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努力实现示范区建设新突破

2016-06-30陈劲

科学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新区示范区科技



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努力实现示范区建设新突破

编者按:2016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山东半岛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同意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称山东半岛地区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通过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把山东半岛地区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开放创新先导区。本刊邀请清华大学陈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谢富纪教授、李侠教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李储林副厅长、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徐群主任全方位深入解读山东半岛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义及未来工作重点。

聚焦海洋经济 建设科技高地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陈 劲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将“自主创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增强我国国家和区域竞争能力的关键,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以及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必须引领未来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生存发展环境,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科技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新要求,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性要求,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性要求,也是体现国情,解决发展中矛盾的现实性要求。搭建山东区域科技经济创新平台,有利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创新要素的整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市战略。

区域科技创新战略是指整合区域科技资源要素、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的整体谋划。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组成。重视以海洋经济为核心科技创新的作用,加速山东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开辟更多的新产业,加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建好区域公共科技平台

在国际上,尤其是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公益本身给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带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搭建以海洋科技为核心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创业、技术转移、产业化和产业发展整个过程提供产业共性技术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通过政府的引导,结合区域高校、院所、企业及相关利益者,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等功能性服务平台以及结合产业创新需求,将分散在园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科技资源进行集中,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等环节的需求,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创新

创业服务链的产业服务平台。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从而缔造一条更加蓬勃的社会公益链,实践社会创新。

——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平台

围绕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的科研开发、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等各类创新人才队伍。创造能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形成能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的保障机制。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谢富纪

祝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设立!这标志着山东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将使原来六个国家高新区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发挥山东地理、资源比较优势,以蓝色经济为引领,成为山东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高地。

山东的高新区建设比较早,从全国来看国家级高新区数量也比较多,已经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将能够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

(1)把握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革命趋势,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瞄准山东优势产业科技发展前沿,对接国家战略,聚焦社会需求,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竞争为突破口,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抓手,形成独具山东蓝色经济特色的具有国家示范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

(2)优化一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六园(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六个国家级高新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明晰六个园区的功能定位,弱化区域边界与行政壁垒,建立统一的技术、人才市场,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形成国有资本、境外资本、民间资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3)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结合起来,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一大批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企业生态链。围绕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机构集聚协同发展,支持引入国内外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创新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成果评价机制,鼓励运用创新成果落户创业,并支持其向示范区众创空间和产业基地集聚。

(4)建立健全山东半岛一区六园科研人才流动机制,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全国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等领域,吸引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团队的参与。对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及其随行家属取消种种限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

(5)提高创新能力和强化创新竞争并重,优化山东半岛一区六园的技术创新政策结构。首先完善企业为主体的自主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战略联盟。其次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第三,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的准入障碍。第四,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第五,优化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支持方式,有效管控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由项目导向转为问题导向,由支持创新企业转为支持企业的创新人才,由支持协同创新新建经济实体转为支持协同创新的合作伙伴,由资金补贴转为共性技术、共性服务和供应链需求的政府采购,支持新设经济实体中持股比例较小的一方,有效规避协同创新的道德风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李储林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尽管我省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平稳增长,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形势依然严峻,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面临产业提升和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山东经济社会进入了依靠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向国务院提出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6个高新区为载体,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构想,就是要迎头赶上,抢占先机,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首先,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实施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我省海洋经济总量过万亿,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65%。山东半岛是目前全国唯一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山东半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突破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蓝色”为主线统筹半岛及山东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借“一带一路”机遇融入全球海洋产业链和创新链,支持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其次,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新常态”下探索有效发展路径的迫切需要。我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国有大企业占主导,实体经济基础雄厚,传统产业优势明显,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则面临着创新活力不足、增长动力衰减、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诸多现实难题。在山东半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以蓝色经济创新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大企业为纽带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有利于探索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路径,打造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的示范样板。

再次,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但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体制机制障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重大领域及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寻求突破,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为全省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山东半岛6个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特色产业体系,具备了引领和带动全省实现转型发展的条件和能力。2015年,山东半岛六个国家高新区共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681亿元,占六市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197亿元,占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71%;区内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工业利税同比增长分别为12.2%、8.25%。6个高新区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但也应清醒的看到,6个高新区普遍存在行政化趋势严重、发展同质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是我省更是6个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下一步,我省将按照统一机制、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的模式,突破6个高新区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区域发展格局,统筹配置创新资源,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示范区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促进6个高新区带头转型升级、带头创新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和发展经验。

新一轮区域间知识资本竞争的巅峰对决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李 侠

2016年4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郑洛新、沈大与山东半岛三个新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举透露出的改革布局特点非常明确:即三个示范区都分布在北方,预示着决策层对于中国南北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动调整。另外,这三个省无论在人口数量、科技基础还是经济规模方面,在整个北方经济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取得突破,不但可以快速缩小南北差距,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北方的整体创新实力。现在的问题是需要从理论上找到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切入点,为此,我们选择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展开一些深入的分析,希望以此为二级配套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对于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认识要排除两个错误观念:其一,新圈地运动。把自主创新示范区简单等同于过去的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旧圈地概念。客观地说,人们头脑中的开发区与高科技园区的印象,更多地是一种空间概念,如把某块区域从原有架构下划出来,充其量再给予一点政策优惠,然后就美其名曰高科技园区或开发区,结果导致这些区域的运行大多是不成功的。此番新设立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绝非地理空间的简单放大版。其二,政策大礼包。这个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如何充分运用政策大礼包才是最关键的,也是需要智慧的。

创新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的。笔者这几年一直在完善创新的社会基础支撑条件五要素框架模型,该模型认为:支撑创新的社会基础条件包括五要素,分别是:制度要素、经济要素、人才要素、文化要素与舆论要素。这五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堆积关系,而是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机制,否则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由于各地的发展状况不同,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着补偿机制,因而,要实现创新,通常需要满足最低社会基础支撑条件(即两项硬性基础支撑条件加上一项软性基础支撑条件,这里有多种组合方式),低于这个最低基础条件配置,创新是根本无法发生的。环顾世界可以清晰发现,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具有比较完备的社会基础支撑条件,而且在制度安排下,要素之间的耦合机制发挥的比较充分。反之,中东石油国家虽然有雄厚经济实力,但那里其他基础支撑条件不具备,而且要素之间无法形成密切的耦合机制,故而,那些“土豪”国家也是无法实现有效创新的。

对于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而言,它所具有的基础支撑条件优势在于:获得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宽松的政策支持优势(相当于制度要素)、以及比较雄厚的经济条件。那么根据上面提到的最低社会基础支撑条件模型来看,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紧完善人才基础支撑条件、文化与舆论基础支撑条件的建设。先不谈软性基础条件要素的建设问题,仅从人才基础条件切入,那么山东的人才储备如何呢?根据我们前期的研究,把相关数据梳理出来,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空间:

山东指标 经济总量(GDP,2015)杰青人数(1994-2015)长江学者(1999-2015)博士,硕士毕业生(2013)全时当量R&D人员创新成本(从高到低,降序排列)(2013)人才成本(从高到低,降序排列)(2013)文化基准线数量 63002亿元 69人 71人 22623人 254013 128.22万元/项 23.35万元/人 8.2年/人全国排名 3名 13名 13名 9名 4名 6名 17名 15名

这组数据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山东省在支持创新的高、中端人才的库存上存在严重缺口,导致创新成本严重偏高。根据市场的“物以稀为贵”准则可知,由于人才缺乏,导致创新人才成本也较高。通过分解创新成本的构成,已经明确印证了这个事实。山东省多组人才数据指标的排名与山东经济总量的排名严重不匹配。基于学术界已经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区域的知识资本存量主要由其人才存量构成。从全球背景来看,当下的创新是基于知识的创新,因而,筹划中的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首先应该是人才集聚区。一旦人才集聚效应形成,既可以降低创新成本,又可以提升当地的文化基准线,从而缩小创新链条之间的知识梯度差问题。同时人才又能促成制度向包容性制度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又会进一步促进人才集聚效应的形成,它的衍生产品就是文化与舆论条件的改善。显然,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人才短缺的路径无非两条:引进与培养。前者立竿见影短期就可以见效;后者是一种长期制度化安排的结果,具有人才蓄水池的功能。其实人才的竞争已经在很多地区大张旗鼓的进行中。政策(制度要素的产品)在人才集聚中可以发挥三种功能:其一,打破制度对于人才的束缚,主动降低制度成本(如档案、人事关系等);其二,营造一种公平的适合创新的文化条件、舆论条件;其三,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改变可以极大地吸引人才的到来。市场经济社会,行动者对于经济因素具有高度敏感性。

检验一个地区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当下山东的人才招聘政策与待遇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对于山东而言,这次区域间的巅峰对决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打造济南科技创新中心主引擎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徐 群

国务院批准设立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济南高新区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国家对济南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的支持,也是济南高新区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济南高新区将借此东风,加快“再次创业”发展步伐,争做济南“四个中心”建设主力军,抢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高地,努力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

济南高新区将依托中心区、综合保税区、高新东区、高新北区、创新谷五大片区,构建以“智能装备城、生命科学城、齐鲁智慧谷、齐鲁创新谷”为核心的“两城两谷”产业格局。智能装备城,以“核心技术产业树”作为产业链、价值网构建模式,围绕网络信息以及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微电子等领域进行产业布局,发挥智能装备城优势,把制造业做大做强。特别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结合,加快建设中德产业园。生命科学城,以济南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为基础,重点布局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质子治癌、康复养老等产业,把生命科学领域打造成新的增长点。齐鲁智慧谷,发挥齐鲁软件园、汉峪金谷的集聚效应,加快中心区腾笼换业步伐,以“资本+智力”的模式,吸引以上市公司、世界500强区域中心、央企总部为主体的企业聚集,形成对高新区乃至全市的支撑引领作用。齐鲁创新谷,将形成以高端研发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加快吸引京沪地区高端研发资源聚集,加大对全省企业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聚集力度,打造有针对性的人才、技术、融资平台,建设分行业、分地区的研发中心。

为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济南高新区将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为突破口,完善“科研平台+科研团队+产业化基地+产业投资基金”的全产业链配套支撑载体建设,推动量子通信等高端平台发展,做好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推动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免费向企业开放,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一个产业化基地,成立一支基金,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组建全国首个科技经济公司,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加快建立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融资、融资租赁、上市融资等多元化梯形融资体系,完善高新区科技金融综合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大力实施“海右人才计划”,全力推进“齐鲁人才特区”建设,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构建连接全球、国际国内联动的格局,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带来一批项目、培育一批产业。

新的使命,新的挑战,济南高新区将以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高速高效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树立一流的发展理念,坚持一流的目标要求,把握一流的服务水准,打造一流的工作效率,建设一流的科技园区。

(责任编辑:姚 英)

编者按:本期专栏刊发两篇文章。宋兆杰副教授和曾晓娟教授合作的《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对苏联时期、东西方冷战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的科研创新组织——俄罗斯军工综合体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依靠国家的资源,俄罗斯军工综合体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不仅打造了强大的国防,也在科技创新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演进及高影响力学术群可视化分析》一文中,武文颖副教授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对国际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清晰的描绘,借助引文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手段,绘制了议程设置理论前沿与演化的可视化图谱,展示了国际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趋势和重要人物、以及国际议程设置理论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研究还发现,经过40年的发展,国外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形成了以Mccombs和Shaw DL为核心的4个高影响力作者群体。

猜你喜欢

高新区示范区科技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高新区“三十而立”——高新区成全省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