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方法探析

2016-06-22拥措拉姆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舞蹈专业教育资源

拥措拉姆

【摘要】就某一层面而言,高校与高校间的竞争即是教育资源拓展和运用的比拼。我国民族区域高校当中的舞蹈类专业在教育资源拓展和运用方面具备着先天缺陷,此类缺陷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有序提升。针对这一情形,笔者对其拓展和运用措施分别作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民族区域院校 舞蹈专业 教育资源 拓展和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09-01

最近十多年以来,我国各区域高等院校针对国家教育部有关强化美育与艺术教育的需求踊跃响应,争先兴办艺术类专业,针对新世纪要求培育综合技能水平强的优秀艺术类毕业生。在这一形势下,民族区域一般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它们给民族区域培育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推动了民族区域舞蹈文化的长足进步。不过就各高校教学机制、教材采用与人才培育形式等方面而言,大都照搬北京舞蹈学院舞蹈专业所采用的教学版本,过于强调“趋同发展”显著地阻滞了民族区域高校舞蹈专业的创建,也根本不可能呈现出民族区域高校舞蹈类专业开设的独特性和民族特点。

一、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研究

(一)教师资源不足

因为许多方面的缘由,民族区域高校舞蹈学科一直具备着老师资源极其稀缺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教授专业理论的老师极其缺乏。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民族区域高校所具备的专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师平均不超过2个,而且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或者是音乐专业转行过来的。其二,拥有创作与实际表演经验的老师相当稀缺。人所共知,中国高校舞蹈教育萌芽较迟,专门人才极其缺乏,而具备创作与实际表演经验的老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据统计,民族区域高等院校专门教授舞蹈学科的老师超过八成均不曾单独开展过舞蹈创作或是从事过实际表演。

(二)教材资源短缺

因为民族区域高校舞蹈学科的兴办多数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真正萌芽,其本身的教材系统创建还未开始,广泛留存比照北京舞蹈学院等专门舞蹈学校或其它高等职业院校教材的模式,根本不能顺应与实现民族区域高校舞蹈学科教学的需求。

(三)独创和实际表演经验类教学资源匮乏

对比我国其它区域,民族区域高校所拥有的社会声名与重视度均极低,在独创性与实际表演经验方面,教师往往只拥有校内水平,不具校外独创性或表演经验,特别缺乏优秀的舞台创造和实际表演经验。所以,针对独创性和演艺实践方面的教学极难全面进行,师生的独创性与演艺实践水平极难获得有效的锻炼、增强与呈现。另外,舞台创造和演艺观赏方面的教学资源极其稀缺亦对专业实践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演艺观赏特别是现场演艺观赏对于艺术类学科的具体教学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借助演艺观赏,使学生迈入艺术圣地,身临其境地体味艺术的魅力,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师生领略美与欣赏美的技能,还能够对师生体味美、缔造美形成极强的引导作用。

二、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方法探析

(一)从自身实际情况着手,明晰办学思绪与培育规制

不少高校都开设了舞蹈专业,其办学条件亦迥然有别。地处民族区域的高校,在其明确自身整体的办学思维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办学思维。将服务社会视作基本目标,强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加强和产业经济的接轨。需全面联系学校所处区域的地域特色、附近行业的发展态势等众多要素。具体而言,即需依靠本区域民族文化,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作基本目标,创建多元性的民族舞蹈教学机制,培育对应的专业型、优秀技能型舞蹈人才。

(二)以实用作目标,创建师资团队

民族区域高校进行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创建要与办学全面多无性的特点相适宜,需扎根学校,面向全社会,需强化校内统筹与资源优化调整,需重视年龄、学历与专业等的层次建设。针对上述情形,笔者总结了下述几种处理措施:其一,引入高舞蹈学科学历与职称的优秀人才;其二,借助在职培训的模式培养校内舞蹈行家;其三,聘请社会上的非遗文化继承者做特色课教师;其四,邀请业内学者做客座教授,借助开办讲座的模式实行学术沟通;其五,举办“青蓝工程”,创建传、帮、带的三级阶梯式长效体制。

(三)立足本校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材

毋庸置疑,教材选用的恰当与否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再者,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有其与身俱来的特性,若各高校不顾本地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照搬北京舞蹈学院,抑或其他知名舞蹈学院的教材作为本校的舞蹈教材,如此势必会导致自身教学脱离实际需求、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出现。所以学校及老师在进行舞蹈教材的挑选时理应立足本地、本校实际,以弘扬本地民族文化为目标,选用与本地文化相符的舞蹈教材。

(四)以市场作引导,开展实训基地创建

民族区域高校舞蹈学科开展实训基地创建需要考察市场,以市场作导向,注重两手抓,左手抓学校,右手抓社会,注重学校基础创建的同时形成校地协作制度。以互惠共赢为标准创建校地协作制度,是确保实训品质的主要手段。校地协作指院校和地方政府的交流,产生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直接表象。在极具旅游资源的西北少数民族区域,兴办以商演为目标的艺术团是最有希望完成的项目。学校担任艺术团的剧目创作与表演,创造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地方政府承担人员编制、设备投入、资本引进与市场营销等。就高校来说,经由“实景操作”的面对面触碰,经由企事业单位信息传递,能够明晰办学定位,真正处理好学生职业训练的疑难问题。就地方来说,高校资源的导入能够有助于民族舞蹈艺术探讨的内力与氛围创建,实现对民族舞蹈艺术的维护、继承与发扬,给区域文化产业的进步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而言,民族区域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唯有持续摸索,展现自己的优点,全面兴办舞蹈特色教育,方可有效地推动民族文化的流传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黔玲. 民族地区高校土家族摆手舞蹈教学改革探析[J].通俗歌曲,2015(09)

[2]郭芯源,喻秋兰,陈滨滨. 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情感读本,2015(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舞蹈专业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
开放教育资源愈加受美国高校青睐
浅析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养与就业
当前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及反思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高校舞蹈专业应开设舞蹈教学法课程
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浅谈舞蹈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