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痰瘀虚型130例

2016-06-22杨友发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浙江安吉313300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对照治疗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

杨友发(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浙江 安吉 313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痰瘀虚型130例

杨友发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浙江 安吉 3133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痰瘀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两组均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骨骼肌松弛药、神经营养剂、卧床休息等治疗,治疗组加用腰腿通痹1号方加减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92%、对照组87.6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腰椎间盘各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痰瘀虚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30例,均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20~70岁,平均(46.9±1.6)岁;病程15天~2年,平均(1.2±1.5)年;L4~L5突出32例,L5~S1突出23例,两者兼有10例。治疗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20~70岁,平均(45.1±1.4)岁;病程10天~2年,平均(1.1±1.6)年;L4~L5突出34例,L5~S1突出20例,两者兼有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骨伤科学》[1]拟定。①症状为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痛反射痛,咳嗽、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腰部前屈活动受限;病程较长者可出现下肢反射痛部位感觉麻木、无力等。②体征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或仰卧挺腹试验阳性;腰部压痛、叩击痛阳性;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CT、MRI检查显示髓核突出位置及神经根受压;X线检查示腰椎侧凸,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④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肿瘤、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腹部病变。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③经CT、MRI等辅助检查确诊为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70岁;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向前方突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④二便功能障碍、广泛肌力减退、瘫痪及椎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游离等不适于非手术疗法;⑤妊娠期或月经期妇女;⑥严重骨质疏松、低血压或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强直性脊柱炎、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全身性疾病;⑦不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佩戴腰围,避免负重、弯腰搬物等;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每次75mg,1日2次,根据临床症状调整剂量或停药;伴腰肌痉挛板滞予盐酸替扎尼定片(四川科瑞德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每次2mg,1日2次,根据临床症状调整剂量或停药;伴有下肢麻木予甲钴胺(福建华海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500ug,1 日3次,根据年龄、症状酌情调整剂量;急性期若疼痛剧烈,可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周后评价临床疗效。

治疗组加用腰腿通痹1号方加减。枸杞子15g,杜仲10g,威灵仙10g,桃仁10g,没药5g,制草乌5g(先煎),鸡血藤30g,当归10g,制南星5g,莪术5g,薏苡仁15g,穿山龙30g。若兼风寒甚加麻黄5g、制附片3g、细辛3g;脚挛急加白芍30g、木瓜20g;兼胸痹加全栝楼10g、薤白10g。水煎至200mL,1日2次温服。连续治疗3周后评价疗效。

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腰部压痛、叩击痛等症状体征。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腰腿疼痛、腰部压痛、叩击痛等症状体征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疼痛、腰部压痛、叩击痛等症状体征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5 6.2±1.3* 2.1±0.7*△对照组 65 6.0±1.4 3.2±0.9*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压迫坐骨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 脱出的髓核还会刺激腰椎附近的其他组织引起腰痛等症。其发病原因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内在因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长期受体重压迫, 加上腰部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 更易造成椎间盘较大的挤压和磨损,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退行性变;外在因素是突然负重、腰部外伤、腹压增高、外受寒湿、妊娠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外伤常为其发病原因。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休息制动、药物治疗、理疗、针灸、推拿等。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压力,从而缓解对神经根的挤压刺激,利于神经周围炎的恢复;消炎止痛类药物及镇静剂可缓解急性期疼痛症状,消除精神紧张,有利于疾病恢复;脱水剂则有利于消除椎管内软组织肿胀及炎性渗出的吸收;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可改善椎管内无菌性炎症,因长期使用有副作用,故此类药只在急性期症状较重时采短期使用;神经营养性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可用促进神经损害恢复;腰椎牵引能进一步缓解椎间盘压力,分离神经周围粘连,扩大椎间隙、椎管内容量及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卡压[4]。

痰瘀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基础上,证见腰腿痹痛,转侧不利,腰部板硬,舌质淡红或黯淡或暗紫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沉或沉涩或弦细滑。治疗以化痰祛瘀、补益肝肾、蠲痹通隧为基本原则。予腰腿通痹1号方(自拟经验方)加减,方由枸杞子、杜仲、威灵仙、桃仁、没药、制草乌、鸡血藤、当归、制南星、莪术、薏苡仁、穿山龙组成。方中制南星、薏苡仁化痰利湿健脾,枸杞子、杜仲补肝肾以培本,桃仁、没药、莪术、当归祛瘀,威灵仙、制草乌、鸡血藤、穿山龙开痹通络。诸药合用,有扶正、化痰、祛瘀、通经隧之功,方证相应,故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6-29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4.

[3] 曾祥宏,刘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其机制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10,03:72-73.

[4] 柳登顺,张剑赤.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2-507.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6)04-0350-02

[收稿日期]2015-11-30

猜你喜欢

对照治疗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
补髓强身组方对肿瘤化疗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自拟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颈性眩晕观察
养阴口香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针药合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