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

2016-06-25罗春艺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罗春艺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浅析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

罗春艺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机制是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和实现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进行依赖于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把握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是激发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1]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未来稳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是其一般社会化的核心,它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有效进行依赖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作用的发挥,这种机制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其政治社会化的运行过程中。所谓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就是在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各种内外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调节形式,主要表现为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把握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和调节反馈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这是激发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对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研究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就是要对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作出说明和解释。青少年期是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理年龄一般是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过渡性鲜明。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政治社会化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共青团、大众传媒、政治实践等因素的影响。[2]这些因素不是孤立产生影响的,而是通过整个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相互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所以,要在把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和激发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机制,即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

一、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3]这体现的便是政治社会化的教化过程。政治社会化教化是指作为教育主体的政治体系即政治主体所依附的政治制度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向作为教育客体的社会个体传递社会要求,使其形成相应的政治心理及政治行为的过程。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教化机制就是各种影响因素在政治社会化教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方式。而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教化过程中,政治体系是教育主体,青少年则是教育客体,同时二者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体系对青少年的教化主要集中在对青少年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操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培养,使青少年最终能够认同政治主体、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从而解决国家的合法性问题。“中学阶段是爱国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4]这就要求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国家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具体来看,教育主体根据教育客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文化主要通过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途径和方式,对教育客体进行国家象征阶段、抽象国家观阶段、国际国家观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使教育客体形成政治体系所要求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操和相应的政治行为的过程。同时,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客体反映出来的行为,调节其目标与任务。

(一)国家象征阶段

青少年的国家概念最早是来源于有象征意义的国家标志,表现为具体的国家象征:国徽、国歌、国旗、国家领袖人物等。教育主体对于国家标志的宣传教育,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形成相关的表象和认知。青少年最初对于国家的依恋或者热爱,表现在尊重国家象征、国家标志的言行之中。在此阶段,政治体系对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例如升国旗、唱国歌、宣传领袖人物的事迹等。进行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操培养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学校等,此外,网络传媒对于青少年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抽象国家观阶段

在对国家标志、国家象征有了认识和理解后,伴随着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以及认识能力迅速发展,对政治文化的兴趣不断被激发和提升,国家意识也会上升到抽象国家观的阶段。这一阶段,教育主体对于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和相关学科教学来实现的,从而使青少年把有关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观念作为认同国家、爱护国家的根据。青少年主要通过其自身或者家庭所享有的公民权利、体验社会责任和社会权利、履行相应义务、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来培养国家意识。具体来看,青少年加入共青团,参加共青团的活动,增强青少年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充分发挥共青团推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职能;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革命纪念馆、祖国河山、榜样学习活动等方式来体验国家的意义,激发其爱国情怀。同时,处于抽象国家观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对政治制度、法律、法规有了理解和认识。政治体系特别要注意把握制度认识的初期阶段,对青少年进行符合其阶段性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的教育,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完成的。学校教育则要求把握两个要点。其一,明确提出政治社会化要求。即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三义”教育,也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还要用体现中国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来教育当代的青少年。其二,把握青少年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两种课堂——有形课堂和无形课堂。一是把握有形课堂,即专指中学的政治课堂。通过政治课对青少年传导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知识,实现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二是无形课堂。主要指隐性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教师人格魅力、师生关系、校园文化、榜样人物等来影响青少年的政治心理,可以采用激励机制、榜样示范教育等形式来进行。

(三)国际国家观阶段

国际国家观阶段,又称制度文化阶段。随着教育主体对青少年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引导教育,青少年的国家意识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把祖国放在整个国际上去看待的。教育主体通过社会文化的传播影响,使得青少年的整个视野从国内的小范围延展到了国际的大范围。这一阶段,青少年看待问题更加理性,他们通过对祖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国际角色的忠诚来体现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因此,青少年的爱国观念扩展到了祖国在国际中所承担的职责,不再局限在个体国家的范围内。这时候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达到了最明朗、也最炙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政治体系从教育内容上要侧重政治理论的社会化、大众化、生活化,通过社会实践、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语文课等学科教学等多种途径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提供平台和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形成自己的国际国家观。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对于政治制度的了解较为全面,开始系统接触政治文化。这就要求政治体系要坚持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对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青少年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规范和准则,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5]其中,要侧重于对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教育。这一阶段,制度文化教育对于青少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当然,青少年此时形成的政治文化是相对感性、相对浅显的。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和程度会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而越加深入。此外,特别要注意的是,整个网络社会中充斥着的各种不真实的、反动的、虚假的信息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的消极影响。针对青少年容易激动的特点,政治体系对相关大众传媒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要即时的、客观的公布相关事由,要让青少年能有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来了解社会事实,解除疑虑。

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教化过程是反复的、多次的、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外在的教化机制主要就体现在这三个阶段,通过教化引导,使青少年向着社会和政治体系要求的方向进行社会化。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运行过程,如图1:

图1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运行图

二、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化机制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说明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即从青少年个体角度而言,政治社会化的内化机制是其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在政治体系对其进行教化的同时,青少年也要将外在的社会要求,通过知、情、信、意、行等一系统内在心理过程转化为个体自身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具体来看,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化机制,就是在其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自身的关于政治的“知、情、信、意”等诸要素相互作用、协调的方式。同时,青少年进行政治社会化也是其参与融入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在内化过程中体现在四个阶段,分别是政治需要、动机阶段;政治感觉、知觉阶段;政治选择、认同阶段;政治内化、提升阶段。

(一)政治需要、动机阶段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政治性的经典看法,体现了人天然具有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需要。同样作为社会中的成员,青少年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参与政治生活,体验政治人的实践。青少年产生的接收某种政治文化、政治信息的需要和动机就是其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前提和动力。根据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激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然后会引起新的需要,又会激发新的动机,推动新的行为,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推动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正是这种需要和动机的形成,才使得个体具有主动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倾向,既为青少年进行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也决定了青少年在政治社会化的内化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简言之,青少年有无政治需要、政治动机,直接决定其政治社会化是否具有可能性。故此,激发青少年的政治需要和动机,是其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根基。

(二)政治感觉、认知阶段

教育主体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和引导,使青少年在头脑中对相关的政治信息、政治知识有相应的感官刺激和认识,形成自己对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认知过程就是政治感觉、认知阶段。从整个认知过程来看,这一时期形成的是相对简单、不成体系的认知结构,处于认知结构的最初阶段。在政治感觉、认知阶段中,青少年对政治信息的注意是相当重要的。注意是认知心理活动展开的基础。换言之,政治体系要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有序进行,就是要在青少年已经形成相应的政治需要和动机的前提下,引起青少年对政治信息的注意,才有可能实现青少年对政治信息的感觉和认知。所以,政治体系进行宣传教育的政治信息要符合青少年的政治需要与认知水平,传播教育的形式要新颖有特色,要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而引起青少年对政治信息的注意。

(三)政治选择、认同阶段

政治感觉、认知阶段使青少年对于从外界接收的政治信息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青少年就会根据已有的思想理论和道德原则对接收的政治信息进行选择,主要体现为三个环节:分析比较后进行的价值判断;偏爱;坚信。[6]只有通过选择后坚信的政治信息才会使青少年形成心理认同。“认同是个体内化的启动力”。[7]青少年只有真正地认同了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才可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认同政治共同体。政治选择、认同阶段,会促使青少年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态度,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的政治认知能力。

(四)政治内化、提升阶段

青少年将外在的政治信息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政治认同,从内心真正认同和接受主导政治文化,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特定的政治文化体系。经过这一阶段,青少年会实现“知、情、信、意”的统一。同时,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巩固新的认识,从而外化为新的行为模式。[8]在社会实践中,青少年的政治文化体系得到反复考验和调整,从而使形成的政治文化体系趋向稳定,从而形成自觉的政治行为,达到了知与行统一,初步建立政治人格。

政治需要、动机阶段,政治感觉、认知阶段,政治选择、认同阶段,政治内化、提升阶段的四个阶段,实现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化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这是外在政治体系的要求内化于心的过程,从而表现为外在的、自觉的政治行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化机制运行过程,如图2:

图2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化机制运行图

三、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反馈调节机制

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和内化机制,青少年对于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已经经历了一个由不知到知、再由知到行的过程。青少年进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个过程,使青少年能够把握政治信息、树立政治信仰、形成政治行为、形成初步的政治人格,从而达到传播政治文化、巩固政治体系的目的。故此,要使教化机制和内化机制更好地联系和发挥作用,就需要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整个过程进行反馈和调节,充分发挥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反馈调节机制的作用。具体来看,就是在整个反馈调节过程中,青少年自身的政治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教育主体和相关社会关系反映的信息等诸要素相互作用、协调的方式。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反馈调节机制,是与其他两个机制同时运行的。一般而言,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反馈调节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即教育客体的自我调节和教育主体的反馈调节。这两个阶段没有特定的顺序,可能是同时进行,也可能存在时间差。

(一)教育客体的自我调节阶段

青少年通过接收外在的政治信息,再经内化机制,实现政治信息由外向内的转化,最后形成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此时,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与教育主体及政治社会所倡导和要求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之间可能吻合,也可能不吻合,甚至会产生冲突。这时候,青少年根据教育主体和政治社会的反映,及时地获取关于自身政治社会化的反映信息。这里存在两种情况:当两者相吻合时,作为教育客体的青少年则会继续进行,从而达到正强化的效果;当两者不相吻合,甚至发出冲突时,青少年则会根据反映的信息,中止其正在进行的政治社会化,进行自我调整。青少年就会重新调整方向及其目标,进行新的政治社会化,及时使自己能够符合相关政治社会的要求。

(二)教育主体的反馈调节阶段

通过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和内化机制作用的发挥,青少年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政治思想及其政治行为都会表现在青少年的言谈举止上。教育主体通过观察青少年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从中获取关于教化效果和内化效果的信息。这里也存在两种情况: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与教育主体及政治社会所倡导和要求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之间相吻合时,教育主体则会不断强化,继续进行政治社会化;当两者不相吻合时,教育主体则会立即中止正在进行的政治社会化,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调整教育目标,重新进行新一轮的教化实践,帮助其顺利进行政治社会化。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反馈调节机制就是通过教育客体的自我调节和教育主体的反馈调节两个阶段来调整和纠正教化效果和内化效果与教育目标的偏差,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两个方面共同促进整个政治社会化的进行和深入。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反馈调节机制运行过程,如图3:

图3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反馈调节机制运行图

四、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的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在于区别和联系。在区别与联系中,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三个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发展。

(一)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区别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三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体现在三个不同的过程。从青少年的个体发展角度而言,教化机制是其外在因素,内化机制是其内在因素,反馈调节机制则是联系两者的中间因素。正是反馈调节机制才把教化机制及内化机制统一起来,从而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

(二)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的联系

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及反馈调节机制虽然体现的是三个不同的过程,但是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促进青少年政治人格的形成。一致的目标与方向将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教化机制是内化机制的首要条件。只有存在政治文化以及将其进行传播和发展,青少年才可能进行相应的认识、学习。任何政治文化都不是先天存在于青少年的头脑,而是政治体系把政治文化传授灌输给青少年的。其次,内化机制是教化机制的目的。政治体系将社会文化传授给青少年,就是要让青少年主动的接触和接受政治,参与政治生活,将社会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政治人格。再次,反馈调节机制是联系教化机制和内化机制的中介。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实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方最大程度的联系互动,来推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最后,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辩证统一。政治社会化的完成与实现不是简单的、容易的、一次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反复的、曲折的、多次的过程,可以说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过程。在教化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教育主体会根据教育客体反映出来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调整和改善其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在内化过程中,教育客体除了受自身心理的影响以外,还要受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媒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这时候教育客体反映出来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影响教育主体。在反馈调节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都会从青少年反映出来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要求的政治行为之间进行取舍和调整,从而发挥优化、调节的功能。

对于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的分析和把握,是激发当代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前提和关键。换言之,要想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就必须正确把握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及其相互关系,真正理解三个机制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好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1.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4-286.

[3]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43.

[4]顾海根,梅仲荪.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9.

[5]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6-47.

[6]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64.

[7]刘松阳,刘峰.政治心理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236.

[8]陈祥贵.浅析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与激发[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39.

(责任编辑:赵广平)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of contemporary Youth'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LUO Chun-yi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or youth is developed and re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tself. It depends on the inter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education mechanisms, the internalized mechanisms and feedback regulation mechanism. To grasp above three mechanis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re the key to stimulate the youth'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Key words:Youth'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Internalization Mechanism; Feedback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6-04-01

作者简介:罗春艺(1992-),女,四川宜宾人,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3-00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