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血氨水平及神经症状的影响

2016-06-28孟春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血氨肝功能

孟春阳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 漯河 462400

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血氨水平及神经症状的影响

孟春阳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462400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血氨水平及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02-2015-02收治的80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肝、降血氨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微生态制剂(乳酸菌素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苏醒时间、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血氨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7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治疗后血氨水平分别为(11.3±2.0)h、(38.8±9.6)mmol/L,对照组为(18.8±2.5)h、(45.2±10.0)mmol/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TBIL、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酸菌素片能明显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神经症状,显著降低血氨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乳酸菌素片;肝性脑病;肝功能;血氨

肝性脑病(HE)典型特征为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是由肝脏疾病加重后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1]。HE发病原因多且复杂,与肠道菌群失衡致使血氨水平上升有关[2]。为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氨水平对防治肝性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乳酸菌素片作为临床一种常见微生态制剂,能有效恢复肠道菌群失衡现象,进而降低血氨浓度。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我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行微生态制剂(乳酸菌素片)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诊断标准;(2)表现出代谢紊乱、行为异常症状;(3)年龄20~72岁;(4)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2)近期上消化道出血病史;(3)精神异常、认知障碍;(4)近期微生态制剂使用史、药物过敏者。

1.2临床资料抽取我院2010-02—2015-02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共80例,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3~71岁,平均(53.2±6.7)岁;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1例,B级23例,C级6例;肝硬化病因:乙肝肝硬化22例,丙肝肝硬化6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其他7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2~70岁,平均(52.8±6.6)岁;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2例,B级22例,C级6例;肝硬化病因:乙肝21例,丙肝5例,酒精性4例,其他10例。对比2组年龄、肝功能分级、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包括保肝、常规降血氨、抗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抑酸、支链氨基酸补充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微生态制剂治疗,即乳酸菌素片(昆明振华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3022018)1~2片,3次/d。1疗程2周,1疗程后观察疗效。

1.4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显效: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消失,血氨水平恢复至正常;好转: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血氨水平下降但未至正常范围;无效: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不变或加重,血氨水平变化不大或上升。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2)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神志恢复正常时间(即苏醒时间)。(3)血氨水平,治疗前后采集血液标本,通过血氨检测仪测定。(4)治疗前后行肝功能检查,

主要包括TBIL、ALT、AST,即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神志恢复正常时间及血氨水平变化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氨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比较±s)

2.3肝功能变化2组治疗后TBIL、ALT、AST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组内t=13.94、15.77、15.39,对照组组内t=12.02、13.09、11.99,P<0.01),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肝功能指标比较±s)

3讨论

肝性脑病主要由重症肝炎、肝硬化(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引起,肝功能损害后致使其解毒功能、代谢功能等失常[3],因而造成对神经活性有影响的部分毒性物质经侧支循环至体循环,且穿过血脑屏障导致大脑功能紊乱。临床多数肝性脑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现象,厌氧菌减少,引发肠道功能异常、血氨浓度上升、内毒素血症等并发症[4]。为此纠正肠道菌群失衡,降低血氨浓度成为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所在,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氨水平为当下临床研究重点。

众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血氨水平上升参与肝性脑病病程[5],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无统一说法,可能与机体肝功能损害、免疫功能异常、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临床治疗肝性脑病以保肝、常规降血氨、抗感染、抑酸等综合治疗为主[6],虽能有效改善肝性脑病神经症状,但对肠道菌群及血氨作用不是很理想,整体效果未达到预期要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在促进人体肠道微生态恢复、降低血氨水平、抑制毒物吸收中有一定的作用。赵新华等[7]研究发现,相比单纯肝硬化治疗,肝硬化治疗基础上给予乳果糖或益生菌对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显性HE发生。戴丐国等[8]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能明显清除血清内毒素,降低TNF-α、IL-18、血氨水平。乳酸菌素片在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疾病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通过于肠道形成保护层,抑制病原菌及病毒入侵以降低肠道酸值,进而减少血氨浓度[9]。同时乳酸菌素片能有效促进刺激肠道分泌抗体,增强肠道免疫能力,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机体消化功能,且它对肠道致病菌可选择性杀灭,有利于有益菌生长。另外微生态制剂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为机体提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促进营养吸收,以达到护肝的目的。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明显比对照组大(P<0.01),这与乳酸菌素片增多益生菌,减少有害菌以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有关,血氨降低后大脑损害明显减轻。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1)。同时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明显更高,提示微生态制剂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与沈哲等[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微生态制剂通过纠正肠道菌群失调能明显降低血氨水平,改善大脑神经症状,促进肝功能有效恢复,可作为肝性脑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4参考文献

[1]袁胜春.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7):98-99.

[2]关琳,苗鹏,孙明军,等.益生菌联合乳果糖、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2):280-282.

[3]周泽文,钟晓妮,周宝勇,等.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及其神经肽类水平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5):385-388.

[4]苑林.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7):825-827.

[5]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3(4):449-473.

[6]肖政,尹雄章,黄泽中,等.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30例[J].医药导报,2013,32(5):623-625.

[7]赵新华,冯琦,章静,等.乳果糖和益生菌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对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61-63.

[8]戴丐国,伍登海,连建安,等.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2):1 392-1 395.

[9]李兰娟.肠道微生态改变对肝脏疾病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1):2-4.

[10]沈哲,马良,章文华,等.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氨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0):2 505-2 507.

(收稿2015-07-21)

【中图分类号】R7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0-0104-02

猜你喜欢

微生态制剂血氨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微生态制剂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作用
血浆置换术联合口服微生态制剂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血氨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肉牛尿素中毒的诊治效果观察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