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电影 学语文

2016-06-20徐洁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战争学生

徐洁

不管是电影,还是文学,不管艺术样式如何流变,欣赏方式如何变换,一切艺术作品意图表现的“母题”通常是经久不衰的,探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关系是所有艺术样式永恒的皈依。这种恒定性是我们把电影引入语文学习的依据。真正优秀的电影,正和杰出的文学经典一样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母题,它们能穿越历史的迷雾和斑驳的影像,叩问当下。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资讯发达,多媒体技术已经被中学教育广泛应用。中学生不光在传统的纸质媒介上欣赏艺术,而且可以在一个电子媒介平台里调动各种感官欣赏一种“新文学”。这种“新文学”有力借助文字、图像、视频、音响等各种媒介,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它承载于厚重的胶片上,却腾凌在时空之中;它以最鲜活的形象、最灵动的姿态,向我们表现人生的各个侧面,人性的各个角度。从笔者所做的“影视资源影响初中生语文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学生是不爱看电影的!遗憾的是,当代中学生观影更多地被商业大片、好莱坞大片裹挟,阻挡了他们在有限的空闲时间里接触到真正有趣味、有思想、有意境、有深度的影视艺术。因此,很有必要在现有的语文课程框架中,开辟出一个空间,引入真正经典、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让学生从影视作品的趣味性、现实性与综合性中获得思想与审美的滋养。

根据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电影鉴赏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以及与初中语文课程设置的相关度,笔者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母题精选出一个影视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即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序列。这样既可以确保电影作为一门审美艺术的独立价值和整体观念,又可以遵循最基本、最普适的规律,呼应语文学习的内在肌理。

第一主题序列:人与自我

人的生命是偶然的,又是极为神秘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认识自己。我们通过认知、体验,不断地去拓展、挖掘生命的向度和深度,去试图理解各种生命的命题,比如什么是自由、责任、幸福、信仰、道德、真理等等;电影艺术就是在这样一种认知性的体验中,帮助我们拨开诸多身外之物的“迷雾”,与灵魂对话,与精神交流,去努力创造一个更为饱满、丰盈的生命个体。作为资源库第一序列,“人与自我”精选出《国王的演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上去很美》《楚门的世界》《肖申克的救赎》《入殓师》等六部优秀电影。每部电影通过“电影与生活”环节启发、引导学生叩问自我、发现自我。

比如,配合七年级下“人与自我”之“成长的足迹”这个单元话题,笔者推荐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导演用奇美的镜头讲述了少年派在海上漂流求生的双重奇幻故事。在访谈中他说:“就像派与理查德·帕克(老虎)最后在墨西哥海岸登陆一样,我们终于带着这部电影到达了旅程的彼岸。在此之后,我们就要让它飞跃到现实世界中,期冀着它能讲述出更多的故事,更多在你们心中、脑海中,属于自己的故事。”观影后,我们自问:“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学生七嘴八舌,讨论起成长、苦难、自我、生命、信仰与理性、电影、人性等等话题。学生甲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那变幻莫测的大海,其实就是生活、人生。人生中,有风平浪静,有意外惊喜,也有惊涛骇浪、暴雨骤临、狂风大作。不同的困境与惊喜能激发出不同类型的性格,人性与兽性本就在不停交替中。”学生乙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信仰与理性看似是有冲突的,但仔细思考,却发现是可以并存的。就如片中派的母亲说过:理性能解决外在的,而信仰则能解决内在的。正因为如此,派才得以奇迹般地存活。信仰给他的心灵搭了一个庇护所。用荒诞掩埋残酷,用信仰保护心灵,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许多我没想过的东西。”学生丙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当电影完结,望着黑色的电脑屏幕,我不禁暗自思考,派在老虎的眼中究竟看到了什么?仅仅是一个缩小的虚无的影像,还是另一个自己?漂泊在茫茫无人的命运之海上,派内心的撕扯与痛苦也正如每一个人的痛苦。在最艰难的时刻,看见真实的自己,也许艰难,也许不和,但它会令你成为一个更加‘稳固而‘完整的人。这是苦难,更是磨炼。”导演李安通过影像和隐喻让我们来窥探那些令我们恐惧却又不断吸引着我们的未知。电影,就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种捷径,让我们遇见未知的自己,思索生命的要义。

第二主题序列:人与社会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人除自然之外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人所有的差异、困境和矛盾都诞生于这两个环境之中。相较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和精神脉络。作为资源库第二序列,“人与社会”涵盖面丰富而宽广,笔者将其细分为“人与家庭”“人与艺术”“人与战争”“人与历史”四个专题,精选出《一一》《放牛班的春天》《辛德勒的名单》《浪潮》《芙蓉镇》《末代皇帝》等六部优质电影。通过电影艺术建构的多种社会模型去启发学生了解社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向外纵深,更加深入地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每部被推荐的电影还是延续第一序列的格局,以“电影名片”推介影片,设置“电影与生活”勾连起观影者与影片的深刻联系:让学生在“观众反应”中身临其境,研讨“主题焦点”,在“自由谈”中畅谈分歧,在“项目”中深度体验。

比如,配合八上“血泪战场”这个单元笔者安排了“人与战争”影视欣赏专题,从众多战争电影中遴选出《辛德勒的名单》和《浪潮》两部电影。希望学生能够从中了解独裁战争的发生过程、后果以及产生原因,反思战争中生命价值与群体命运的关系,个体自由、归属感与团队包容度的关系等等。在观后访谈中,学生纷纷表示“很喜欢”这两部电影。当被问起“它们跟你印象中的‘战争片有何不同?”时,学生甲说:“它们与我以前看过的大多数战争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所描绘的并非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战争的起因及后果。”学生乙说:“一般意义上的战争片喜欢把‘英雄神化。《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角辛德勒不是一开始就是个英雄,他有真实的变化过程,这样的人物更让我觉得真切。《浪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并不直接描写战争,而是放在现代背景下去挖掘战争的起源。”学生丙说:“我向来不喜欢那些所谓的‘战争片,描述片面和偏离常理是它们留给我的印象。但这两部电影不一样,它们对战争中的人性有很犀利的质问与反思。我相信这样的电影不论过去多少年都不会沉没在信息的大海里,它们会不断地催促人们去思考‘人与战争这个千古疑难。”在随后的自由辩论“战争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中,学生们更是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异常热烈。课后,学生对这堂课讨论引发的很多焦点都产生了持续的浓厚的兴趣,比如“战争所折射出来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群体中纪律和自由的界限在哪里?”“世界离独裁到底有几天?”“究竟是什么促使人们发起战争?”等,并写下《是什么让战争持续运转》《蝴蝶与坦克》《喧嚣下的沉寂》《正义?非正义?》等等谈论战争观的优秀习作。学生对战争的关注与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纷纷用“刷新”“填补”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些电影研讨课对其形成战争观产生的巨大作用。

第三主题序列: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止于自然界,当中包裹着政治、法律、道德甚至战争、杀戮等等;自然就像人类行为的一面镜子,是某一阶段人类行为模式的集中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的一次群体性检验和回望,是在更广阔的视域中的一次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变化。本序列笔者选择了《自然界大事件》《子熊故事》《美丽中国》《海豚湾》《抢救切尔诺贝利》《地球之盐》等六部高品质的纪录片,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生态环境、遗失的文明、人类的过失以及肩负的责任等。

比如,配合八上“探索自然”单元话题笔者引介《美丽中国》这部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是BBC(英国广播公司)和CCTV(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作品,它的镜头远离现代城市的浮华,瞄准自然中的生物与生活在其间的人,从他们身上表现出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理念。笔者请学生在观影后分镜头整理出影片中展现的而现代生活里已经遗失的“淳朴”。学生甲这样描述她找到的镜头:“寒冷的冬天里,藏马鸡在野地里难以觅食,便来到了佛寺后院。寺院的女尼们很善良,她们给藏马鸡喂食,但事实上她们自身的食物储备也相当匮乏。在她们眼里,这些动物与人一样尊贵,一样须被善待。这样的做法与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淳朴。”学生乙讲述他找到的镜头:“西藏人有一个古老相传的神秘仪式——天葬。藏民们深信,还尸于野,任鸟啄食,是实现人与自然相互结合的最好方式。这相比现代人奢侈无度的丧葬排场是一种‘淳朴!”学生丙如此描述令她感动的镜头:“生活在中国北方森林里的鄂温克妇女,在世代游牧中悉心照料林中的驯鹿。这些生灵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可是这样的鄂温克妇女只有30位了,其他的族人都住进了钢筋水泥房子里。影片中的鄂温克妇女头包头巾,安详地喂养驯鹿,画面非常和谐。这种与自然的融合在现代都市里已经没有了。”观看这样的纪录片,学生不仅感叹于拍摄者技术的高超和画面的精湛,更体会到背后创作者深入险境、理性追求真相的勇气和悲悯情怀,这是对生命永恒的一次致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审视。研讨课之后笔者请学生拿起摄像机探访某地,用镜头捕捉自己眼中珍贵的自然风物,用纪实影像去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俄罗斯电影艺术家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在他著名的电影著作《雕刻时光》中说:“人们为什么去看电影?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花一两个小时去看电影在布幕上行动做戏?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某种麻醉剂?然而,我们的出发点却不在于此,而是在于电影的基本原则,关乎人类驾驭及了解世界的需要。”人们通过眼睛和耳朵“阅读”影像,得以在光影世界体验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个中向度,幻想潜在的人生,度量自我在现实中的定位。经典的电影正和经典的文学一样,充当着“思想者”的角色,构成了人类精神的经典样本。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路上的重要阶段,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急切关注自身成长,也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成人世界,他们是人群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而作为一种能够将光影艺术表现得出神入化的大众媒体发明,电影早就像空气一般围绕在中学生周围了。就拿笔者所任教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来说,在一个关于“影视资源影响初中生语文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98%的学生表示喜欢看电影,超过95%的学生希望老师开设专门的电影欣赏课,几乎所有学生认为电影课能够引发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能够促进课外阅读,提升人文素养。中学生对于电影艺术的渴望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因此,确有必要在现有的语文课程框架中,开辟出一个空间,遴选出经典、优秀的电影作品,与现有语文教学内容的内在肌理充分整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并以主题划分单元,这些主题包括人生观、理想、四季景色、科学精神、亲情、战争、文化、戏剧等等。所对应的影视资源十分丰富,却也参差不齐;尤其是针对身心都处在剧烈成长期的初中生而言,如何在适当的时机,“拨云见日”般地提供一部部“营养丰富”的经典影片,更是需要仔细斟酌,去粗取精。所以,影视作品的介入一定要精,要准,要经得起推敲。它们的介入不该是一个独立的“播放键”,而是要紧密贴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课程知识、能力建构的需要,情感、价值观发展的需求;力求从影视艺术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中搭建起语文学习人文、综合、开放的平台,助力于构建当代中学生应有的精神底色。

猜你喜欢

战争学生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快把我哥带走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他们的战争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