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董家庄汉画像石墓

2016-06-27李福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6期
关键词:董家画像石画像

李福国

山东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现位于安丘市博物馆院内,原址在城区西南9公里的凌河镇董家庄村北,是安丘市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画像石墓。董家庄汉墓是在1959年修建牟山水库时发现的,是一座大型汉画像石墓。墓内画像内容丰富,构图复杂,技法多样,形象生动,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据考证,墓主为东汉晚期青州刺史孙嵩。

墓葬结构

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长14.3米,东西宽7.91米(以外壁为准,不含墓道),由甬道和前、中、后三室及两耳室组成。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砖铺地外,其余均用石灰岩预制石板、石条建成,共用石材224块。甬道为券顶,前室、中室及后室东西两间均为盝顶,两耳室均为平顶。甬道、前室、中室及后室皆用加工成子母口的梯形坡石与长方形顶石扣合而成。前室、中室、后室中间,立有四根承重的方柱石和圆柱石,柱石与墓门、甬道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东西基本对称。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建筑结构复杂,画像覆盖率高,雕刻水平高超,被誉为“石刻之首、汉画之魁”,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在史学界、文物界、美术界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汉墓在整体设计上类似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式样,体现了汉代人生时崇尚荣华富贵,死后不忘在天堂享受的“再生”思想意识。

墓室画像

墓内石材全部经过了艺术加工,在224块石材中,有103块刻有画像。这些画像分布在甬道封口石、墓门、墓室四壁及室顶、立柱、地栿等处,画像面积达146平方米。除有几处草就未成外,有69幅完整的画像。画像根据题材需要和所处的部位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其中绝大多数是凿纹减地浅浮雕,少数为减地凹面阴线刻,个别画像采用了高浮雕和透雕技法,有时同一幅画像也使用了多种雕刻技法。雕刻设计规范,手法娴熟,表现了汉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特别是墓室中轴线上的三根石柱,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出众多而奇异的人物和神兽,被誉为“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画像题材多种多样,表达内容非常丰富,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反映墓主人车马出行、拜谒、乐舞百戏、渔猎等社会生活内容。主要分布在墓室四壁及少数坡顶石上,代表性的画面有中室室顶北坡的乐舞百戏图,后室西间西壁的狩猎图,前室、中室西壁的车马出行图。

乐舞百戏图描绘了一幅欢腾的动态景观,画面布局合理,博而不乱。其中飞剑跳丸一组,一人的右足、左膝、左臀部位及双手各一球,共有十一球,有六球悬空,次第落下,另有三把剑同时飞舞在空中。一人把玩十四件器物,毫无局促之感,这在所发现的同类题材的表演中是一个纪录。杆戏一组,一人曲双臂擎杆,有两人缘杆而上,杆顶一人仰身舞蹈;上部横杆之上共有六人,其中四人或足或膝勾住横杆,而身体悬空作舞动之姿,另两人在横杆之上,双手抚杆作仰面倒立翻转。杆上九人齐动,姿态各异,虽各不相顾,绝无惊险之虞。执杆之人踮脚仰首,轻松自如,这又是所见相同游戏图中表演人数最多的一幅。六博一组,中置一套博局,环绕六人,俱为羽衣装束,分为三组,两两相对,直观地表现了六博游戏的玩法。其中两人离局跽坐,曲臂俯身对玩;两人长跽,一人曲臂,另一人伸臂,隔局而博;另两人近局,对膝踞坐拥博。狩猎图表现场景广阔,结构紧凑。右侧驰马纵犬执具而追,兔、鹿等临危狂奔;中部一山,层峦叠嶂,仙人踯躅,动物或逐或憩;左侧有众多的禽兽,动静各异,有两羽人似作驯兽之姿。以上两幅画面均采用浅浮雕手法,刻画了丰富、传神的生活场景。车马出行图采用了凹面阴线刻,线条流畅,技艺娴熟,刻画了身份不同人物、矫健的马匹、式样繁多的车辆,表现了汉代森严繁缛的仪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

第二类是反映升仙得道思想的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等民间传说内容。主要分布在墓门、室顶坡石及封顶石上,代表性的画面有前室封顶石的雷神出行图、中室室顶南坡的王母出行图。雷神出行图艺术想象力奔放自由,雷公在众仙的簇拥下,御庆云前行,电母、风伯、雨师各自作法相随,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奇禽异兽在画像中占据了大量的空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人性化的蟾蜍,九头人面兽等包含了繁杂的汉代文化思想内涵。画像中各种状态的朱雀既是传说中的凤凰形象,《汉书》中也有“凤凰集于安丘、淳于”的记载。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虚妄,但在汉代这是天下太平、民富安康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第三类是历史故事。表现主题明确的有泗水升鼎图和孔子问道图。孔子问道图采取了减地凹面阴线刻手法,一长列的人物、车马刻画得细腻畅酣。画像左起首位老子、次项橐、第三孔子,以及跟随孔子游学的弟子。孔子曾经向老子问学周礼的有关典章故事,曾与七岁的童蒙项橐辩道。在这里画像的设计者把两个故事作一幅画面处理,集中反映了孔子贤者为师,而师无老少、不耻下问的思想认识。同时,建造和使用画像石墓的主人大都是积学仕宦之人,师道学问在东汉是立身的根本,所以,即使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也应该有圣贤垂训,不失儒雅风范。

第四类是反映生殖崇拜观念内容。分布在前室与中室之间的方柱和后室北壁中间的方柱上,代表作是前室与中室之间的方柱。画面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动物,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相互抚摸的人、孕妇以及有孕的熊,亲切安详,表达了汉代对生殖繁衍、人伦常理的认识,寓意深远。方柱雕刻运用了成熟的高浮雕和透雕镂空技法,刻画得惟妙惟肖,姿态万千,富有动感气息,是汉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

墓室主人

据考证,该墓的主人应是东汉晚期安丘人孙嵩。

孙嵩(约135—195年),字宾硕,一字宾石。博学多识,重节尚义,因救助赵岐而闻名。孙嵩卒后归葬故里,诸多文献记载了孙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经注》载:“(牟)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明万历《安丘县志》称:“豫州刺史孙宾硕墓在牟山金沟河西南。”《青州府志》称:“孙宾硕兄弟墓,在县西南牟山下。”《续安丘县志》记载,元代于钦著述《齐乘》时,寓宿太虚宫,夜梦赵岐告曰:“仆有良友葬安丘,其人节义高天下,今世所无也。请载之,以励衰俗。”赵岐所言“良友”即为孙嵩,文物调查显示,孙嵩救赵岐的故事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东汉豫州刺史孙嵩,阖门百口,出入车马随从,是当地的显姓大族,与墓主所示社会地位相当。身份和实力决定其有能力营造当时盛行的这一形制和如此规模的墓葬。据调查,20世纪上半叶,牟山西北牟山观中有孙嵩、赵岐塑像。观南小路一侧,立有孙嵩墓道碑。

墓葬保护

1959年12月至1960年3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并把画像石拆迁到县城保存。1963年在北关果园内(现市博物馆院内)复原,当时将墓葬处理为半地下式,类似于出土地环境,上部堆积封土,以利于保护。墓入口处增建了保护性前厅,门额题“汉墓”。1979年安丘县政府公布汉画像石墓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甬道南端新建门楼,便于保护管理。1990年2月正式成立安丘市博物馆,作为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的专门保护单位。1993年1月,安丘县文化局、安丘县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在1963年复原时设计为半地下式,而汉墓所在地理位置地处汶河岸边,地下水丰富,每到雨季,墓葬内部渗水严重,对画像石刻形成一定的侵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加强文物工作,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当地政府以“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前提,多方采取措施防止遭受自然和人为破坏,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其渗水防潮问题。2015年董家庄汉画像石墓防水保护及展示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维修项目并拨付专项维修资金。2016年1月该项目已经进行招标,近期即将施工。该项目将对石墓进行防水保护,同时在汉墓附近修建石刻园,对馆藏各类石刻进行整理规划,合理展示。完工后的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呈现于广大观众面前,向观众诉说自己的前世与今生。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规模宏大,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大型汉画像石墓之一;画像构图复杂,内容丰富多彩,雕刻技术精湛,艺术水平高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董家庄汉画像石墓的今昔,让我们领悟到历史的光辉岁月、兴盛辉煌与沧桑巨变。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董家画像石画像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学习是进步阶梯,做不放弃的自己
董家口
画像
汉风新韵
画像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莫尼卡的画像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