目前所呈现的种种不适应,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究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的只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也大都认为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求发展的资本与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本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不紧密甚至完全不相关,忽视了对大学生包括职业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重就业指导轻职业规划

高校在实践职业素质教育中,由于人力、物力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把职业素质教育简单化、短期化。简单认为素质教育容易实施,短期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在学生求职前进行就业指导,以便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现学现用便可,帮助毕业生在毕业时找到工作就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而毕业生能否适应职业环境、毕业生在职场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发展多远,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无能为力。素质教育不等同于技能训练,需要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与品质, 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更是一个漫长的陶冶过程。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素质教育,它同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分离,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共性教育轻个性辅导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在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在制定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案时,应试教育依然是主调,如“ 考级考证热”、“ 汽车驾驶热”;刮起了“ 辅修风”、“下乡风”,这种一锅煮式、工厂生产式人才培养缺乏对个体本身的进一步了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盲目地将学习好的或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养, 而使个体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培养的人才难以最大程度适应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新常态下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时,不能功利,也不是权宜之计,需要高校把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到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全方位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全程辅导至每个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渗透性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其主战场仍然在校园课堂。目前大学生的培养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课堂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他们与学生在课堂上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在现有的教育形式下,应该充分发挥好课堂教育的作用,调整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素质教育。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需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任课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意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这既可以解释各种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又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贡献和重要性。因此, 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不能满足于某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而要全面反思我们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 特别要从教育的主体文化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人手, 要从体制上确立素质教育原则和素质教育模式。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

教师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具有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品格、气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积极投入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效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产生积极向上、不断学习提高的动力和内在需求,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

(三)搭建课堂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合作,拓展职业实践教育平台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

学校尽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但毕竟不是职场,因此大学生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较少,实践能力、业务经验等方面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客观全面把握职业环境,实践才是职业素质形成的唯一途径。学校要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实践活动,激活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为学生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育平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可以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刘铁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31(5).

[2]刘玉珍,袁雪梅,谢芬.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策略探析[J].职业,2014,20.

[3]张宏.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与合格职业人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4]赵志苹.从企业角度浅谈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育论坛,2014,

猜你喜欢

素质素质教育职业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