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秦俑体现的“大”美思想

2016-06-25周亚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秦俑兵马俑

周亚威

摘 要 通过对秦俑的美学风格、体量规模、制作技法以及诸多关于秦俑的理论著作的研究,分析探讨了秦俑所体现的“大”美思想。本文通过秦俑和汉俑的出土规模比较以及个体尺寸大小的对比,欲凸显秦朝已经把“大”美思想推崇到了极致。深层解剖了“大”美思想能在秦朝发展并受到推崇的原因,结合了秦朝大一统国势的强盛和当时倍受统治者推崇的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分别阐述了“大”美思想受到推崇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外在原因和秦朝盛行丧葬的习俗,统治者希望自己死后和生前一样受到拥戴与保护的内在原因。通过举例长城、阿房宫、驰道,进一步阐释了“大”美思想对秦朝的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秦俑 兵马俑 “大”美思想

中图分类号:K871.4 文献标识码:A

1“大”美的内涵阐释

在先秦美学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有对“大”美的论述,不过这两个学派中的“大”美涵义有所不同。由于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从孔子开始,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大”就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因素,所作的评价主要是赞扬人格修养或者歌功颂德,都与功德圆满或道德完善有关:孔子用“大”来称赞尧的伟大,孔子的“大”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因素,带有天命论色彩;孟子提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也认为“大”是超越了美的,是人格美的升华;之后荀子和《乐记》在谈到用音乐来治理国家时,都用到了“大”这个范畴。先秦以后,能够体现儒家这种“大”美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封建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诗文,一是统治者所建造的皇宫或神庙。道家美学中的“大”跳出了伦理学范畴,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强调突破限自由,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种无限的美。在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体积、数量和力量等方面超过一般的事物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如峰峦叠嶂的大山、一望无际的大海都使人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

2“大”美思想在秦俑中的体现

2.1秦俑规模体现的“大”美思想

“大”美思想在秦俑中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其规模之大,兵马俑坑原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垣外1225米处,俑坑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左右,分一、二、三、四号坑。秦俑主要分布于一、二、三号三个俑坑中,一号坑为步兵部队,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20平方米,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俑坑。二号坑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凸形坑,面积为5000平方米,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等多种兵种组成的军阵左为骑兵,中、右为车兵,后为步兵,展现了秦兵混合兵种的风貌。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位于一号坑左侧,二、四号坑之后,很可能是整个军阵的统帅部。四号坑虽有坑址,却无兵俑。在20000多平方米的地宫内,三个坑共出土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它以其严正的编队,端庄的面容,魁梧的身躯,雄伟的风貌,冲天的气概,庞大的阵势,步、骑、弓、车兵统一组合的庞大兵团,而震憾着中国,震撼着世界,震撼着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灵。

2.2秦俑中人马体现的“大”美思想

体现秦兵马俑“大”美思想的另一方面就是其人马的体形高大。陶佣高约1.85米左右,陶马高约为1.7米左右,除秦俑外这种大体形的陶俑至今未曾有过。因体形高大,制作成型困难,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陶俑、陶马的头、身和腿都是分模制作,然后粘接。然而,如此大体形的陶俑烧制对窑炉的容积和烧窑的技术都是极大的考验。就所呈现的兵马俑烧成状态,色泽纯,硬度大,不裂、不变形,如此规模宏大的制陶工艺,反应了秦代烧窑技术的高度水平。

《将军俑》是秦俑中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身高197厘米,双足略分昂首直立的常规军姿,比例结构精准的五官,高扬的双眉,紧闭的双唇,而微微上翘的胡须和专注的眼神。近2米的身材,让他更为雄伟。他比一般的战士具更加的深沉、稳重、端庄和成熟,更具有将军们特有的“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胆略,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战争智慧,以及“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与从容。他脸上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老成和稳重,镇定从容的神态使人产生信赖感。虽然只是常规站立但丝毫不显呆板,恰恰与其巍然的气质极为吻合。它让历史永远记住无敌于天下的秦王兵马的威武与雄强。从这件作品我们能看出秦代工匠对人体比例的把握和神态刻画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3秦俑与汉俑比较

汉代和秦一样盛行厚葬之风,西汉也有大量的陶俑陪葬。现在出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有三批:第一批为1965年秋出土的骑兵俑500多件,步兵俑1800多件。《骑兵俑》高50—68厘米左右,步兵俑高44—48厘米。第二批出自咸阳东郊狼家沟汉惠帝安陵其中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射击俑》高51厘米。第三批是1984年冬在江苏徐州狮子山麓发现2个从葬坑,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陶塑兵马俑,阵容整齐,很有气势,但体积较小,大都在50—60厘米高。彭吉象在《中国艺术学》中把秦汉艺术概括总结为“秦汉气魄”,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详细阐述。他说:“在中国艺术史上,秦汉艺术显出了伟大的气魄,先秦以礼为核心的艺术可(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07页)以说是一种美,秦汉艺术则可以称之为‘大。”从考古资料可以明显的看出汉代的陶俑群的规模以及个体陶俑的体积远远不及秦朝,可见秦朝已经把“大”美思想推崇到了极致。

秦始皇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其气势咄咄逼人,于是乎各国诸侯皆尽数西来臣属于秦了。也就只有秦王这般宏图大略才能驾御群雄。正如李白《古风》中所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对秦大一统局面及秦始皇勃勃雄姿一扬再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兵马俑体现的正是这种“大略驾群才”、“诸侯尽西来”、“虎视何雄哉”的秦王气慨,正是这种“扫六合”、一天下、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3“大”美思想在秦朝发展的原因

秦朝的时代艺术特点可以称为“大”。“大”美思想不仅表现在秦始皇陵规模上,还体现在为抵御外敌和彰显国威而修建的万里长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驰道,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阿房宫。秦始皇陵、长城、驰道、阿房宫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秦朝“大”美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在古代社会,陵墓和宫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山顶洞人时期就有了公共墓地,在死者的身上撒布赤铁矿的粉粒,随葬品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为主,即希望死者能够过上和生前一样的生活。这种殉葬方式一直未出现大的改变,到了周代出现了封土坟头,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规定坟头封土的大小。直至世界陵墓之最——秦始皇陵的出现,不仅弥补了秦代雕塑的空白,还让一个在时间上早已消失的帝国,在空间上得到永恒的展示。秦俑阵容,只是浩大的帝王陵墓宫殿中的一部分。整体的创意和气吞山河的宏伟规模,必然要求兵马俑从布局、造型、神态、等方面都能显示席卷天下和包举宇内的气魄,因此它超出了作为墓主陪衬冥器的一般意义,而成为国力军威的象征。若没有现实生活中原有的风范的特征,也就失去了这些兵马俑应有的精神内涵。写实手法更贴近生活,细致入微的塑造语言能更好地为扫平六国的秦国将士们讴歌和颂扬。

参考文献

[1] 崔炳利.论秦俑雕塑的写实性风格及其文化内涵[J].重庆社会科学,2009(08).

[2]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3] 刘起釪,等.先秦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

[4]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

[5] 赵萌.中国雕塑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5).

猜你喜欢

秦俑兵马俑
秦俑服饰纹样在女装设计中的运用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兵马俑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对琵琶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创新的研究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
秦俑“千人千面”之谜
秦俑军阵的战术思想
秦俑军阵的轻、重装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