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用发酵床菌种优化组合的研究

2016-06-16张强龙滚双宝赵芳芳魏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

张强龙,滚双宝,赵芳芳,魏平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猪用发酵床菌种优化组合的研究

张强龙,滚双宝,赵芳芳,魏平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目的】 筛选适用于西北地区猪用发酵床的最佳使用菌种,比较分析不同菌种配比对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兰州当地的土著菌种、实验室保存的纤维分解菌群和购买的商业菌种为供试材料,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100%土著菌种(A1)、100%纤维分解菌群(A2)、100%商业菌种(A3)、30%土著菌种+70%纤维分解菌群(B1)、70%土著菌种+30%纤维分解菌群(B2)、50%土著菌种+50%纤维分解菌群(B3),不添加任何发酵菌种的处理组(CK).在模拟发酵床条件下,通过测定床体20 cm处温度、垫料含水率、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孔隙度等指标,选择最佳菌种配比.【结果】 A3处理20 cm处平均温度最高(36.23±2.24)℃,显著高于A2和CK处理(P<0.05),但与A1、B1、B2和B3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B2、B3和A3处理氨气平均浓度相对较低;B1、B2和A3处理硫化氢平均浓度相对较低;A3处理垫料孔隙度平均值最高(87.91±0.91%),CK处理垫料含水率平均值最高(61.12±0.78)%,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B2、B3和A3处理发酵效果均较理想.

关键词:猪;发酵床;土著菌种;环境质量

随着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猪场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已迫在眉睫.据统计,一个10万头猪场日产鲜粪80 t、污水260 t、氨气159 kg、硫化氢14.5 kg[1],如处理不当,将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发酵床养猪是将微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和养殖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现代化养猪模式[2-4].发酵床养殖技术的关键为垫料管理和菌种的选择使用.在堆肥化进程中,添加单一的微生物,无论其活性有多高,效果都比不上复合微生物菌群的共同作用效果[5].有报道称,土著微生物菌群不一定适应发酵床的高温环境,微生物的活性、降解猪粪尿的能力不一定强[6].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发酵床微生物复合菌剂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王卫平等[7]和张邑帆等[8]的研究,均为由单一菌种配比而形成的复合菌剂,应用效果较好,但分离单一菌种较为繁琐且易染杂菌.目前,有关微生物复合菌剂的研究报道中,对混合微生物菌群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多种复杂微生物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应用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为进一步探讨适应西北地区猪用发酵床最佳菌种,本试验利用土著菌种、纤维分解菌群和商业菌种为供试菌种,通过测定垫料核心温度、垫料含水率、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和孔隙度等指标,旨在选择最佳菌种配比,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发酵床菌种及营养液选择兰州当地落叶丰富、腐殖质较多的区域,将八成熟米饭捏成团状,装入木盒,用宣纸封好.用树叶和腐殖质土将其埋好,放置7 d左右,米团上长满白色菌丝,立即将稀软的米团与红糖以3∶1的比例混合均匀,装入瓷坛,用宣纸封口.发酵6 d左右可形成浆状物,即为土著发酵菌原菌.菌种不经纯化,室温条件下,将原菌与小麦麸皮混合均匀,喷洒稀释后的营养液,保持含水量在60%左右.2~3 d后表面会长满白色的菌丝,即为发酵床用土著菌种;纤维分解菌群为课题组前期分离培养并在实验室保存的菌种;商业菌种购自苏柯汉(潍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种新型的微生态菌剂,由芽孢杆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十几种微生物组成.同一般生物制剂相比,该商业菌具有发酵稳定,升温迅速,除臭效果好的特点,适用于以发酵床自然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应用.

参照黎朝燕[9]的方法,以苹果、芹菜、红糖、大蒜、生姜、啤酒、淘米水和牛奶为原料,将不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腌渍、发酵制成5种营养液,并将其等体积混合,用水500倍稀释备用.

1.1.2发酵床垫料玉米秸秆、玉米芯、稻壳、锯末购自甘肃省定西市,鲜猪粪来自兰州某养猪场.

1.2试验设计及试验期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设7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各处理发酵床垫料均为20%锯末+20%稻壳+30%玉米秸秆+30%玉米芯块,每处理7 d为1期,共9期,总计63 d.试验设计见表1.

表1 试验处理设计方案

1.3发酵床的制作及日常管理

1.3.1模拟发酵床的制作依据试验设计,商业菌种的添加参考其用法及用量,其余各组除CK外,均添加2 kg配比后的菌种.将称好的垫料与菌种搅拌均匀,保持垫料的含水量在55%~60%之间(除A3和CK组外,其他各组水分控制均以1∶500稀释后的混合营养液进行调配).之后将混合均匀的垫料加入至高90 cm、直径60 cm的塑料圆桶中,制作70 cm厚的模拟发酵床,并略微按压垫料表面,进入正式试验前酵熟阶段.在此期间,每天13∶00将温度计从垫料表面插入20 cm深,测定温度.各处理组垫料经充分发酵后,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至45 ℃左右,继而下降并稳定维持在40 ℃以上时,分别添加猪粪,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1.3.2模拟发酵床日常管理猪粪总共添加9次,共9期,分别在酵熟后第1、8、15、22、29、36、43、50、57天上午10∶00时添加2 kg猪粪(猪粪添加量按照饲养密度1.5 m2/头、排粪量1.5 kg/(d·头)计算[10],根据圆桶实际面积,每次添加7 d的猪粪量).添加猪粪前,将垫料进行翻动.试验用猪粪为50 kg左右育肥猪的当天粪便.

1.4测定指标及方法

物理性状:每天定期观察垫料颜色、水分状况、下沉状况以及是否腐烂、变质等.

20 cm处温度:每天13∶00从垫料表面插入(20 cm深)的温度计记录温度,计算7 d的平均温度,分析每期内7个处理组间的差异显著性.

垫料含水率:每次添加猪粪前,以多点采样法采集发酵床垫料;采用烘干法测定含水率[11].

NH3浓度:每天10∶30盖住桶盖2 h,12∶30准时采集气体.使用TMP-1500型大气采样器采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204.25-2000规定的纳氏比色法测定.并计算各周期中相同天数的氨气浓度,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显著性.

H2S浓度:每天14∶30盖住桶盖2 h,16∶30准时采集气体.使用TMP-1500型大气采样器采样,按国家标准GB11742-89规定的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各周期中相同天数的硫化氢浓度,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显著性.

垫料孔隙度:每周期添加猪粪前,采用比重瓶法测定垫料孔隙度[12].

1.5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整理,SPSS 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Duncan法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发酵床物理性状

试验开始时,7个处理组发酵床垫料水分适宜,颜色均呈淡黄色.随着试验的进行,各处理垫料颜色逐渐加深,水分下沉.其中,A2组垫料下沉最快,CK组最慢.CK组在8~9期期间发生结块、霉变现象,其余各处理组垫料均未发生霉变、腐烂等现象.

2.2发酵床20 cm处温度

由表2可知,CK组1~9期20 cm处温度均显著低于其他6个组(P<0.05).其他各组在不同期温度存在差异,其中,第1期A3组温度最高(38.51±1.32)℃,与A1、B1、B2和B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组差异显著(P<0.05);第2期A3组温度最高(36.61±1.30)℃,与A1、B2和B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和B1组差异显著(P<0.05);第3期A3组温度最高(36.36±1.39)℃,与B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1、A2、B1和B3组差异显著(P<0.05);第4期A3组温度最高(38.60±0.71)℃,与A1和B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B1和B3组差异显著(P<0.05);第5期A3组温度最高(36.43±1.38)℃,与A1、B1、B2和B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组差异显著(P<0.05);第6期B2组温度最高(33.59±1.49)℃,与A1和A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B1和B3组均差异显著(P<0.05);第7期A3组温度最高(37.90±3.99)℃,与其他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第8期A3组温度最高(36.43±1.03)℃,与A1、B2和B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和B1组差异显著(P<0.05);第9期B2组温度最高(33.39±1.37)℃,与A1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A3、B1和B3组均差异显著(P<0.05).从平均温度来看,A1、A3、B1、B2和B3组温度显著高于A2组(P<0.05);且A1、A3、B2和B3组1~9期温度保持在30 ℃以上.综合评价,A1、A3和B2组的内部温度较高,发酵效果较好.

2.3垫料含水率

由表3可知,1~9期内,各处理组垫料含水率均有下降,但7个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CK组垫料含水率比其他组下降缓慢.

2.4发酵床氨气浓度

由表 4可知,氨气浓度在1~7 d内降低至与空气中氨气浓度无显著差异.空气中氨气浓度在1~6 d内显著低于7个试验组(P<0.05),CK组氨气浓度在1~7 d均显著高于其他6个组(P<0.05).各组间在不同天数氨气浓度存在差异,其中,在第1~2天,6个加菌处理组间氨气浓度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天,B2组氨气浓度平均值最低(7.11±0.56) mg/m3,与A3、B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1、A2和B1组差异显著(P<0.05);在第4天,B2组氨气浓度平均值最低(4.32±0.38) mg/m3,与A1、A3和B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和B1组差异显著(P<0.05);在第5天,A3组氨气浓度平均值最低(2.20±0.13) mg/m3,与A1、B2和B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2和B1组差异显著(P<0.05);在第6~7天,6个加菌处理组间氨气浓度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A2和B1在第3~5天抑制氨气释放的能力相对减弱,氨气浓度较高.综合评价,以B2、B3和A3抑制氨气排放的能力相对较强.

表2 发酵床20 cm处温度

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3 发酵床垫料含水率

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4 各周期中相同天数的氨气平均值浓度

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5发酵床硫化氢浓度

由表 5可知,硫化氢浓度在1~7 d内降低至与空气中硫化氢浓度无显著差异.空气中硫化氢浓度在1~6 d显著低于7个试验组(P<0.05),CK组硫化氢浓度在2~7 d均显著高于其他6个组(P<0.05).各组间在不同天数硫化氢浓度存在差异,其中,第1天,7个处理组间硫化氢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第2天,B1和B2组硫化氢浓度最低,分别为(16.44±1.59)×10-3mg/m3和(16.44±1.13)×10-3mg/m3,与A2、A3和B3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1组差异显著(P<0.05);第3天,B2组硫化氢浓度平均值最低(9.22±0.67)×10-3mg/m3,与A3和B1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1、A2和 B3组差异显著(P<0.05);第4天,A3组硫化氢浓度平均值最低(4.78±0.97)×10-3mg/m3,与B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1、A2、B1和 B3组差异显著(P<0.05);第5~7天,各处理组间硫化氢浓度平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A1、A2和B3在第3~4天抑制硫化氢释放的能力相对减弱.综合评价,以B1、B2和A3抑制硫化氢排放的能力相对较强.

2.6发酵床垫料孔隙度

由表 6可知,1~9期内,各处理组垫料孔隙度均有下降,但7个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在1~6期内,各处理组垫料孔隙度下降缓慢,后期各处理组下降较快.

表5 各周期中相同天数的硫化氢浓度平均值

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6 发酵床垫料孔隙度

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发酵床垫料物理性状

发酵床垫料是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载体,通过观察发酵床的垫料颜色、松软程度、下沉状况等物理性状,可以判断微生物发酵是否正常.本试验中,发酵床垫料颜色逐渐加深,垫料下沉,垫料松软无板结,表明微生物发酵正常,这也与栾炳志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A2组垫料下沉较快,CK组后期垫料表面有结块、霉变现象,其余各处理组垫料均未发生此现象.说明未添加菌种的情况下,持续有规律的添加猪粪会引起发酵床性质的改变.在生产中,因猪只排粪尿有一定的集中位置,且当该垫料表面菌种失活时,会引起发酵失效,形成“死床”.因此,当有猪粪比较集中时,应将猪粪撒开,以维持发酵的顺利进行.

3.2发酵床20 cm处温度

核心温度是衡量发酵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13],其稳定维持是保证高效发酵的前提,还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本试验中,A1、A3、B1和B2组能维持相对较高且稳定的温度,可能与垫料内部形成优势发酵菌群有关.A2组温度较其他组低,可能与菌种性质及纤维分解菌群降解垫料中的纤维成分有关,导致垫料孔隙度下降,好氧微生物发酵减弱.A3组在第9期时,温度显著低于B2和A1组,可能是在发酵后期商业菌种的适应性有所下降所致.每3期温度出现周期性下降,可能与垫料的配比组成有关,也可能与微生物菌群的活性有关.因此,在生产中,应在21 d时添加菌种营养液,以便有效维持发酵床系统的高温发酵过程.

3.3垫料含水率

发酵床垫料水分的含量直接影响到菌种发酵的方式[14],因此垫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着发酵效率的高低,同时也与猪舍内环境湿度有关.本研究中,各组垫料含水率均有下降,这与垫料中水分持续蒸发有关,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这也与马平等[15]和张学峰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CK组垫料含水率比其他组下降缓慢,可能与其温度相对较低,水分的蒸发量相对较少有关.研究发现,发酵床从表面到底层水分含量逐渐增加.因此在生产中,在底层垫15~20 cm厚干燥的玉米秸秆,起到调节水分和增加垫料孔隙度的作用.

3.4发酵床氨气浓度

氨气浓度是关系到猪舍内空气卫生质量的主要指标,而空气质量的好坏对猪群的生长发育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中,因每7 d添加1次猪粪,氨气的释放也具有周期性,各个处理组氨气浓度均呈现短暂上升,再骤然下降的规律,这也与李吉进等[17]的研究结果相符.CK组氨气平均浓度在1~7 d均显著高于其他6个组(P<0.05),说明添加菌种对猪粪发酵过程中氨气的释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2、B3组抑制氨气排放的效果相对稳定,且全期内B2组氨气平均浓度较低,但可能是菌种间的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A2和B1组在第3~5天氨气浓度较高,前者可能是在只有纤维分解菌群的发酵床中,抑制氨气释放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后者可能与菌种间激烈的相互竞争作用有关,未形成优势发酵菌群.氨气是由猪粪中的铵态氮分解产生的,在有氧状态下,经微生物作用,铵态氮可能转变为硝态氮和有机氮,而硝态氮和有机氮没有臭味[18].同时,微生物可利用粪便中的氮源,减少含氮化合物的分解,保持舍内氨气的低排放[19].本研究中,A3、B2和B3氨气浓度相对较少,可能较多的转化和利用了猪粪中的氮素,降低了氨气的排放.

3.5发酵床硫化氢浓度

硫化氢是畜牧养殖业产生的常见污染性气体[20].猪舍空气中的硫化氢,主要来源于猪粪中含硫有机物的分解.当猪舍中硫化氢浓度过高时,会对气管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呼吸道炎症,严重时会造成急性中毒.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在猪舍空气中,硫化氢(H2S)含量不应超过10 mg/m3.本试验中,各处理组硫化氢浓度远远低于10 mg/m3,可能与猪粪中含有的含硫有机物较少有关,也可能是在运行良好的发酵床系统中嗜硫菌得到抑制,猪粪中含有的含硫蛋白质或氨基酸并未经厌氧发酵而腐败变质[20].在整个试验中,CK组硫化氢浓度比其他组高;可能是垫料和猪粪中含有的杂菌数量及活性相对较低有关,导致了猪粪的厌氧发酵.A1和A2组硫化氢浓度相比混合组B系列高,而B2组硫化氢的浓度相对较低且稳定,可能与微生物菌种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有关.

3.6发酵床垫料孔隙度

Sommer等[21]认为垫料孔隙度大小与垫料载气量相关,而发酵床垫料中分解粪污的微生物菌种大都为好氧微生物.本试验中,各处理组垫料孔隙度均有降低,与微生物持续发酵消耗垫料有关.其中,A2组在整个试验期间垫料孔隙度最低,与其菌种不断分解垫料中的锯末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物质有关;CK组垫料孔隙度最高,因垫料和猪粪本身携带的杂菌繁殖,前期有略微的孔隙度下降,但在后期可能因猪粪的周期性添加,猪粪堆积,导致垫料孔隙度下降迅速.A1和A3组垫料孔隙度均比B系列组高,可能是B系列组添加了一定比例的纤维素分解菌群.在整个试验的后期,因菌种持续发酵消耗垫料,各处理组垫料孔隙度下降均相对较快.因此,在生产中,应在50 d左右时适当添加发酵床垫料,不仅能增加垫料孔隙度,还能提高垫料载气量有效维持发酵床系统正常运行.

4结论

在西北地区冬季通风条件差时,发酵床养猪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猪舍内的环境质量,还能向猪舍内散发一定的热量,有利于舍内猪群的舒适度.本试验通过对7个处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2、B3和A3组发酵效果均较好,其中,A3组在发酵后期,核心温度较B2组低;B3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发酵效果较B2和A3组略差.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B2组的整体发酵效果最为理想.本结果只是在模拟条件下测定的,具体哪个组更好,还有待于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测定和验证.

参考文献

[1]杨公社.猪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04-307

[2]鲁迪林.发酵床猪舍与传统水冲式猪舍饲养效果对比试验[J].养猪,2009(4):6-7

[3]尹航,周海柱,娄玉杰.生态型发酵床养猪模式对猪舍环境的影响[J].养猪,2008(6):30-31

[4]梁皓仪.‘发酵床’养猪热下的冷思考[J].养猪,2009(4):4-5

[5]Karmakar S,Greene H L.Oxidative destruction of choroflurocarbons by zoolitic catalysts[J].J Catal,1992,138:364

[6]贾志伟,林松柏,叶志超,等.发酵垫料养猪模式的优点及猪舍设计[J].中国猪业,2009(1):41-42

[7]王卫平,汪开英,薛智勇,等.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猪粪堆肥中氨挥发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4):693-697

[8]张邑帆,卢茵,黄微,等.发酵床垫料复合菌剂优化组合的研究[J].现代畜牧兽医,2012(2):51-54

[9]黎朝燕.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的制作研究[J].基层论坛,2010(8):40-41

[10]栾炳志,焦洪超,林海,等.发酵床养猪垫料基础参数研究[C]∥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412-416

[11]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NY 525-2002 有机肥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12]朱洪.基于畜禽粪废弃物管理的发酵床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3]Jeris J S,Regan R W.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for optimum composting.Part I.Experimental procedures and temperature[J].Compost Science,1973(14):10-15

[14]秦竹,周忠凯,顾洪如,等.发酵床生猪养殖中菌种与垫料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4771-14774

[15]马平,刘小莉.发酵床养猪几种不同垫料组合最佳配比试验[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3):65-66

[16]张学峰,丁瑜,董晓庆,等.发酵床养猪低成本垫料配比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7):86-87

[17]李吉进,郝晋珉,邹国元,等.畜禽粪便高温堆肥及工厂化生产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 (3):0-53

[18]Sonia Maraya Tiquia.Further composting of pig-manure disposedfrom the pig-on-litter(POL) system in Hong Kong[D].香港:香港大学,1996

[19]段淇斌,冯强,姬永莲,等.生物发酵床对育肥猪舍氨气和硫化氢浓度季节动态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3):13-15

[20]周康,张莉,何卫宏.发酵床养猪对养殖环境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1,28(9):1323-1325

[21]Sommer S G,Dahl P.Nutrient and carbon balance during the composting of deep litter[J].J Agric Engng Res,1999,74:145-153

(责任编辑胡文忠)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strains for pig fermenting-bed

ZHANG Qiang-long,GUN Shuang-bao,ZHAO Fang-fang,WEI P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effect of stain proportion on simulative fermenting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o select suitable strains for pig fermenting-bed in northwest China.【Method】 Taking local indigenous stains of Lanzhou,cellulose decomposition flora and commercial fermentative strains as material,7 treatments were set including 100% indigenous strains (A1),100% cellulose decomposition strains (A2),100% commercial fermentative strains (A3),30% indigenous strains+70% cellulose decomposition strains (B1),70% indigenous strains+30% cellulose decomposition strains (B2),50% indigenous strains+50% cellulose decomposition strains (B3),and there is not strains (CK).Under the condition of simulative fermenting-bed,best strains proportion was selected by measuring temperature at 20 cm deep of fermenting-bed,water content of bedding,NH3 concentration,H2S concentration and porosity.【Result】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t 20 cm deep of A3 was the highest (36.23±2.24 )℃,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2 and CK(P<0.05),while the difference among A1,B1,B2 and B3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The NH3 concentration of B2,B3 and A3 were relatively low.The H2S concentration of B1,B2 and A3 were relatively lower.The average porosity (87.91±0.91)%of A3 was the highest (P>0.05) .The average bedding water content of CK (61.12±0.78)%was the highest and insignificantly differed to other groups (P>0.05).【Conclusion】 B2,B3 and A3 treatments were good for fermentation.

Key words:pig;fermenting-bed;indigenous strains;environmental quality

通信作者:滚双宝,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E-mail:gunsb@gsau.edu.cn

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0);甘肃省科技创新项目(GNCX-2009-13,GNCX-2012-45);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科技计划项目(2014-RC-83).

收稿日期:2015-03-13;修回日期:2015-03-27

中图分类号:S 8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4315(2016)02-0028-07

第一作者:张强龙(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E-mail:805808742@qq.com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北京地铁环境质量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中药材重金属风险与产地环境质量控制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试行)》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浙江环保: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保持“高压”促守法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