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营市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6-18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水患黄河三角洲东营

高 曲

(山东省东营市委党校 政治理论教研室,山东 东营 257091)



东营市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曲

(山东省东营市委党校 政治理论教研室,山东 东营 257091)

[摘要]东营市作为黄蓝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核心区域,推进蓝黄经济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间合作,积极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蓝黄经济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发展目标,推动东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上半期政局动荡不安,河务管理弊端丛生;经济形势严峻,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在这50年间,黄河水患频繁发生,造成劳动力丧失,土地沙碱化现象严重,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造成黄河三角洲社会秩序混乱;水患后,政府迁民开荒新淤陆地,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

[关键词]东营市;黄蓝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上半期;黄河水患;黄河三角洲地区

黄蓝经济区是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和以海洋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以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重要的储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发展目标。东营市作为黄蓝经济区重叠融合的核心区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很多困难与挑战。积极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对于促进东营市区域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可持续发展力,增强东营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营市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需求放缓,经济下行,国际油价持续震荡下行,降幅达40%以上,胜利油田及东营市地方相关涉油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油价大幅下滑影响,东营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放缓”态势。自2014年以来,占东营市总量53.5%的橡胶轮胎和14.9%的石油装备,出口频繁遭遇“双反”调查,石油装备出口市场低迷、进口原材料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出口市场中,对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出口均为负增长,分别下降3.7%、23.4%、43.4%、35.7%和3.9%。从工业效益指标看,增速下降幅度较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下降3.2%、31.9%和33.9%,较2014分别回落15.2、33.1和34.7个百分点[1]。2015年,东营市国税系统共组织国内税收收入1 978 151万元,同比下降33.31%,减收988 053万元。其中,胜利油田税收完成596 707万元,下降59.14%,减收863 660万元;东营市内税收完成1 381 444万元,下降8.26%,减收124 393万元。在经济新常态下,税收压力增大,尤其是受国际油价的影响,油田税收收入下滑明显[2]。

(二)基础设施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仍未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交通设施配套支撑能力不强,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缺乏连接和贯通,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低,缺乏对外连接的大通道。目前,东营市国道和省级干线公路密度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2.2%,公路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不足;铁路线少,开通的列车线路少,客运货运量少,且无高速铁路,不能满足东营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港口规模小,远洋运输航线尚未开辟,海上通道没有真正打开;胜利机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航线单一且飞行班次少;水利设施特别是沿海防潮堤尽管已经建成较高标准的防潮堤200公里,但仍有150公里尚未建成,对区域经济发展存有极大的潜在安全隐患;城市人口规模小,缺乏有效吸引境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要件,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林木覆盖率仅为1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4个百分点。特别是油田开发已对当地的土壤、地下水、植被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较为突出。淡水资源较缺乏,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加上近几年黄河中下游流域降水量偏少,导致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在逐年减少,客观上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观。这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直接影响了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开发进程以及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健康发展。

(四)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东营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以原油开采业为主导,地方企业依赖油田产业较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产业结构看,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1.9%,低于全国(50.5%)、全省(45.3%)18.6个和1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省最低。工业经济结构中,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9.6%,较2014年提高4.4个百分点。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高端服务业处在起步阶段。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30%以上。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65.6%,地方工业占比在36%以上,但仍存在“低、小、散”现象。石化、轮胎、纺织、盐化、造纸等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地方工业的比重达54.3%,而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占比仅为1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864家,家庭作坊式、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存在且较为分散。目前在全市GDP、财政收入构成中,来自石油、石化行业的仍占一半以上,化工、纺织、造纸等传统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较高。同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对重化工业的影响逐步显现。高耗能产业如水泥、炼油、轮胎等高产能、高库存、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问题困扰着行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1]。

(五)人才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东营市建设黄蓝经济区的主要瓶颈。东营市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作为一个以石油和农业为主的城市,工业化开始晚、程度低,产业技术人才缺乏,懂经营、会管理、外向型的人才更少。随着多种产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产业团队和专业技术骨干明显不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制约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人才培养上,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而轻本地人才的培养;重高层人才的管理,轻基础人才的开发。由于东营市建市较晚,影响力小,人才引进工作比较困难,高层次人才外流现象却相对突出。

二、东营市加快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1.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谋划的原则,加快东营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陆海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陆海空通道,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增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的支撑能力。港口方面,实施东营港总体规划,形成以东营港区为主,以广利港区、河口港区、广北港区为辅的港口体系。铁路方面,推进德大、黄大、东营港疏港铁路、淄东铁路建设,实施淄博—东营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京沪高铁二线、济南-滨州-东营、沿海高速铁路(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连云港)建设[3]。公路方面,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完善疏港公路,建设公路运输枢纽。改造境内国道及重点省级干线公路建设,推进县区中心客运站、县乡公路建设和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善路网体系。加快推进东营-济南高速公路、长深线广饶至高青段高速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建设。机场方面,适时扩建东营机场,增加国内航线航班,积极协调,争取开通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际航线,积极推进国产大飞机试飞基地建设。

2.加快防风暴潮海堤和引供水体系建设

加强海水入侵防治力度,加快推进防风暴潮海堤北线建设;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确保城乡、工农业和生态用水需求。按照开源节流并举原则,统筹调配淡水资源。加强防洪防潮设施建设,加大海水入侵防治力度,加快推进东营沿海生态河和广饶县引水补源工程建设,开挖沿海生态河200公里。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加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和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湿地100万亩,建设湿地监测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小流域治理湿地试点。加强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的保护,加快实施广利河、小清河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修复与保护,严禁企业不达标乱排乱放。实施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促进东营海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绿色东营”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三网”绿化工程,打造黄河绿洲;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打造最适宜人居生态城市[4]。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突出抓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以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构建绿色生态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模式。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发展第一产业

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稳定粮棉生产,壮大畜牧、渔业、林果、花卉、蔬菜、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主导产业,规划建设140万亩国家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2.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石油能源战略储备基地、现代化学工业精细化工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基地、高端产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围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大力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全市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向临港经济和园区经济转型;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突出装备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的纽带和载体地位,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品牌,形成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打造高端产业基地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3.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把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打造一批服务业亮点,逐步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和国内外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黄河水城等特色,开发生态旅游业,加快推进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形成生态游、文化游、观光游相连的文化长廊,把东营打造成黄河三角洲旅游目的地城市。

(四)推进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区域间协作

1.加强区域合作

主动搞好省内区域内各市的联动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寻求与环渤海、长三角等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内陆资源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加强与中海油、中石化、大唐国际发电等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推动重大产业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2.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有利条件,加快完善港口口岸联检设施,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争取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实现突破。

3.注重招进来与“走出去”双驱发展

转变招商方式,加大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力度,着力引进“大、精、外”项目,引导外资优先向现代海洋渔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投资和联营,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在东营市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办好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投资洽谈会,构建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平台。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支持石油装备、化工、造纸等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源和市场,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4.统筹油地军校协调发展

建立完善油地军校四方合作发展机制,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科技共享、人才共享,加快土地、水利、人才、科技等资源整合,推进公共服务的互惠发展;坚持东西城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打造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携手搞好城市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互惠共赢,推进存续企业转型改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石油科技展览馆的纵深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国家公园,支持利用废弃油井进行采油景观的旅游开发改造;共同培育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积极实施黄河故道湿地保护修复、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小清河沿岸湿地恢复等生态项目的建设。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1.提升科技教育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依托东营市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支持东营职业学院搞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扶持市技师学院发展,建设黄河三角洲高级培训中心。争取国内高校在区内建立涉海专业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在中小学普及科普知识,建设海洋教育科普基地。通过大众媒介、专业教育、研讨会、报告会、技术培训等手段,提升科技教育发展水平。

2.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推进人才选用机制的创新,改进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方式,积极引入竞争择优机制,注重为年轻科技骨干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着手,资源朝着干得好事业、出得了成果的人才倾斜,政策向着有利于激励人才的方向制定和调整,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的留住人才、使用人才[5]。加强海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培育一大批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积极申报“泰山学者”岗位,实施“黄河口学者”工程。东营市要继续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定期举办“黄河三角洲学者”奖、“东营市创业创新奖”、“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评选工作,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干事创业中,为黄蓝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重点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国家耐盐植物和湿地研究中心、风电室外实验室、东营职业学院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推进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试验站、中国林科院黄河三角洲林业综合试验站、中科院研究生实训基地等院地合作机构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东营市统计局. 2015年全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展望[EB/OL].http://news.dyfc.net/html/39/68/21.htm.

[2]陈瑞芳. 2015年东营市国内税收收入1978151万元同比降33.31%[EB/OL].http://dongying.iqilu.com/dyyaowen/2016/0113/2663371.shtml.[3]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 京沪高铁二线途经东营[EB/OL]. http://news.dongyingnews.cn/system/2016/03/07/010600863.shtml.

[4]赵豪志.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N].东营日报,2015- 03-19(A01).[5]高曲,于海玲.东营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

[责任编辑]谭爱兰

一20世纪上半期黄河水患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的影响

——以黄河山东利津段为例

张小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一、20世纪上半期黄河水患概况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在山东利津入海后,给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水患。根据《利津县志》和《利津县黄河志》中的统计,1900—1950年这50年期间,黄河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决溢20次,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受灾最为严重。黄河水患情况见表1。

表1 黄河三角洲黄河利津段水患概况(1900—1950年)①

由表1可知,20世纪上半期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患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季节性。从水患发生的时间可以看出,黄河水患集中在夏秋之际。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雨季来临,造成黄河下游水量剧增,堤坝容易被冲塌,导致水患发生。根据史料记载,自从铜瓦厢改道山东利津入海后,5、6、7月决口的次数分别为29、88、49次[1],仅在19世纪上半期决口次数就有10多次。

第二,次数频繁。20世纪上半期50年的时间里,黄河水患发生20次。其中1902—1904年连续发生水灾,1926年发生3次水患,1929年、1931年、1934年各发生2次。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给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第三,灾情严重。黄河每次发生水患,给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1921年,利津县宫家决口,利津、沾化、滨县淹没5 400平方公里,340多个村庄受灾。1928年,利津东岸王家院至常家庄长约五华里大堤,有六处漫溢决口成灾,淹没70多村,河东一带尽成泽国。1937年,黄河在蒲台正觉寺(今天的麻湾)决口,利津,博兴,广饶等五县数百村庄被淹没。”[2]74-75

二、20世纪上半期黄河水患的成因

(一)政治因素:政局动荡不安,河务管理弊端丛生

黄河在铜瓦厢改道之前,河防由清政府河督实行军事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成效较大。改道之后,由于形势的需要,黄河的管理权限归山东巡抚管辖。民国初期沿用清朝末年的三游分局管理黄河利津段,到了1930年三游分局改为总段,进行分段管理。利津两岸分别属南岸第四分段、北岸第六分段防守。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混乱、战事频繁发生的时期。历经军阀混战、中共与国民政府十年内战,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这50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不稳定的时期。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又延误了黄河治理的时机,在这50年期间,黄河水患频发与混乱的社会局势是分不开的。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割据,政局不稳,没有治理黄河的统一机构,各自为政,山东河防工程年久失修,造成河患深重。1919年,国民政府内务部派员查勘山东河工后称:“山东黄河地居下游工段绵长险要,……堤身本极单薄,年久又未培修,长此以往,殊属危险堪虞。”[3]1691930年山东河务局向省政府报告称:“查鲁省河工历年失修,今年又受军事影响,所有秸石埽坝均未春厢办理,以致腐朽残缺,不堪言状。故埽坝之残朽,尤为历年所未有,一经汛水冲刷,危险怠不可言。”[3] 1691933年黄河发大水之后,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黄河由分省治理走向统一。

(二)经济因素: 严峻的经济形势

20世纪上半期,国民经济形势日益恶化,伴随着军阀混战、战争的爆发,政府军费开支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民国初年,各地军阀扩军备战,连年混战,军费开支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见表2、表3),关系国计民生的黄河治理被置之不理,造成黄河水患频频发生。

表2 民国初期军费一览表[4]236 单位:百万元

表3 抗战后国民政府财政收支状况表[4]417 单位:万亿

高额的军费开支使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只好把负担分摊给百姓,强行田赋预征、加征杂税等。以利津县为例,1933年,“全县计征地丁银150 272.813元,每丁口平均负担地丁银0.815元,征漕米1 351.408石,按当时每石漕米6元计,每丁口负担洋0.44元,两项负担总计洋1.256元,比民国元年增加了5.9倍。”[5]苛捐杂税的征收造成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生活困苦,加重了生活负担,削弱了预防灾祸的能力,繁重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当地经济凋敝。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残酷的掠夺,在山东等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残害掠夺劳动力,抢占土地和农产品,保证日军的食物供给。日本的侵略使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如此,南京国民政府1939年财政收入降低了63%,1939年至1941年的财政支出却增加了3.5倍以上[4]387。内战时期,时局动荡不安,国民政府经济形势恶化,国民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对美国全方位开放,超过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给中国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黄河的治理也就无暇顾及。

(三)社会因素:社会秩序混乱,地方政府处于无序状态

20世纪上半期的50年里,政权更替频繁,战争不断,社会秩序处于无序状态。中央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控制力下降,特别对基层管理失控,对黄河治理投入的越来越少,也导致黄河水患的救治、防治处于无序状态。

一般意义上讲,县政府是地方最小的基层单位,然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县县长更替频繁。沾化县从1912年到1934年有21位县长,平均任期1.1年。县长任期比较短,大多不超过2年,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现1年之中有4位县长先后走马上任的现象[6]29。县长职位的频频更换,不能正常进行有效的黄河水利设施的建设和黄河堤坝的防护,更不能有效地应对黄河水患。黄河水患发生之后,救治工作也不及时。一旦黄河水患发生,百姓只能遭受苦难和灾殃,甚至失去生命。1921年宫家决口,政府无赈款救济,饿死者达1 300余人,决口处直到1923年才堵合。

三、20世纪上半期(1900—1950年)黄河水患的影响

(一) 严重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

第一,劳动力丧失。人口变量几乎在历史上所有重要的社会变迁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7]。频繁的黄河水患夺去了众多百姓的生命,导致农村人口失散,使黄河三角洲地区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1922年黄河发生水患,“利津‘城外一片汪洋,淹毙人民甚多’;滨县、蒲台2县‘附近村庄多被淹没’;蒲台县南王家寨、李国屯等村均被河水淹没,逃出仅数十人,其他人民皆葬鱼腹。”[6]471921年黄河水患严重,灾民达10万,百姓往胶东、鲁南逃荒者5万余人[8]。1937年,黄河在麻湾水灾造成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量灾民外迁。根据资料显示,1914—1934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总人口大约减少10%~20%。1918年到1933年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县人口密度缓慢增长。同时期广饶、惠民、高苑、青城4县人口密度下降[6]51。

第二,土地沙化和碱化严重。黄河发生水患,河水挟带泥沙不断沉积,造成土地的沙化,严重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秩序和农业生态环境。1928年前后,山东省政府农矿厅对鲁北十县作农矿调查,指出利津县沙地较多。“仅有微风,天空已现苍黄之色”, 1921年,利津宫家坝黄河决口后,形成大片沙地、盐碱地。其中利津县附近形成沙地“面积约一百五十方里,计地约八百一十顷”,沙层深约一尺至五六尺不等。1928年黄河在利津棘子刘决口,“决口数十年间,……到处沙丘耸立,一刮风就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过去肥沃的土地变薄了,每年只能耕种一季大豆,丰收年头一亩地只能收三五十斤。”[6]58

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化现象也非常严重。黄河频繁发生水患,黄河沿岸地势低洼的地区排水不便,长时间的浸泡使地下水的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造成土地盐碱化,大量的盐碱凝结在土地表层,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利津县“全县之地,除洼地河道以外,县西及东北一带,非碱则沙,适于耕种者,不足全面积之半。”[6]57土地沙化、碱化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又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治理,给农业带了持久的破坏。

(二)造成黄河三角洲社会秩序混乱

20世纪上半期黄河水患频繁发生,还影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水灾之年,政府照旧征收赋税,横征暴敛。农民进行各种反抗斗争。1914年,利津县因涝成灾,利津县买河村王荀子组织本村及邻村200余名贫民吃大户(富户),连吃数村,后被县署派兵驱散[6]52。1915年,利津县大涝,农业歉收,县知事黄立猷谎报年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引起公愤。买河村村民徐方贵等10人联名上书,并赴山东省省政府请愿,省巡按使公署不得不将黄立猷革职[9]。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百姓反对富户、反抗官府的斗争激化了社会矛盾,打乱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灾荒之年,很多百姓失去生计,有的铤而走险,走上盗匪的路,落草为寇。盗匪的出现使社会秩序更加混乱不堪。民国初年,连年歉收,利津北漥,始有土匪劫掠之案。水患灾荒之年往往是盗匪猖獗的时候,他们抢夺百姓的财产,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活秩序。

(三)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北魏时期(386—534年),古三角洲边缘已建立永利镇等较大聚落。金明昌三年(1193年),永利镇升为利津县,成为黄河三角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之一。

明清时期,政府鼓励垦荒,推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清光绪末年,宁海以下新淤陆地上,灶户盐民开始改营农作。

民国初期,政府颁发领单验单鼓励农民拓地垦荒,使黄河三角洲近海地区农业初见生机。1930年,韩复榘部五十九旅进入黄河三角洲屯垦;1935年,鲁西南灾民42 000余人由政府组织迁居河口择地居住,加速了近海地区农业的发展[2]250。

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三角洲成为清河区、渤海区革命根据地。1941年中共渤海区委设置垦区工作委员会,组织发动群众发展生产。1943建置垦利县人民政府,使黄河三角洲出现繁荣景象。1942年至1945年,由人民政府安置在垦利县的移民近2万户,约11万人,垦植土地近45万亩[2]250。盛产的农副产品不但保障了解放区人民的物质需要,也成为解放区的战略后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四次向三角洲迁民,至1960年,利津、垦利两县共安置移民5万多人。自1950年起,相继组建广北、五一、黄河、渤海等农场,组建了济南军区军马场、孤岛等林场,使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目焕然一新。

[注释]

① 根据利津修防段编纂办公室编写的《利津县黄河志》,黄委勘测设计院印刷厂,1986年,17-20页资料整理。

[1]宫勇勇.清末民初鲁北地区的黄河河患与社会应对[D].昆明:云南大学,2010:6.

[2]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河口管理局.东营市黄河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5.

[3]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山东黄河志[M].济南: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1988.

[4]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山东省利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利津县志[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357.

[6]廖金城.民国时期(1912-1937)黄河三角洲自然灾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7]张小云.明清时期人口压力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5(1):73.

[8]山东省广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饶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22.

[9]山东省东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营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0:17.

[责任编辑]李志强

[收稿日期]2016-02-24 2016-01-16

[作者简介]高曲(1972—),男,山东沂水人,中共东营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研究。 张小云(1973—),女,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黄河三角洲生态与社会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5935.2016.01.022 10.3969/j.issn.1673-5935.2016.01.023

[中图分类号]F127 TV882.1

[文献标识码]A 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6)01- 0074- 04 1673-5935(2016)01- 0078- 03

猜你喜欢

水患黄河三角洲东营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The 18th century of America in the Autobiography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
黄河三角洲海上风机新型吸力锚基础型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