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2016-06-22孟繁菊

黑河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提高作文教学培养

孟繁菊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手段,说与写是信息的输出手段,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教学能力的主体,这四种语文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作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提高

语文既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这几种能力联系起来培养,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其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尤为重要。

一、从听说入手,提高说话能力

写文章就是作者用无声的语言(即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要变“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训练学生听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辨音力、理解力和记忆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要让学生多听录音和范读,通过语调和面部表情变化来感受语言的美。训练说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还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开展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环节,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

要集中学生听的注意力,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扮演角色,如朗诵家、演说家、辩论家等,吸引学生听的注意力。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先把写作范围或题目告诉学生,然后选择一些与题目有关的思想健康、内容丰富、情节感人的各类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让演讲能力较强的学生讲给全班同学听。这些小故事可以是从书报上撷取的,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的文章。由于题目本身贴近学生生活,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讲演,能够强烈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听完一个故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所记的笔记整理成文,注意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突出故事的主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培养了他们听的专注性,又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感。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会渐入佳境,讲述自己故事的冲动随之产生,思维活动也逐渐由听过渡到写。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口语的训练和复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口语,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有些学生作文很好,可是不善于言谈;有些学生作业非常认真,正确率也很高,但上课一提问便“沉默是金”。教师要特别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采用礼貌用语教育、日常交际示范、优先提问等方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老是不开口,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但仔细琢磨,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问题,低年级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中高年级也不爱回答了,即使指名回答也阐述不清。究其原因是低年级的问题简单,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回答清楚,而中高年级需要多个词或多句话才能回答清楚,学生的即兴表达容易顾此失彼,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就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自信,甚至不愿回答问题。我认为,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像数学解题一样用上草稿本,把想说的写出来,再读出来,由读到说,经常训练,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就会提高,就会由不爱说到自觉说。在学生有了讲述自己故事的冲动以后,教师再继续蓄势,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先让同桌或前后桌之间小声交流,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给别人听,然后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以不指名,愿讲者举手,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不经教师允许直接发言。这个环节是写作的前奏,有助于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表达能力

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作品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也折射出作者思想的光芒。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源泉。因此,学生在对文中情感有了深切的体验或对某种问题有了与作者相同的看法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想要诉诸笔端的冲动。这就是学生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望的表现。朗读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读时口、眼、脑并用,这对发展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出准确的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充分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后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共同交流,互相争辩,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变课文的无声书面语言为学生有声的口头语言,又能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使学生日有所读,读有所记,形成乐读爱写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训练,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开启语言奥秘的金钥匙,培养语感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培养语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增加课外阅读量。如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断,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和段落,打印出来后予以反复诵读和体会。久而久之,语感就形成了,对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也就了然于心。胸中有了格局,品文就知道优劣,下笔就有章法,写作时自然成竹在胸。

在写作教学中,如有听课教师,可请其随意点五六个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教师提出要求:一要声音洪亮,二要用普通话,三要有感情。如果没写完,可以顺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由于学生写的是自己的事,事真情切,所以他们读起来就很投入。一次学生写“考试?分数”这个话题的作文,一个学生的命题为《考试带给我的烦恼》,他读自己的作文时声音有些发颤,语调非常低沉、忧伤,把听课的教师感动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经常指定内容让学生朗读,而要启发学生自觉地朗读。如让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者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读来听听等等。在学生激情澎湃、热情似火、不吐不快的状态下再转入写作的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快写,一般限定在15~20分钟内完成。为了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可以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词,甚至可以留下空白。时间一到,立即止笔,没写完的可以在课下补充完整。在这样的课堂上,你只会听到沙沙的写字声,全班同学都在笔不停挥。他们笔下的文字,像汩汩的泉水一样涌出来。一般情况下,初一的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平均能写出300多字的短文,少者200多字,多者可达400多字。

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要求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欢乐和苦恼,抒发自己对父母和教师的真情实感,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一块充满艰辛和欢乐、想象和思考的园地,可捕捉令人兴奋或困惑的镜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记录下稍纵即逝的感受,抒发唯己独有的乐与愁。我告诉学生,即使有时觉得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也要坚持写,哪怕是一篇“流水账”,只要坚持写下去,时间长了,翻回来看一看时,你会惊喜地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范围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不要只注重吃透课本,而要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智慧。听说读写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卫东.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的几个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3]王世发.作文教学新课型探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4]方仁工.作文就这样写[J].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07).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提高作文教学培养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