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情怀理解意蕴 凸显学习主体价值

2016-06-18杨凌云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佳节意蕴言语

杨凌云

语言和文字是文本的具象化,阅读过程首先要紧贴文本的地面行走。“新语文教育”的倡导者韩军提出:“语文教育‘要着力于言语,紧紧握住‘言语这‘抓手。讨论、鉴赏、体悟,这才是语文教育学科的生命所在。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着意于精神,着意于言语,着意于素养。”只有依靠文本中的言语,让学生体验其情怀,理解其意蕴,方可凸显学习的主体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教材的源头活水。宽阔、厚实、复杂的体验式阅读就依靠生活这个大舞台来展示。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这是体验的基础。如在阅读《背影》一文时,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父母送自己上学的情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讲到“这雪下的正紧”时,如何让学生理解“紧”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刮大风、下大雪的时候在路上行走的感受。激活了学生的自身体验,课堂有效率就提高了。如果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语文教师自然就是引领这些苇草遨游语文知识海洋的高手。教师是文本生命体的创造者,研究者,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和生命。只有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语文教师才能开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情感的大门。文本是有生命的,对于有生命的东西,借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入乎其内,顾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正是体验式阅读的灵魂所在。

体验文体的情怀,细细品读,就能理解意蕴,进而凸显出学习的主体价值。

例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为何烦闷,重阳又佳节,一个“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应该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多少伤感与愁苦!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此节思亲怀人之情灼烈而特出。教师引导抓住“又”字和重阳节,激发学生体验亲人离去、佳节思亲的情之深,情之痛,词作的意蕴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考,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何以成为千古名句?“瘦”字又包蕴怎样的情感?这三句一方面暗示在别中的憔悴与期待,另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与清品。有一种版本为“人似黄花瘦”。“比”与“似”孰优孰劣?“比”重程度,超过几分,意味更胜;“似“重在物我合一,怜菊即怜人。

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受感染的程序,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体验、补偿、调节以至升华。如契诃夫所言:“凡是使我们陶醉而且被我们叫做永久不朽的,或者简单地称为优秀的作家,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标志:他们在往一个什么地方走去,而且召唤你也往那边走。这就是体验式阅读的意义。它让学生与作者、文本跨越了时空、背景、融合了,提升了。

学生在体验阅读的过程中,达到了“三化”阅读。所谓“三化”是指阅读内容的“散化”,知识储存的“类化”,情感体验的“内化”。通过这“三化”阅读后,有学生在感悟中说,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文化品位,重建了我们对文本意义的创新理解!它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接受、体验、吸收了阅读的知识。这正是阅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文章自得方为贵”——清人王若虚的话恰是强调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探究得出的感受与理解才是最为珍贵的、深刻的、有效的!清人金圣叹所言《西厢记》“对雪读之,资其清洁也;对花读之,助其丽娟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地指导和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文本,与文本相遇相知,最终走出文本,汲取和内化所需,提升语文素养,促进精神进步,丰盈情感世界,促成完善人格的形成,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语文大课堂,开创语文教学的神话。

猜你喜欢

佳节意蕴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佳节到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每逢佳节胖三斤
快快乐乐过佳节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