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逝水的流年隐匿的唯美
——关于元阳县哈尼族女性“青丝”的文化描述

2016-06-22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郑佳佳

今日民族 2016年5期
关键词:哈尼族青丝青色

□ 文·图 /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郑佳佳



逝水的流年隐匿的唯美
——关于元阳县哈尼族女性“青丝”的文化描述

□文·图 /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郑佳佳

编者按:这是一篇田野调查随笔,田野点是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的箐口村,这是一个半山腰上的哈尼族小村子。文章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哈尼族女性的一种极少被人关注的发饰——“青丝”,并借用“隐昵”的理论尝试对“青丝”做出解释。

烟雨蒙蒙的清晨,湿答答的青石路上,遇见垂着辫子的哈尼妇女,辫子里有缕青色。好不容易等到十点多(箐口人家的饭后时光),进得一户人家,跟女主人比画着手势聊了半天,这才明白那缕青色并非真正的头发,而是类似“假发”的东西。她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假发”,听到我们说“好看”,她又羞涩地进屋把她手工制作的帽饰取出来给我们看。可惜的是她不能说出青色这物件的哈尼话名称,在这里我也只能用“青丝”代言之,既取其外观上的特征又兼顾青丝白发的臆想。

女人们通常从集市上买回毛线,用染料浸透,晾干,再进行编织加工。三支毛线大概能制成一缕“青丝”。每逢外出参加红白喜事,女人们定会把两缕青丝分别编到头发里,再盘到头顶,最后戴上帽子。盛装外出前,不忘照照镜子,整理好帽子上的垂饰。只有确保这通身的打扮都各安其位了,她们才安心出门。我到镇上市场了解过,这类毛线价钱单支在2到8块之间。也就是说,哈尼妇女的这样1套发饰成本约为几十块。一般来说,每个人最少有1套发饰,多者3套。

这段日子里和几位能说些“汉话”的哈尼妇女聊过,知道她们在平时生活里,不必编上这两缕青丝。在陈列馆边制作染布的L大姐告诉我,干活的时候要是编了会很“不好在”(不舒服)。所以,她们大多时候干脆就只把头发编起来盘到头顶上,再用块简单的蓝色头巾包起来。见她辛苦,我接过她手中捶打染布的木棒,用力敲了十几下,没敲几下就觉得双臂发软,额头冒汗。后来我悄悄计时,发现平均一分钟她们要敲近30下,而每一块布料起码也要捶打一个小时(只有这样,先前染上的颜色才能匀称展开,到时成衣的色泽保持才更为持久)。亲身尝试过,就晓得干力气活儿的时候,别说盘上“青丝”了,即便只是包块头巾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为了鼓励L大姐讲出更多有意思的故事,我请求她放下盘起的长发,让我为她拍张照。她倒也大方,认真地摆好姿势,等我照完还要我展示照片,点评哪张好哪张不好,后来她还干脆指挥着我从哪个角度、站到哪里去拍。更有意思的是,当我帮着她把染布卷到木棒上时,她还让在边上看热闹地帮我俩也拍了张“工作照”。

那个愉快的下午,L大姐说自己“老了”,又反复问我照片“好看不好看”。“好看”是主题词,也是我对那两缕“青丝”的迷思与纠结所在。这“青丝”尽管在干活时不太受待见,但在几个老大姐的话语里,老年妇女几乎天天都需要它。我问她们结婚前头发的长短,答案是长短和现在其实差不多,差太多的是头发的数量。以前辫子有“这么粗”(大姐边拖长了“这么”的自豪语调,边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比画着粗细程度),可现在“只有这么多了”(她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发梢,来回晃动两下)。

有天晚上我们田野调查小组汇报田野进展,说起这“青丝”,其功能有了多种假设。同为女性,面对着哈尼妇女,我倒愿意暂时放弃人类学的本分,尽量少些学理,多些换位,主动参与到或许连她们都未曾察觉的情怀中去,去感受那青春不再、红颜易老的不可逆之真实。德国小说家施托姆的笔下,女主角将手悄悄滑入茵梦湖里,因为她知道双手藏匿了自己太多的细腻情感,她不想这秘密被旧日情人窥去。云雾里的哈尼女子似乎也在藏匿着什么,她们婚后便得将长发盘起来,包裹于头巾或是帽饰里,留在帽子后的两绺青丝发梢揭示着她的婚姻状况。前面提过,“青丝”类似假发,然而它又不全是假发。通常意义上的假发,是将头发稀疏的真相包裹起来的利器。而哀牢山上这些青色的假发,与真发交织到了一起,在不同的场景编织出哈尼妇女的心事和娇羞。天晴的日子,妇女们会一起在露台上洗头发,晒头发,带孩子,拉家常。出了门,她们很少还会散开头发。

时光是无形的坐标,任凭你在世界何处,只会不停被她穿过。“当你跑的速度超过光速,时光便会倒流”,大抵便是人们与时间决一雌雄的决心和美梦。其实,注定韶华易逝,越是挣扎越显徒力。我的母亲今年61岁,记不得是从哪年开始,她偶尔会幽幽地向我抱怨自己头发越来越少。翻看她年轻时的照片,乌黑亮丽的大辫子垂到胸前,很是动人。我考虑过要陪她去做头发美容,最后又放弃了。以前,我就会在家里阳台上帮她染黑头发。博士学习第一年,课程、工作、未来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不断袭上心头,我给她染头发的次数越来越少,趋近于无。写到这里,我想回到家一定要尽快帮母亲染发。改变不了时间,真心却也可以让每一单位的时间变得更为饱满。

Michael Herzfeld著《Cultural Intimacy》(《文化隐昵》),书中谈希腊人有摔盘子的习俗,官方担心这些“陋俗”遮蔽了希腊文明的美好形象,尝试出台各项措施进行整顿,然而终究屡禁不止。Michael Herzfeld把这个现象概括为“隐昵”,字面是“隐藏的亲昵”。他认为,“隐昵”现象背后存在一套社会规则,这个规则是一种“潜规则”,跟明面上的规则很不一样。

见到哈尼女性的“青丝”,我想到文化“隐匿”。“青丝”的背后或许也隐藏着一套规则,这个规则,教一代代的哈尼族女性如何在各种场合中“收拾”装扮出恰当的自己,并让别人快速识别她的婚姻状况,甚至她的生活状况。

(责任编辑刘笑)

猜你喜欢

哈尼族青丝青色
缕缕青丝里的人生追求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青色的海
青丝藏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九月二十一日
青丝与白线
学校您好
云淡风轻悟人生——写在王慧骐《青色马文存》首发之际
青色纸,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