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塑造不同及原因探究

2016-06-25于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4期

于水

摘 要 在文学史上,中西方都有许多以爱情为主线的文学作品,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例如小说、戏剧等,但都表现了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其中主人公从上层贵族到市井百姓,几乎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文学作品着力突出女性人物形象的特点,男性形象大多作为陪衬,或者说,在诸多戏剧作品中,往往女性形象更多的被读者所记住,而男性形象更多时候容易被忽略;而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的人物塑造往往更具多元化和生动化,无论男女主人公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论文拟从社会背景、创作手法等方面来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发掘出隐藏在文学作品之下的社会状况和社会价值观。

关键词 中西文学比较 形象塑造不同 原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中西方的戏剧在人物塑造方面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别,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国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命运总是很悲惨的,有的是成婚后夫君始乱终弃,有的是被种种社会禁锢束缚渴望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有的是遭遇到其他不公平的待遇,女主人公奋起反抗。而西方文学作品的主线是爱情自由意识的觉醒,是人文主义的崛起。本文拟从文学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以及价值观取向几个方面来探究其原因。

1从文学的历史渊源上来看

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和《楚辞》中都对女性人物有着广泛的描述,由于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所描写的女性大多数为被崇拜、被尊敬、被爱慕的形象。但即使是这样,里面也不时夹杂着古代妇女因被抛弃而发出的痛苦的申诉。比如《邶风·柏舟》中,一位妇女因被抛弃又被众妾欺侮时的哀怨,“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镖”,悲痛到夜晚醒来也会手捶胸脯,可见这哀怨之深,痛入肺腑。

在西方文学中,我们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找到大量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希腊神话中出现的女神是丰满而生动的。例如,天后赫拉敢爱敢恨,对于宙斯的花心,从不忍气吞声,而是坚决与宙斯对抗,对破坏自己家庭的女子予以报复。爱神维纳斯是爱与美的代表,虽然被许给丑陋不堪的火神做妻子,但是维纳斯还是勇敢地迈出了一步,选择并多次爱上令自己心动的男士如战神,并为之生育后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女性任务形象描写的不同由来已久,这从根本上是由于两个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取向所决定的。

同时,人们在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时,会产生一些思维定式,一方面会影响后人读其他作品的看法,人们会不自然的觉得,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无论男性女性都是充满了个性精神的独立个体,而读中国的文学作品时,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在意女性形象在追求爱情自由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又收到了怎样的打压;另一方面,又影响着随后的文学创作和社会价值取向,使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始终处于不断遭受打压和迫害,不断觉醒反抗的状态。

2从社会背景来看

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社会背景的不同使得女性的地位和生活状态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多生活凄凉的“怨妇”,而西方文学中是勇于抗争的坚强女性。

在中国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文明仍处于蒙昧之中,原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人类社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而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男性逐渐取代了原属女性的崇高地位,成为社会权力与统治的核心,男性成了无可替代和不能置疑的最大权力者,甚至可以从此驾驭一切,包括女性。与此同时,统治者为了让男性更好地束缚管教女性,制定出了一系列的“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禁锢女性的思想,剥夺女性应有的自由。长期传统封建文化的积淀,结果便是男性文化及价值体系的建立与女性自主意识的泯灭与逐渐丧失,最终沦落为一种无独立地位的“附属品”。她们被要求不得抛头露面,不得随便踏出家门,甚至有一段时间,宣称女子无才便是德,剥夺她们受教育的权利。长期的被压迫被束缚的生活当然会使得她们对于生活感到愤懑和不满,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又有谁敢于冲破时代和封建思想的枷锁,寻求解放和自由呢?另外,在封建社会及这种男权文化价值体系的压迫下,女性自身始终处于一种不安中,自己无力依靠自己,而男人亦不能给予她们所要的爱情与幸福。因此,在男权文化的阴影中,许许多多的女性便成为了怨妇一样的女性。对于女性自身而言,因为长期在男权文化阴影的笼罩之下,从生之初便被灌输着“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导致自身主体意识的缺乏,一生都在男性的庇护之下生存,成为男性宠物,或被男性抛弃。因此,这便决定了女性对于命运丝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受制于人,女性一旦“无后”,一旦“色衰”,一旦男人变心,则将女人一生想要争取的幸福推入到无底的深渊。这对于女性自身而言,便成为了一个悲剧的一生,从中的精神、心灵、舆论等各方面所受的煎熬便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社会发展演变出的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也难免大多数女性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文学作品,一定要起到抨击社会恶习,发人深省的作用,所以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着眼于对女性角色的抗争和斗争,或成功,或失败,来起到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的作用。例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对于封建纲常礼教的斗争则是取得了胜利,最终他和柳梦梅获得了皇上的赐婚,拥有了完美的结局。

西方文学源于古希腊神话,其女性形象的原型大多是希腊果敢个性的女神。后由于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逐渐被人们 认可和接受,他主张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权利和尊严,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这与中国的封建社会和观念是大相径庭的,所有的道德准则和伦理纲常都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人是没有任何自由可言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总会有那么多的女性人物的悲剧出现。在西方这样崇尚个人主义的背景下,西方女性形成了与中国女性完全不一样的爱情观。她们崇尚爱情之上,有时候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任何的代价,如《梁山伯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她们崇尚爱情的自由和平等,希望在爱情中可以把持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如《简爱》中的简爱。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爱情观使得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里,男女双方始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男性角色不像中国文学作品中一样,是女性角色追求幸福和自由的阻碍,或者是女性悲剧生活产生的原因。例如,《西厢记》中,崔莺莺在与张生一见钟情后,若按照西方会直接地表露自己,可她以考虑到这种结合会遭到社会上的非议和父母的反对,只能私下偷着约会。她的这种不敢直接说明就是考虑到了社会评价和信义名节。她受到自我意识束缚。因而,西方女性形象着意于“我要怎样”,而中国女性形象则更多地注意“我该怎样”。

3从价值观取向上看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主要在于中西文学作品对男性形象塑造上的差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可谓千人一面,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封建社会人们固化的价值取向导致的。在中国,人们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男性被视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身上肩负着报效祖国和朝廷,支撑家庭的责任。传统男性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所谓“英雄”精神,男性一生追求的都是入仕做官,以扬门楣。正式由于这种价值取向,导致文学作品中男性角色的塑造总是“扁形人物”,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缺乏任何的变化。他们要么为着做官和功名利禄作着努力,要么三妻四妾,对爱情三心二意。所以人们在阅读作品时,总是会忽略这些男性角色,他们就像是为了衬托各种女性角色而放置的绿叶。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情节的发展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并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就没能逃过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他这个人物出场的设定就是在进京赶考的路上,与杜丽娘的相遇也源于这次进京赶考的经历。每一个男性形象都有着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和世俗礼教的影子,因为这些东西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在太强大了,任何一个文学创作者都不能避免或者拜摆脱他们的影响。

在西方文学中,人们追求个性和创作,社会传统的影响不像中国这么大。文学创作者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可以被接受的。以莎翁的哈姆雷特来说,虽然主题不是爱情,但是其体现了西方作品对于男性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角色,不同的人分析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是一个立体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的角色。这就与中国的千人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难怪中国多数的文学巨著中男性角色几乎不会被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