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选择与土地利用

2016-06-30秦庆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济南250001

科学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

秦庆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济南 25000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选择与土地利用

秦庆武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济南 250001)

摘要∶ 本项研究从分析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基础出发,深入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思路,并对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的高效生态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土地利用

中图文献号:F301;F205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2.005

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莱茵河三角洲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新奥尔良、尼罗河三角洲开罗等城市的兴起,我国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区的快速崛起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启动,都表明大河三角洲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加大,必然形成较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通过集聚要素、膨胀规模、增强辐射,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经济区。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储备丰厚,后发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

1 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基础

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区内人均土地面积约4亩,是山东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拥有未利用地811万亩,约占全省33%,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1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其他180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该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为50亿吨和56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发展石油化工的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基地和成品油化工、盐化工基地。

1.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情况

黄河三角洲,原油、原盐、纯碱、溴素等工业品生产能力均居全国前列,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山东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但传统型产业特征突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纺织、建材、能源、化工等五大行业,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87%,工业中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比重高,加工工业发展缓慢;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薄弱,电子、电气、医药工业所占比重仅2%左右,重型化产业结构没有明显转变,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组织程度和关联度较低。

表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结构表

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比,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第二产业是黄河三角洲的主导产业,高达69.3%,但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产业素质偏低,关联度不强;黄河三角洲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比例较低,仅为21.8%。

1.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主导产业情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区域内各市县区,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坚持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加大了主导产业培植力度,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体系。

表2 黄河三角洲县市区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注:根据各市、县、区“十二五”规划整理

2 高效生态产业布局

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出发点,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科学界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性质,统筹考虑区域内经济布局、城镇发展和未来人口分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规模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各类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形成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的“一带”+“群星”(即北部沿海经济带+各类特色园区)的高效生态产业布局模式。

2.1北部沿海经济带

北部沿海经济带。是指依托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重点规划建设的北部沿海经济带,这是黄河三角州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规划的园区,也是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的核心区域。该区域依托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推动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快速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力争建成全省的生态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东营临港产业区,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和东部临海、临港区内,主要为国有荒滩盐碱地,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滨州临港产业区,位于滨州市北部无棣、沾化、滨城区界内,规划面积1500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环渤海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油盐化工、船舶制造、生态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聚集区。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位于潍坊城区北部与潍坊港之间,包括寒亭区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市北部、昌邑市北部,规划面积800平方公里,打造船舶发动机和汽车制造、科技兴贸创新和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莱州临港产业区,位于金城、三山岛至莱州银海化工园区之间,规划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建成电力、冶金、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滨海旅游、高技术生物育种等产业聚集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重要的能源基地。

2.2各类特色园区

散布在区域内的各类特色产业园区,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培植壮大现有企业与有效引进外来战略投资、重大项目并举,加大生态化改造力度,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相互关联、配套发展的高效生态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把开发区、高新区和农业特色园区建设成创新能力强、财税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环境质量好的生态园区。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县域工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分门别类的向园区集中,鼓励现有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新建项目向园区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走集群式发展的路子。

农业特色园区。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合理利用粮棉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生产空间,重点建设乐陵、庆云、阳信、惠民、高青、邹平、博兴、广饶、利津优质粮棉区,无棣、沾化、河口、利津、垦利、寿光、莱州等生态渔业区,利津、垦利、河口、惠民、阳信、寒亭、寿光、昌邑、乐陵、庆云、高青等生态畜牧区,寿光、广饶、高青、乐陵、庆云、沾化、河口、寒亭、莱州、无棣、阳信等绿色果蔬区,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点的农业特色园区。

工业特色园区。是指位于北部沿海经济带之外,分布各县市区已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工业园区,这是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采取园中园、区中园、区外园(指飞地园区)的模式,加大对现有产业的整合力度,创造和优化集群发展环境,加快产业融合和积聚,延长产业链条,优化提升优势产品,发展重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较长、集群聚集效应明显的高效生态园区。

现代服务业园区。以区内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先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服务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集聚化、便利化、网络化、均等化等要求,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载体的示范作用,围绕“一轴、两核、三带、四园”的服务业布局(即以黄河为发展轴,以东营、滨州两市为核心的重点服务业城区,以沿海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带、沿黄生态观光旅游带和沿德龙烟铁路、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现代物流带,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流通和科技创业四类服务业园区),重点培育垦利、利津、昌邑、沾化、博兴等一批区域性服务业重点城区和东营市的牛庄镇、大王镇一批服务业特色乡镇;加快建设东营港物流、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物流、寿光临港物流等现代物流园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孔子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休闲园区,东营中心商务区、庆云商贸开发区等商贸流通园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滨州高新技术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园区,重点培育一批区域性的重点服务业园区;加大对本地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和外地服务业的引进力度,培育一批区域性重点服务业企业; 构建起布局结构合理、功能定位明确、体现高效生态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3以园区建设推动黄河三角洲土地的合理利用

2.3.1坚持规划先行

根据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区划分,合理利用土地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特别是产业园区规划。2.3.2 坚持项目园区化

坚持所有新项目必须进园区。存量项目,尽量进园区。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如现代农业园区、盐化工园区、石油化工园区、生物医药园区、物流园区等。

2.3.3打造一批飞地经济园区

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为沿海发达省份和山东东部地市预留多个产业园区,接受各地产业转移。制定飞地经济的制度规定,各地园区内项目,其产值和税收由当地和园区建设地按比例分享。

3 高效生态产业发展重点

依据物质循环、集约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和产业集聚共生的原则,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要素聚集、土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相互关联、配套发展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资源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参考“比较优势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主导产业的初步测算,重点结合区内产业发展实际,我们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高效循环型农业,着力推进石油化工、橡胶轮胎、轻纺等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加快发展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从而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及空间布局优化。

3.1高效生态农业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开发时间较晚,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而资源环境条件又极富特色,极具开发潜力的地区。一方面,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明显。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者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成及种群密度、生物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这种规律称为边缘效应。黄河三角洲是具有7种生态系统边缘地区,边缘效应的复合作用明显:一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区;二是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区;三是农田、森林、草原这三类生态系统同水生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区;四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同市郊农村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区;五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同农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区;六是农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边缘地区;七是盐碱光板地生态系统同其他各类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区。另一方面,该地区又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特点,土壤大面积盐渍化,淡水资源匮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两面性决定了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必须走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为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产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早日建成经济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经济区,从发挥本地区各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入手,探讨最适宜黄三角地区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明确未来一个时期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重点是:以建设“大农业”体系为出发点,依据集约节约、循环再生的原则,各市县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突出抓好市场对接、生产方式提升和特色品牌创立,引导农业向“高效、生态”的发展模式转变,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80%的主要农产品实现基地化、标准化生产,70%的主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3.1.1绿色种植业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未利用土地面积达800万亩。应突出抓好盐荒地、涝洼荒地、沙荒地的治理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具有突出优势和生态适应性的高效优质农产品,实施耐盐碱、耐干旱等良种培育与推广工程,大力推广上农下渔开发模式和节水、节地、节药、节肥等农业技术,打造具有特色的荒地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基地。结合主题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围绕鲁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以列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11个县和传统棉花播种大县为依托,打造全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区内瓜、菜、林、果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大力推广开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加强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选用大棚、温室、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方式,积极发展精细名优菜、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培育一批精品蔬菜果品生产基地。以沾化冬枣、乐陵金丝小枣、阳信鸭梨等名优产品为依托,推广建设经济林产业园,扶持林业产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建立高效生态林业体系。

3.1.2生态畜牧业

以基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优质牧草生产、畜禽生态养殖、畜牧龙头企业培育、畜牧发展保障“四大工程”。发挥土地和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大型饲草与饲料作物种植区,重点打造东营、滨州各县成片对接的牧草生产基地,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建立畜牧生产基地,延伸饲草种植-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产业链条,促进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充分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搞好秸秆糖化生产饲料、大中型沼气池建设、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等。大力发展“养殖小区+沼气+有机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循环农业模式,建立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绿色能源开发与土壤改良一体化的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3.1.3生态渔业

以发展高效、生态、品牌渔业为方向,加快浅海滩涂、沿海盐碱涝洼地规模化开发,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发展健康养殖业;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搞好水产增殖放流,有效恢复渔业生态;开展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休闲渔业。科学布局渔业生产,推行生态、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工厂化养殖,建设苗种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结合省级原良种场升级改造,突出抓好滩涂贝类、虾、蟹、海参、海蜇、螺旋藻等优势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与环渤海湾主要渔区形成错位竞争,建设优质特色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同时,推广先进适用的水处理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养殖用水量。减少鱼粉等使资源严重衰退的动物蛋白用量,开发利用浮游动物、畜禽副产品等渔用动物蛋白源,提高植物蛋白的利用率,开发一批具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推动现代渔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2环境友好型工业

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强化企业节能减排,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

3.2.1采矿业

黄河三角洲是省内重要的矿产区,采矿业对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天然卤水和黄金资源的开发和相关产品的加工。

发展重点是:依托胜利油田,着力提升原油与天然气的勘探水平,提升产区内原油常量和油气当量,并配套发展石油储备设施,积极争取建设东营千万吨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提高保障能力;发挥莱州黄金储量丰富,黄金开采冶炼、交割量大的优势,由黄金开采、冶炼,向黄金精炼和黄金工业材料、黄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黄金饰品、材料产销基地,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黄金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地下卤水开采,围绕莱州湾沿岸地下卤水资源,着力提升开采水平,为盐化工业发展提供重要原料。

3.2.2化学工业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化学工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为:加强化学工业的生态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推广清洁原料、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煤化工、盐化工、橡胶加工以及化肥工业的工艺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量。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化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点提升化学材料的技术层次,优化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的品种结构,拓展新型精细化工产品品种,纵向延伸产品产业链。重点打造好“焦化—焦炭、焦炉煤气、焦油加工—钢铁、PVC型材、发电、煤制甲醇等”、“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原盐—氯碱—溴素”、“原盐—纯碱、水泥、氯化钙—碳化钙、氯化钙、精盐、硝铵等”循环产业链条,并做好各类化工产业间的复合共生。

发展重点是: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重化工业,重点抓好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盐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降低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原则,调整优化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引导分散在城区(县)的优质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按上、中、下游产业链有序建设,形成循环链条。积极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石化企业集团产能扩张与产业链延伸机遇,利用地区土地资源优势,吸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等入园发展,积极争取中化集团生产基地落户,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带动中小规模炼化企业改造升级,打造特色生态石化工业园区。紧密结合盐化工业的发展实际,搞好氯气、氢气和苦卤的综合利用,开发镁盐、钾盐以及溴素深加工产品,推动盐化工业向精、细、深化发展,改造现有产业产品结构单一、浪费严重的生产方式。同时,依托寒亭海洋化工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积极发展海洋化工、氯碱化工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全省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

3.3.3橡胶轮胎业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橡胶轮胎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为:重点围绕改善产品、突破技术、产业配套、集聚发展四个方面,加快调整提升,努力构建国家化轮胎产业发展框架。全钢子午线轮胎应着力改进工艺设计,逐步形成公制、扁平化、专业化、无内轮胎系列产品和配套技术;半钢子午线轮胎应继续提高轻载和轿车子午胎比例,为世界主流汽车品牌研制配套;工程子午线轮胎应积极发展巨型子午胎和宽断面、无内胎子午线轮胎,增强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农业子午线轮胎应更加注重开发节油、负载能力大、牵引性能好、对复杂地面适应性和抓着性强的农业驱动轮轮胎和农业导向轮轮胎;同时,采用新型材料,改进胎面花纹设计,以绿色、低碳、环保、高性能、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轮胎。

发展重点为:加快现有橡胶轮胎企业的整合重组,突出培育特色园区,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加快大容量密炼机、一次密炼多机开炼、环保橡胶油等节能环保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打破西方绿色贸易壁垒,强化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依托上游化工产业的优势,鼓励合成橡胶、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培育新兴轮胎产业集群。

3.2.4轻纺工业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轻纺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为:纺织工业应从设计、生产到产品服务减少资源投入,实现废物最小化。注重低碳设计,全面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各方面,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大力推进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黄(亚、汉)麻浆纤维、阻燃粘胶、高湿模量粘胶、高白/细旦/差别化粘胶和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产业化进程。造纸工业应强化废物回收利用,完善静脉产业链。研发推广染料回收和碱回收技术,实现染料、碱的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废旧纺织纤维及废旧聚酯瓶片的回收再生利用。将废水进行分级处理和分步回用,构建水的梯级利用产业链。开展余热回收利用,建立能源梯级高效利用产业链。

发展重点是:加快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严格控制污染,提升纺织、造纸工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黄河三角洲地区纺织业发达,目前有邹平、惠民、昌邑、高青、滨城、乐陵、广饶等纺织大县(市、区),有着魏桥创业、宏诚集团、华润纺织、亚光纺织等多家大型企业,但是装饰类产品、床上用品、服装面料等行业发展滞后,品牌打造、渠道控制等几近空白。要在纺织产业的基础上,推动棉纺、化纤、织布、印染、家纺、服装配套生产,设立和引进相关研发、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服务企业,大力提升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通过向纵深化、高端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规避纺织产品行业风险。依托华泰、晨鸣等重点企业,大力调整造纸原料、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水、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因地制宜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大力发展生态造纸。

3.2.5先进制造业

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为: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推广精密铸造及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污染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以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机械基础件、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内燃机、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及其他机械等为延伸产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前向加强与生态设计、后向加强与生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关联,建立设计—装备制造—服务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提高资源产出率。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油井钻探设备再制造示范企业。采用激光熔覆、电镀热镀等表面修复技术对废旧机电产品、关键零部件等进行资源化再生产,延长产品服务寿命,建立机电产品—修复再生—再利用产业链。

发展重点是: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高端高质高效、集聚集约的要求,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着力提高研发系统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总成技术整体水平,壮大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和水平,增强协作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飞机及零部件、体育器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4大类新兴装备产品,优化提升石油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行业专用设备、电工电器、基础装备及部件等7大重点领域优势产品,发展壮大东营、寿光等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潍坊、东营、滨州、乐陵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寿光、无棣等船舶修造产业集群,邹平、东营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莱州机电设备、昌邑铸锻件等机电及工程装备产业集群,乐陵等体育器材产业集群,庆云、乐陵五金制品产业集群,努力构建东营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滨州临港装备业聚集区、潍坊临港装备业聚集区、莱州临港装备业聚集区和乐陵-庆云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3.2.6战略性新兴产业

该产业通常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备市场需求前景,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基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和产业基础,应紧抓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培植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例如,新能源工业大力研发光伏、光热技术与产品,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及农业生产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建立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社会生活、太阳能—工农业生产等产业链。生物制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源头削减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医药行业的资源环境风险。研发医药行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建立废水——饲料蛋白——养殖业废水梯级利用产业链。合理利用废料、活性污泥,推进药渣肥料化,建立药渣(污泥)——肥料产业链。加强医药行业与农业、设备制造业、物流和医疗卫生业之间的联系,建立新医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重点是:主要依托东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柔性印刷电路板、液晶显示器模组、射频识别产品、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和芯片等项目;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加快生物制药的发展,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海洋药物、天然动植物提取药物等,形成生物技术产品及中成药、新药加工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发电、智能电网、海洋新能源等潜力产业;围绕电子基础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方向,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和工艺,形成新技术材料加工基地;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一批环保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扶持一批具有高效生态特色和优势的环保产业园区、企业及产品,使环保产业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新兴的产业集群。

3.3现代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3.1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是:围绕改善投资环境,服务黄河三角洲开放开发,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入手,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加快构筑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依托四大临港产业区、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产业聚集区及货物集散地,突出发展临港、临空物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标准,建设高效、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重点是:依托东营、滨州、潍坊和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东营、滨州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及货物集散地,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和集散、存储、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尤其是注重发挥港口在黄河三角洲物流体系中的枢纽作用,依托东营港,建设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橡胶轮胎等为主的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滨州港,建设以煤炭、石油、建材、原盐等为主的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潍坊港,建设以海洋化工、机械装备和散杂货物集散等为主的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莱州港,建设以化工产品、粮食、建材等为主的物流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区域性重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化发展,建成环渤海南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3.2生态旅游业

黄河三角洲不同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具有地质特殊性,生态旅游业是黄河三角洲未来最具潜力的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在不影响保护区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要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黄河水城、武圣故里、宋代古城、世界风筝之都、摩崖石刻、海岛金山寺、滨海渔盐、枣林等特色,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会展、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和古贝壳自然遗迹等产品,着力打造黄河入海口、滨海旅游度假、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支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区。同时,通过整体旅游形象的设计和宣传,提高黄河三角洲的知名度。

3.3.3文化产业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区内有武圣故里、世界风筝之都、中国草艺品之都等大量的文化资源,同时也发展起来了一批文化龙头企业。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区内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进一步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文化集团,增强企业运营和策划能力,大力引进沿海地区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开发文化资源,参与产品研发和项目建设,重点围绕黄河文化、孙子文化、杨家埠非遗文化、风筝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同时,重点推进新型创意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动漫创作、生产主体,注重动漫后台制作、动漫加工等业务的承接,建设创意产业园。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建立设计产业与制造产业双赢的模式。发展创意生活产业,将文化、创意、科技融入传统生活服务业,以创意理念和模式提供食衣住行、娱乐服务,成为未来吸引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3.3.4金融保险业

创新合作发展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区域内现有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改革重组,引进战略合作者,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引进省内外金融机构,壮大区域金融规模实力。加快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大力支持区内企业上市,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保险服务体系,创新保险产品,加快发展各类保险试点,大力拓展保险市场,不断扩大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3.3.5科技服务业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着力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全面整合、有效配置区内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完善主体产业相关的研发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以石油机械和石油化工产业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造纸、纺织、橡胶等传统产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服务,建设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城市转型。

3.3.6服务外包业

重点搞好在岸外包,积极开展离岸外包,优先发展石油化工、电力应用、港口物流、企业资源管理、交通、网络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嵌入式软件,机械、机电、仪器仪表嵌入式软件,移动通信产品嵌入式软件,家电产品嵌入式软件,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产品集成电路设计等。抓住全球服务外包业务转移的契机,积极吸引境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尽快形成体系完善、效益显著的现代信息服务外包新格局,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重点发展以东营石油钻采应用软件开发及外包服务为主,着力发展软件外包、IC设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IT教育与培训、动漫、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行业领域。

3.3.7商务服务业

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各领域的中介服务业,大力提高专业服务业水平,形成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功能比较健全的商务服务业体系。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证券、保险等财务类,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类,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代理、经纪、拍卖、担保等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壮大会展业的经纪、咨询、策划、设计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开展对外合作,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展览集团(公司),提高会展业经营管理能力和配套服务水平。策划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展会,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会展品牌。支持会展企业走出去,开展会展项目联合,兼并国内大型展会,培育大规模的品牌展会。

4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思路

4.1宜农未利用地的开发思路

“宜农未利用地”指“宜农”、“宜牧”、“宜渔”的未利用地。

4.1.1宜农未利用地开垦的土壤改良

黄三角的未利用地有很大比例属于盐碱地,在适合农业生产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土壤改良。由于不同宜农未利用地开垦的障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在开垦过程中应针对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地土壤改良技术措施可归纳为工程措施、农技措施和生化措施等。

4.1.2成片开发成现代农业项目

黄三角未利用地成片性较好,土地性质属国有的占有较高比例,适合大资本进入成片开发出现代农业项目。根据土壤环境特点和“高效、生态”的要求,下面这些现代农业项目可供参考、借鉴。

(1)“苜蓿种植+畜牧养殖、加工”的现代农牧业项目

(2)以速生林、名贵树种和冬枣为代表的现代林果业项目

(3)沿黄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规模化开发

(4)海珍品养殖项目

(5)在盐碱地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

4.2宜建未利用地的开发思路

未利用地除了“宜农”使用,还被大量用于建设项目(包括工业项目、房地产开发以及服务业项目)。其主要开发思路为:

建设新的工业新区或工业城,集中开发不宜于农业的未利用土地。这种集中开发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产业集聚,改变工业发展底子薄的局面。

4.2.1开发模式

从本地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经验,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建设可采取以下模式。

(1)统一规划,分片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未利用地开发”总体规划,各县市负责详控规划,并具体组织实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开发建设。

(2)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发建设法人,以市场化方式使用政府启动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进行未利用地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以规划、产业政策和优惠政策等引导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开发建设。

(3)企业为主,统分结合。开发区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和道路、供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现代物流,由政府统筹规划,有条件的园区还可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入区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发建设。

(4)释放能量,优势扩张开发。抓住“蓝黄”两个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释放其能量,进行产业和项目扩张、升级,吸引外来投资者,共同开发建设。

(5)整体品牌包装,联合招商开发。把滨州未利用地开发作为整体概念统一包装,对外打一个品牌,统一组织推介,联合招商引资,分板块开发建设,提高招商的层次和效果。

4.2.2开发方向

“九通一平”:“一平”为土地自然地貌平整,“九通”为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

“七通一平”: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主要包括: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讯、通路、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场地平整。

利用占补平衡政策,将一部分新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省里的建设用地平衡。因为未利用地的农业开发而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不可能全部用于黄三角自身的工商业建设,必须兼顾省里的工业发展大局和建设用地平衡。

5 黄三角土地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5.1科学、高效、集约开发未利用土地

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全省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民生项目、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用地需求将明显增加,用地紧张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影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和常态问题,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用地指标已经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因此,未利用地资源开发将是山东省得天独厚的土地后备资源优势,是山东省最大的优势和潜力。科学、高效、集约开发未利用地资源,切实提高未利用土地使用效率,是拓展全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是搭建区域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手段,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以把握。

5.2加强未利用土地开发组织管理工作

未利用土地开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全社会的力量作保障。政府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重大意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以把握,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把未利用地开发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未利用地开发。

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坚持政府在法规、规划、政策制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资金广泛参与未利用地开发。坚持市场运作,积极推进开发方式多元化,政府对各类开发主体进行连片开发的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未利用地开发为农用地,可采取政府、企业、农民群众单独或合作开发等方式。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采取当地政府组织开发、大型企业开发、委托区外市县开发等方式。

继续探索土地指标省内交易。由于黄三角”的土地指标异地交易目前有很多矛盾没有解决,比如土地整理成本急剧上升、黄河三角洲每年萎缩的事实及土地开发质量参差不齐等等,2012年山东省暂停了“黄三角”土地指标异地交易。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土地指标作为经济发展稀缺的资源,必须设立土地指标交易有形市场,提供交易场所、发布交易信息和代理交易行为,来进行土地指标交易公开竞价。目前急需探索的是省内土地指标交易的平台、方式、方法和比例等,来使土地指标交易既能够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达到保护优质耕地的目标。

5.3完善未利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

未利用地开发要积极借鉴省内外的成功经验,推行园区式开发、项目化管理。要科学有序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提高开发利用效率,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赢。要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开发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确保工程开发质量。

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莱州港四个港口的航道建设和码头泊位建设,提高其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吞吐能力;加快推进横贯整个黄河三角洲的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建设,尽快形成与周边区域连接的大通道;在加快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搞好各种交通设施之间、区内交通与区外交通之间的连接和贯通,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二是加强引水、蓄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引黄工程和平原水库蓄水工程建设,增强供水能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三是加强沿海防潮堤坝建设。加快东营、滨州、潍坊北部的沿海防潮堤坝建设,防范风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

5.4加大未利用土地开发监督管理力度

一是严格财务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必须做到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建立完善项目资金请拨款制度,保证资金及时到位,按时拨付。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调整项目预算、扩大支出范围,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要按照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要求,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严禁资金被挤占挪用。建立健全项目实施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强化项目竣工决算和审计,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是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和施工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完善项目实施报告制度和联席工作制度,明确要求项目监理单位定期报告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定期召集项目实施各方,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切实加强项目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执行情况以及乙方内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对发现的问题,要责令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在质量监督中的作用,经常深入项目区对工程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检查,鼓励村委会组成村民监督小组,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三是加强后续管理,确保项目效益。项目竣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对项目实施所形成的新增耕地、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林带、输变电线等,制订具体的移交管护方案。项目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项目所在乡镇办理项目移交手续,并签订项目后期管理责任书。承接方应制定项目成果管护制度,落实管护经费,明确管护责任和措施,并由国土资源部门及时进行地籍变更。要注意提高项目区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的肥力,加强各种配套设施的维护保养。

参考文献:

[1]魏建,李少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2)[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文.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08(6).

[3]李广杰.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R].生态经济,2009(4).

(责任编辑:王保宁)

Efficient Eco Industrial Selection And Land Us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QIN Qingwu
(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Jinan 25000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industrial bas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in-depth does a research on industrial layout and development priority,presents useful ideas of unused land,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newborn land in Yellow River Delta.

Keywords:Yellow River Delta;High efficiency ecological industry;Land use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重点课题《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开发利用研究》

作者简介:秦庆武(1956-),男,山东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二级研究员,知名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智库学者,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山东省情问题。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五台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基于“风险—效应”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识别与测度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
内江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灌丛周围有机质富集及水分运动研究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预测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