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

2016-06-14金春仙

关键词:图象人文素养

金春仙

我们实施地理课程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地理学家,而是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实现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知识的有机统一,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即达到人文素养提高之目的。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初中课程改革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通过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渗透,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在每天的每一节地理课中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这种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宽容,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促使其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容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例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小型的比赛(如辩论、知识竞赛、拼图游戏等)活动都能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同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意味着对同学的充分尊重,并且取长补短,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

2.挖掘教材,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领人文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改变空洞教条的宣讲。

如:七年级地理中,学习“地球表面形态”,学生能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发展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3.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如: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象丰富,这又为地理课堂的美育提供了特有的良好素材。在地理图象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又有示意图、统计图等等,这些图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图象本身已具备了美的特性,色彩的美,利用好地理图象,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而且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气盎然。

4.充分发掘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及个性、创造力不可能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完全形成,因此,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课程资源,如教材、学具、电影、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等活动,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开发与利用,如让学生看天气预报、参加气温测量,谈天气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等;还需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民生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时事中寻找教学资源,如神七的发射、长江防洪、松花江水污染、三峡工程、四川地震等。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研究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健康情感。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水资源的教学,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工农业及生活中水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有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形成,找准了地理因素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当然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教学资源是丰富的,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并开阔思路,紧扣生活,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了教材以外,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样是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之机,让学生投身大自然,在真实中感受自然美,在高山中感受其博大,在流水中感受灵动,在万物葱郁中感受生机,这些触手可及的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树木鱼鸟等,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验,自可唤醒学生潜藏的审美之心,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样的体验,远比枯燥的“小草也有生命”之类的简单警示有用得多。

总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师首先树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培养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必将渗透在我的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也必将换来桃李的芬芳,参天的栋梁。

猜你喜欢

图象人文素养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