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中企为融合平台构建专业群的实践探索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物流专业群为例

2016-07-01朱宏捷

西部皮革 2016年12期

朱宏捷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以校中企为融合平台构建专业群的实践探索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物流专业群为例

朱宏捷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要:专业群建设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校中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最佳模式,本文将两者结合,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物流专业群为例,从专业群顶层设计、校中企平台规划、配套教改举措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校中企;专业群商贸物流;融合平台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立校中企这种方式来加强某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也为许多院校所广泛采用。然而,校中企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放大,通过组建多个相互关联的校中企构成一个平台,还能充分整合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实训设施等各类资源,发挥资源整合的聚变效应,能够有效促进专业群的融合和发展。然而,关于高职院校“校中企”的研究一般多限于单专业的建设,在专业群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贸物流专业群为例,开展一整套建设方案的实践探索。

1可行性研究——基础条件

专业群建设必须将待建设的相关专业归并到一个院(系)部,且要求有龙头专业。我院在成立商学院时,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调整在一起,其中物流管理专业是龙头专业,在生源、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实力最强。初步具备了商贸物流专业群的建设基础,使得这种聚变效应具备了软条件。

此前各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多停留在顶岗实习这一低水平层面。随着我院物流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建成,具备了深入开展内涵建设,深度校企合作的硬基础。

2顶层设计——专业群建设规划的整体思路

要建设一流专业群、特色专业群必须立足长远,以龙头专业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创新做文章。我院以物流国家级实训基地为基础引企入校,以校中企为专业群整合平台,构建一横一纵,十字构架的专业群。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头,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为两翼,打造紧密结合的商贸物流专业群。无论是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担负商贸流通纽带职能的角度,还是从专业规模、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角度,物流管理专业都具备担任专业群核心的能力。在专业群建设中,各专业应共同探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起来,共享师资及实训资源,利用校中企逐步建立多专业分岗位的实训课程。

2.2一纵

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纵向专业体系。在条件具备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来向上延伸至本科、工程硕士。首先,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角度,需要有一个完备的发展阶梯,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学历进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其次,从市场需求来看,当前物流行业中职层次的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口很大,专科层次人才供需较为平衡。最后,我院当前完全具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中职的条件,中职的开设也将为高职生源提供有力保证。

3校中企专业群融合平台规划

若仅采取相关专业归集,课程简单衔接的方式,专业群建设将只是停留在表象,缺乏实质性的支撑和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因此,专业群建设的基础是围绕顶层设计和发展目标搭建校中企专业群融合平台。

3.1整体思路

以龙头专业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循序渐进,引、建结合,逐步建立功能各异的商贸物流校中企,分阶段打造专业群融合平台,为一纵一横专业群规划提供有效支撑。校中企专业群融合平台将是后续教改举措的基础,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材校本化、创新性教师培养机制等举措将围绕着这一专业群融合平台来推进。

3.2具体方案

第一步,引入一家规模电商企业落户物流实训基地,将物流和电商两个专业衔接起来形成初步的横向整合。引入电商企业而非物流企业的原因在于,没有商贸的物流如同无源之水,将很难开展。物流与电商联系密切,且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第二步,以电商校中企为孵化器,由教师和创业学生创建快递中心和淘宝工作室。快递中心将是物流专业中职、高职纵向专业体系建立的纽带。淘宝工作室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环境和创业平台。最终,电商企业、快递中心、淘宝工作室共同构成模拟的物流电商大生态圈,进一步完成物流和电商两个专业的横向和纵向的体系整合。

3.在仔猪断奶前1周和断奶后两周内,每两日1次,内服磺胺二甲基嘧啶1.5 g或在发病高峰季节用磺胺类药物拌料预防。

第三步,引入一家连锁经营企业或将校园超市加入校中企平台,通过连锁配送和实体店销售将物流与市场营销衔接起来,模拟物流与实体经济生态圈。

4配套教学改革举措

4.1站在专业群角度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往每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由于基础条件和视角的局限,都是各专业独立进行,以小修小补、微调为主。这种修订方式既不能适应社会对高职商贸物流人才的要求,也无法有效衔接专业群。通过校中企平台的搭建,具备了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深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条件,使得全面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有据可依,有基可施。具体思路为:

4.1.1专业群和校中企专家共同讨论调整方案。以企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关联性为基础,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起来,将实践技能课程同校中企、实训基地设施衔接起来。

4.1.2“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柔性模块化设计。“基础平台”是根据专业群人才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专业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

4.1.3调整学期安排和顶岗实习方式。修订后的方案将砍掉原来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关的课程,腾出教学课时,将专业课程前移。学生在1-3学期学习“基础平台”课程,第4学期学习“专业模块”课程,第5学期校中企实习,第6学期校外顶岗实习。

4.1.4以校中企为课堂,建立多专业、分岗位、全流程的综合性实训课程。

4.2实施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4.2.1限于条件,原来有些专业课程并未开展实质性实训或实训内容同岗位工作联系不紧密。现在可利用校中企,针对岗位按照流程来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如开展货物学、包装、分拣、配送、快递、服务营销等实训项目。第5学期安排学生进入校中企实习,学生承担具体工作,在工作中完成课程获得学分,还能够获得补贴。在校中企里,可以让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方向性。

4.2.2建立专家课堂。校中企平台使得引专家进课堂更具操作性,部分实训课程实行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4.3实施专业课教材全面校本化

校本教材是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自身实际条件充分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教师将同校中企的专家共同讨论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使教材内容同岗位需求完全匹配。专业群应制定出校本教材建设规划,争取以每年2-4门的速度实现全部专业课程教材的校本化。

4.4教师与校中企专家共同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

由专业群教师和校中企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专业群各专业争取以每年两门课程的速度,用三年时间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使全部核心课程精品资源化,并形成良好的院、省、国家三级申报、建设梯队。

4.5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

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校中企平台正好能将三大功能聚集于一身。短期培训、进修,假期顶岗实践等传统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双师型、复合型要求,在教师培养模式上必须有所创新。通过安排教师在校中企担任具体工作,组织专业教师和创业学生共同组建企业实体等方式,既能发挥教师专业知识服务于企业和务社会,又能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实际企业运作来培养双师型、复合型教师,能够形成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产、学、研互哺的教师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3]郄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2-0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