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立明的“大卫生”观

2016-06-23

神州学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慢性病公共卫生卫生

李立明的“大卫生”观

世界卫生组织概括了健康城市项目的6个特征:以健康为核心,需要政治承诺与决策,形成跨部门行动,强调社区参与,需要不断地革新,结果是健康的公共政策。建设健康城市不是单个人、单个部门的责任,它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和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促使个人、家庭、社区共同创造一个干净、安全、愉悦、满意的生存环境。——李立明

专攻慢性病和流行病

李立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历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任主任。1987年9月-1988年2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夏威夷心脏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90年9月-1992年9月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4年,李立明通过研究证实了儿童血压的轨迹现象;1996年获得“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资助,开始“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研究,为我国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进行了有益探索。

1997年起,李立明作为卫生部“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项目”专家组组长,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适宜技术、人才培养和运行机制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2年,李立明作为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技术执行组组长,组织开展“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为全面准确了解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研究于2009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08年起,中国与英国牛津健康联盟合作开展“社区健康干预(CIH)项目”,引入现代国际慢性病防治的新理念,通过环境扫描与健康政策创造一个促进和维护健康的环境。作为项目中方总负责人,李立明主持开展了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在全国10个地区建立了51.3万人的成人队列(全球目前最大的保存生物标本的人群队列之一),通过长期随访,将有机会阐明主要慢性病的遗传和环境病因,并为我国制定主要慢性病的防治指南提供科学证据,部分研究成果已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

受命组建“中疾控”

2000年,李立明受命组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他提出了“大卫生”观念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计理念,强调公共卫生应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三个方面,并应考虑生命全过程的卫生保健服务。

2002年,在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基础上,李立明负责组织、实施和组建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与7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业务关系,通过业务合作加强与其他部委、大学及科研机构的联系,并加强了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多部门协作的中国公共卫生联盟,共同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顶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缺失,其机构设置充分考虑了未来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中国公共卫生培养后备人才

自1988年起,李立明开始在原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课程改革,加强社会行为科学、卫生经济、卫生管理等课程和公共卫生实践教学。

1991年,李立明担任协和公共卫生学院(由原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办学)教学副院长,开始招收我国第一批应用型公共卫生研究生。

2000年和2002年,李立明主持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先后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为中国公共卫生硕士(MPH)项目的倡导者和最早实践者,李立明始终参与和关注MPH的培养,先后主持召开多次教育研讨会,并向国务院学位办提出改进培养建议。

猜你喜欢

慢性病公共卫生卫生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卫生与健康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