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策略

2016-06-30杜昊静彭春梅

科技视界 2016年15期
关键词:政治教育改革大学生

杜昊静+彭春梅

【摘 要】高校学生是高认知人群,他们的利益诉求更加强烈。高校一旦出现网络舆论导向错误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学生的利益,易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内产生不和谐的声音。这样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易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这些网络上的发生就推动了高校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产生相对应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进而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对应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教育;改革

1 提高主体的自觉性

1.1 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能力

1.1.1 强化辅导员在网络思政方面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教师队伍要熟练使用使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主动使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影响,同时,辅导员要用学生的视野来分析和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来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利益,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1]。

1.1.2 辅导员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利用网络教育来影响班级的思政教育工作方面,辅导员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己管理能力,使得学生主动、自愿的接受老师的正确影响,促进学生自主的理性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1.1.3 转变思想,灵活运用网络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的班级模式早已从“固定”转变成为“灵活”。早在1862年,“班级授课”这一制度已确立。班级模式的固定化,利于学校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低学生的创造力。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因势而生,以前固定的班级模式渐渐灵活起来。这种“灵活性”也逐渐应用于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西华大学的“易班”学生互动平台,就是有效使用虚拟平台社区,由辅导员老师和学校的网络工作队伍共同关注学生的“网络言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监督和引导。[2]实践证明,转变思想,灵活使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1.2 发挥学生干部在在进行舆论引导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高校学生是高认知人群,他们的利益诉求更加强烈。高校一旦出现网络舆论导向错误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学生的利益,易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内产生不和谐的声音。这样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易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这些网络上的发生就推动了高校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产生相对应的矛盾和问题。

在高校舆论的引导方面,要正确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一是,在面对网络上学生们自己对自己利益的诉求,他们选择网络这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得到他人和支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成有共同利益和能互相理解的集体。而当这些人的单人观点成为集体观点之后,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一个舆论导向,在面对这种舆论导向的产生时,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干部在起始阶段就密切关注,一旦发现舆论的导向不对,就需要及时告知辅导员,再配合学校扭转这种不正确的舆论导向,将这些问题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二是,要培养学生干部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及时关注并发现到网络上在同学们所发出的“声音”,对好的言论积极引导并指出,对不好的言论及时发现并关注,采取相应的措施。

1.3 培养“意见领袖”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每一个固定的大学网络平台上活跃的群体较为固定的,在这个群体中,较容易出现某些语言表达能力强,思路清晰的“弄潮儿”,他们的看法容易左右一个集体的舆论的导向,这就是我们称之为“意见领袖”的人。当一些错误的言论在网上形成扩散趋势之后,出现误导广大学生的舆论导向时,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意见领袖肩负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为“意见领袖”的正确观点充当传播者,同时我们自觉担负起引导社会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担当起正确的意见领袖,并在学生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意见领袖”,让广大学生就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正确舆论导向的影响,起到导人向善的功能作用。

如何树立学生意见领袖的地位:一是,创造一种自由平等的网络舆论氛围。作为在网络中人际关系的扩大,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二是,在舆论引导机制建立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见领袖。积极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其个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来对广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3]三是,在学校网络体系构建当中,积极发掘思想觉悟高、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的优秀学生,并对其进行网络传播的培训,进而将其培养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

2 丰富内容的有效性

2.1 借助网络舆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覆盖面

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态已然普及,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也显得非常丰富和活跃。高校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作为校园网络群体社区的主力军。学生群体常常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对校园及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进行个人言论的发表。学生对这一平台上产生的言论也是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使用这一网络平台的频率也较高,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舆论的传播扩散到高校的角角落落,其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当一个爆炸性的热点事件出现,与此同时,各种声音在网络上出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通过这些舆论的发展进行着扩散和覆盖。

2.2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

学校要有意识地及时防范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的舆论导向,正面积极的宣传教育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降低负面舆论的不良影响。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供大学生们学习和交流,并增加学生学习书本以外的、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深度。首先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对网络上的一些极端分子和恶劣言论进行积极疏导以外,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发生,尊重学生的平等、自由发言。其次,校园网络舆论的长期性、多元性,使得在应对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现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方面,网络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元,对处理这些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发声”,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实现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和延展性。[4]

2.3 舆论引导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具共鸣度

对于高校而言,要有效控制和引导网络言论的方向:一是,需要开展网络舆论的社区平台;二是,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抵御网络上的错误思潮,采用有效的方法途径使主流价值观占领高校的互联网阵地;弘扬国家和社会的主旋律,用红色思想来占领校园网络“制高点”,为高校大学生们创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产生共鸣度。

高校要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共鸣度,首先建议高校建设一个主流的校园网站,建设一个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校园网络互动形式,吸引大学生们主动自觉参与、浏览并发表自己对于校园网站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深化交流与创新思维,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当然,重要是打造主流特色的校园网站,符合当代大学生们的思维观念,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需求与喜好,同时校园主流网站要兼具高校的趣味性、独特性、知识性、人文性和教育意义于一体,提高大学生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的眼球,做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高层次水平。

其次,还要加强各高校校园论坛的建设。高校大学生大多数习惯在校园论坛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校园论坛中寻求帮助,各高校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其中,由于年龄和知识程度相仿,因此,大多数学生能在这里找到共鸣、找到适合自己的关注点。校园论坛上的舆论也经常成为热议话题,引起全校乃至更广的反响,校园网络上各种言论冲突也随之展开。高校掌握舆论主动权,也要做好校园网络论坛的管理工作,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论坛上的各种舆论。[5]

3 创新方法的新颖性

3.1 网络舆论进一步拉进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希望学生坚持正确观点,防止出现错误观点,但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观点反而容易让学生走进误区,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叛逆思想,而网络舆论有效的推动了老师和学生在网络社区上的交流互动。首先,辅导员老师通过网络平台积极的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言论,正确理解学生的言论以及想法,理性使用情感方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的与他们产生共鸣,立足实际,通过网络评论等方法转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其次,目前,建设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拉进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队伍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推动了老师和学生在网络社区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增加网络社区的活跃度。最后,在网络舆论的引导中,始终坚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强化意识形态的有效性,使学生的网络思想言行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通过形式多样、机具吸引力的网络文化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和老师在网络社区上的沟通与互动。

3.2 舆论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具隐蔽性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舆论的引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具隐蔽性,这一隐蔽性体现在:一是,网络平台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客体通过网络,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二是,在校园网络平台上,主客体的身份得到了隐藏,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表象、身份、地位,但在网络上得到了这些身份由于网络的作用,被一定程度上的隐匿起来,加强了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性,使两者之间的沟通更具有平等性和相对的实在性。比如西华大学的易班建设的过程中就发现,指导老师用虚拟的网络身份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时,学生会较现实生活中更轻松的与老师沟通、交流,能够更便于让老师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将某些疑难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网络舆论的引导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永.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2).

[2]年大琦.基于易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4(4).

[3]张朝霞.大学生意见领袖--民办高校学术党建工作的新抓手[J].理论观察,2014(6).

[4]王芳.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探究[J].党史博采,2015(3).

[5]高鸣、赵亚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舆论引导能力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8(1).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政治教育改革大学生
改革之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改革备忘
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