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优势·补短板·促创新·重保障:宁波市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

2016-06-20邵滢

现代农机 2016年3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换人宁波市

邵滢



强优势·补短板·促创新·重保障:宁波市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

邵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宁波市农业劳动力加快从第一产业转移至城镇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短缺的现象,劳动力价格也水涨船高,较大地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宁波市农机部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领域“机器换人”步伐,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装备支撑。

1 强优势,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在已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割机械化的基础上,宁波市通过加强水稻规模化育秧、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育插秧机械装备,强化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示范与推广,着力提升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平,并积极开展水稻机械穴直播试验示范与推广,丰富水稻机械栽植种类与选择。2015年完成水稻机械栽植面积5.22万hm2,水稻机械栽植率约6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8.5%,处于全省领先。大力提升粮食机械化烘干水平,鼓励农机合作组织等引进烘干机械,加快粮食烘干中心建设。2015年新增粮食烘干机171台,总数达到1 082台,批次烘干能力约13 300 t,机械化烘干率超过70%,位列全省第一。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植保、秸秆处理水平,将无人旋翼植保飞机、捡拾压捆机、喷杆式喷雾机等新型农机列入试验示范与推广目录进行市级补贴。2015年新增植保飞机29架,总数达到35架,1架无人驾驶植保小飞机的效率相当于20个人工的效率。象山县还成立了2家无人植保飞机作业公司,受到广大农户青睐。通过一系列举措,率先全面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机器换人”。

2 补短板,加快推进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

由于经济作物的多样性及非标准性、我国农机工业整体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宁波市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落后于产业发展水平。宁波市农机部门强化探索与创新,根据特色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领域“机器换人”。将榨菜收割机列入宁波市农机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在余姚开展榨菜收割机械研究与试验,样机已完成总装调试,能有效进行榨菜叶、根、茎的切除,分离效果良好,1台收割机作业相当于180个劳动力手工收割,实现榨菜收割机零的突破。在慈溪,率先在全省引入鲜毛豆采收机,机械采收效率达到1 500 kg/h,是人工的120倍。在重点蔬菜生产园区积极引入蔬菜移栽机械开展试验示范,全市已有各类蔬菜移栽机近40台,加快推进蔬菜生产主要环节作业机械化,让部分菜农告别了弯腰之苦。继续加快茶叶采摘、修剪、加工,油菜直播、收获等机械的推广应用,2015年新增采茶机、修剪机、茶叶炒干机、揉捻机、杀青机等258台。大力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2015年完成油菜机械化收割近2 000 hm2。加大水产和畜禽养殖的机械设施配置力度,2015年新增畜牧、水产养殖机械4 661台。

3 促创新,培育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有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实现“机器换人”的重要途径。宁波积极创新农机社会化经营服务机制,培育和提升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全市共有合作社398家,平均每个涉农乡镇3.3家,居全国领先水平,农机服务组织数量、服务水平和效益列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创新培育7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按市场经济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使农机社会化服务向着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新兴力量。农机服务组织在春耕、“双夏”、秋收冬种等重要农时季节开展“全程托管”“菜单式”等系列服务,在保障重要农时生产顺利开展的同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消除了后顾之忧,成为“机器换人”的重要载体。

4 重保障,全面落实“机器换人”各项扶持政策

注重政策保障,全面强化对农业生产领域“机器换人”的扶持。完善和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5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8 0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机具8 765台套。扎实开展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实施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使用农机作业服务的负担,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经济效益。推进拖拉机报废补偿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加快新型、节能、环保机械的推广。开展农机政策性保险工作,解决农民使用农机的后顾之忧。在慈溪、象山等地创新开展农业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扶持政策的全面实施和落实,为农业领域实施“机器换人”提供了保障。

作者信息:宁波市农业机械化服务总站,315012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换人宁波市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中国制造业基于成本控制的“机器换人”问题研究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