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实战人物杨宗强:我是带着使命来的

2016-06-15夏霖

至爱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民家庭社区

文|夏霖



乡村实战人物杨宗强:我是带着使命来的

文|夏霖

杨宗强的老家在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丁家乡,这是一片完全被绿色森林和庄稼覆盖的土地,距离上海1600公里,方圆100公里都被大山包围,有着清澈的天空和引人自豪的原生态木屋建筑群。上世纪90年代,杨宗强离开家乡求学,作为乡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1996年毕业后到上海开始工作。

杨宗强做过英语教师,也在外企做过咨询工作,太太则在上市公司做采购。日复一日忙碌的城市生活渐渐让他迷失了方向。他常常自问:“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忙?我们到底在忙什么?”

1998年的一次环太湖骑行触动到了杨宗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亲眼看到了一些令他至今都感到震撼的画面,湖州那一带的湖水被严重污染。自小在乡村长大的他看着城市日渐污染的空气和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生出了回老家建立菜园的想法。

2008年他和太太先后选择辞职回乡。“回去之后我就发现我的内心放松了,我们在农村整整过了两年与世隔绝的生活,然后我就在想其实当时我们心里追寻的不止是蔬菜菜园。我觉得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就是田园梦,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

他记得有一天,一个80岁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走到他的厨房,对他说:“给我点肉吃吧,我已经3个月没吃肉了。”那一刻,他觉得很震撼又很无力,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老家却依然贫穷?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受到城市大量建筑工程的刺激,杨宗强的老家村庄几乎80%的人口都去了城市打工以谋求一种更好的生活,800人中只有不到100人留在村庄。而如今留在家里的人,要不就是年过七旬,要不就是不到10岁。乡村正在持续变得没落。更糟糕的是,乡村里的留守儿童只能孤独而寂寞地成长,他们与祖父母,甚至只是老年的亲戚一起生活,频发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甚至安全事故都不由得让人揪心。“乡村社区正在分崩离析。”杨宗强叹了一口气,“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让年轻的父母回家!”

童年在农村长大的美好时光镌刻在杨宗强的心中,是他对生活向往的根基和支撑他向前的力量。看着如今依然贫穷的乡村,杨宗强决定做些什么。不用等到功成名就,也不用等到退休以后,就是现在,此时此刻,从自己脚下的土地出发,从这片他深爱着的乡村出发。

于是,他辞去城市的工作,返乡成立了中方县丁家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起步之初,他租了200亩土地,种了油茶树、香菇,创造了一个生态农业系统:通过种植香菇得到大量有机肥料,使用这些有机肥料在同一块土地上轮种水稻和蔬菜,通过这种方式能比其他农民更好地控制虫害,也不必使用农药和化肥,这是一种全新的有机的生态利用模式。

2011年,他发起“阳光三农计划”,通过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食物这个媒介将城市和乡村的社区直接连接起来。一方面城市家庭直接从乡村获取安全健康的食材,另一方面村民得到城市家庭的支持获得收入留在村里务农。此外,城市家庭也可以到乡村度假拜访,为村民带来另外一种收入。

农户以传统的生态农作体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物质、激素或者类似有害的物质。每周定期将这些农产品直接由农户家配送到城市的家庭。单个乡村或者多个农民也可联合起来与城市一个特定的机构(饭店、宾馆、学校或者公司等)直接对接。去年,他成立了综合农民协会来管理整个农民社区并组织所有的综合农协成员以可持续发展模式生产和生活。

“一方面,有了城市家庭支付的货款,年轻的农民就可以留在耕地上与他们的家庭相伴,这样乡村社区就能得以延续;另外一方面,城市家庭也有机会离开城市来乡村休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分享,而不是工业时代的利益交换。”杨宗强认为,现在城市和农村往往是割裂开的,一切以利益交换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而他所期待看到的是一个互相支持的城市和农村关系,人情在之中温暖流动,城市与自然息息相关。

八年来,杨宗强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付了不少学费,耗光了自己的积蓄,也背上了债务。他一年又一年不断地调整运营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从原有的上下级雇佣模式调整到现在的农协模式,保障了农民的收入和安稳生活,也确保了产品质量。可这一路的艰辛坎坷,他却都往自己肚子里咽。

“我属牛,可能也是一根筋,认定是对的事情就会坚持下去。人活一辈子,总是带着使命来的。可能是为了家庭,也可能是为了别人,但绝不只是为了把自己的一副皮囊养好。”

猜你喜欢

农民家庭社区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