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念,让教育充满正能量
——访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校长刘菲菲

2016-06-14赖斯捷

湖南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信念孩子课程

本刊记者 黄 珺 赖斯捷



信念,让教育充满正能量
——访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校长刘菲菲

本刊记者黄珺赖斯捷

刘菲菲,中学高级教师,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校长,全国创造教育先进个人。

“人生有信念则充满希望;教育有信念则不迷茫。”

“道理似乎很简单,但能真正有所体悟的却不多。”

从教27年的刘菲菲,谈起“信念”二字,似有千言万语——那并非“心灵鸡汤”般的故事,而是真真切切主动成长的师生,以及27年后依然保持着初心的刘菲菲自己。

周围的人形容她为“一团火”——温暖而驱散黑暗。这团火光吸引着跟随她的人,更持续不断地增添着薪柴,保持着自身的温度。

从农村到城市,从黄兴小学到如今的青园中信,刘菲菲有时也会停下脚步。她会在人生路上逐渐参透一些“不必要的执念”,却永远没有放弃对于教育的希望和信念。

“一个人的内心若没有信念的支撑,便很难强大。而对于教育的信念,便是始终坚信人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刘菲菲说。

信念是正能量。毋庸置疑,在部分人动辄信仰迷失、唱衰教育的当下,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正能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教育态度,更是一种立足生命的理性思考。

此期,我们对话校长刘菲菲,感悟“信念教育”的正能量,体味真正教育人的“不迷茫”。

【小学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

在信念教育中,学生是自己的主人,他们可以独立地处理和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立、自理、自学、自强、自律。我们要相信他们的奇思妙想。相信,便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而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位教师都是推动世界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潜能唤醒生命、成就自己,用爱和期待鼓舞学生,让儿童走向成功,拥有阳光般的气质。

要知道,推动世界进步的,是一种可能性思维,且绝大多数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可能性思维的推动下完成的。小学是什么地方?小学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相信孩子,便是相信了教育,相信了世界的美好。

记者:孩子是特殊的个体,童年更是特殊的生命阶段。在此阶段中,行为习惯、性格养成等都处于极为关键的位置。信念二字,包含着诚信、相信等多方面的意义,这些毫无疑问都与孩子的养成教育息息相关。请具体谈谈青园中信小学“信念教育”的丰富内涵。

刘菲菲:2500年以前,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是中国人最早理解的“信”的含义。“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之意。“中不偏,庸不易”,中信二字合二为一即为“仁爱为体,诚信为用”。于此,我们以“信仰、诚信、相信、信心”四信为根基,依托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致力于涵养师生的“中信品质”——信仰内化于心,诚信显化于物,相信外化于行,信心惠化于人。

信仰是一个人的生命线。对于孩子来说,有希望、有梦想,便是最好的信仰。学校每年新生入学第一天,便会开展“放飞信天使”活动。孩子们会在成长伙伴“小信鸽”上写下自己的梦想,相约20年以后再回母校看当初的梦想有没有实现。开展理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感到所追求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之物,而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从而坚定对理想的追求。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对于孩子来说,教会他们诚信,便是最好的德育。最典型的莫过于学校开启了诚信阅读模式,孩子们可自由取阅,并为此开展了“诚信”阅读的大讨论。每天,“阳光点点”书吧无人监督,师生沉浸于书香。相信是一种力量,它深深体现了我们的教育诉求:如果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里,首先我们要学会去相信它。我们会把学校的一草一木交给学生来设计和打理,于是,一方小小的井盖,在孩子的笔下也能成为艺术的天堂。信心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强大的内心,“阳光体育”活动、雅言雅行评比活动等,无不渗透了对孩子的信心培养。在青园中信小学,有一句为广大师生所熟知的话:人人都是点石成金的魔术师。我们深深相信: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禀赋和异彩,只要努力坚持,总有绽放的美丽。

记者:要让孩子发挥出生命的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就摆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学校以教学为本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课程改革中构建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课程文化,则需要我们认真思索。

刘菲菲:去年8月,我参加了怀化市鹤城区教育局主办的“行知工程”。在那里,我第一次亲身感受了课程改革成功示范校——重庆市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体系。校长刘希娅亲作讲座,详细地介绍了“小梅花”课程整合。这对我触动很深。之后,我回到长沙,便立马着手开始了学校的“放飞信天使”课程体系建设。虽一开始还不完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放飞信天使”课程体系已逐渐趋于丰满。

课程是解决孩子“吃什么”的问题。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这些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课程的整合,将十几门课程整合为几类课程。这些课程改革得到诸多关注和认可,正是体现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走向和未来。

国家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为品德(品生、品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地方课程(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学校课程等12门课程。“放飞信天使”课程体系便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国家标准课程的体系下,将12门课程(除地方与校本课程除外)整合为6门基础课程,我们命名为“六色石”学科基础课程,寓意为打好基础、练好本领、飞得稳健;同时补充开设了DI创新思维、阅读与演讲、3D打印等7门特色课程,我们命名为“七色光”拓展丰富课程,寓意为提升全面素养、飞得更高更远;在实践与操作、益智与体能训练上,我们开设了10个全员参与的社团活动,我们命名为“十色蛋”活动实践课程,希望孩子们在自由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体验实践、学得轻松、飞得快乐。

在“放飞信天使”课程体系构建下,我们确立了符合自身特质的课程基础目标: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这是每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的奋斗目标。同时,我们更是制订了分门别类的学科目标,如语文就是“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等。

【在教育中,成长无止境】

记者:在青园中信小学,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3D打印作品丰富多彩、湿地生态园成了鸟儿的天堂……这是教师们用自身对孩子的爱去理解了儿童的需要,也是他们用扎实、多样的功底带给了孩子们指引和欢乐。

刘菲菲:在教育中,成长是无止境的。世界千变万化,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才能不断地去教育孩子。如今,学校的社团活动已拓展为了24个。全校600多名孩子,在每周二的下午,会分散到各个社团进行学习活动。车模、智能机器人、健美操、3D打印、趣味篮球、合唱、湿地生态、美术、书法、文学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新增的社团,如小小工匠坊、明日之星足球、快乐Do Re Mi音乐社团、数学绘本、清华少年科学家、萤火虫悦读馆、电影欣赏、英语外教等,学生也都非常感兴趣。每个社团,都由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主动去进行申报,甚至某些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也参与其中。孩子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社团活动课程,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和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们共同学习、成长,在活动中奠基文化底蕴、提升内在修养。

记者:有人形容您为“一团火”。火的特性是温暖、光明、驱散黑暗。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若校长是一团火,那就是教师们温暖的伙伴和有担当的臂膀。如此,教师们的幸福感也会大大加强。

刘菲菲:温暖、有担当,其实是校长最应具备的品质。毋庸置疑,校长应是管理型人才,你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反而需要把事事放心地交给老师、孩子。校长要引领学校的发展、要统一教师的心声、要激发师生的生命。放心和激发,便是我对我的教师们所做的最多的两件事。温暖教师,其实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示范与引领。要允许老师们犯错误,要始终相信他们的力量;要多多给他们表扬和激励——表扬是认同,激励则是认同后的引导。

教师的幸福感更体现在专业上的成长。在青园中信小学,我们涵养“相信种子、相信力量”的团队信念,在教育教学常规中崇尚“格物致知”,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千锤万炼”,对于青年教师成长则要求“三省吾身”。反思是建立在教师生命意义上的一种教育品格。基于反思的教师团队逐步形成了一张张个性名片:胡超华主任的《教研手记》直击研训;黎玲主任的“一年级怪物日志”童心烂漫;曹永健主任的“萤火虫悦读馆”书香四溢;游晓娅老师的《我与学生共成长》爱如泉涌;周婷老师的《柔声教育》文采飞扬;付东红老师的《从教路上的小蜗牛》步步为营;胡芳老师的《芳心快语》麻辣鲜活;李楠老师的《喃声细语》滴水穿石……

在青园中信小学,我们提出了“为师三信”:你对自己的职业有信仰吗?你对学校的发展有信心吗?你对我们的学生敢于相信吗?我们还提出了“为师三问”:你的学生喜欢你吗?你的学生喜欢你的教学吗?你的学生因为你而喜欢学习吗?其实,学校、教师、学生是一体的。只要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喜欢同伴,他们的校园生活就会幸福感倍增,就会拥有快乐的童年,进而拥有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记者:六年影响一生。六年中,孩子在不断成长;一个又一个六年里,教育者也在不断进步和成长。其实,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又何尝没有让我们越来越看清世界呢?青园中信小学作为一所新校,如今,已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您又有何展望和期待呢?

刘菲菲:的确是这样。27年教育生涯,我从未觉得生命枯竭,反而像活水一样,源源不绝。一批又一批孩子教会了我很多道理,让我越来越去追寻教育的本真。而之后,我要做的,便是于实践中让自己的教育生涯更加绵长。为什么别人会说我像“一团火”?我自认为,是因为我的心中一直燃烧着一团火,从未熄灭;而要保持自身的温度,则需要自己不断积淀,我始终认为教育不能浮躁。同时,一团火的最高境界,便是要把自己放在火里烧一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凤凰涅”。这是教育人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要“把孩子从油锅里捞起来”,要为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孩子”而努力,要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建设人才。

因此,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青园中信小学会在课堂改革上继续努力。课程是解决“吃什么”的问题,而课堂则是解决“怎么吃”的问题。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和“经验”,学习的过程才会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念,教育就充满正能量。

记者:人生有信念则充满希望。这是否是您对自身教育人生的真实感悟?请谈谈您的心路历程。

刘菲菲:我从事教育行业已有27年。27年中,发生了很多故事,一如多数人的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而正是因了这些跌宕,才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我曾在益阳农村教书四年,那虽是平淡的四年,但如今回想起来,正是在那里我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教师观和教育观。那时,没有人带我,也没有人教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暗暗摸索。记得有一次抽考,我的班级考了全区倒数第二名。为什么考得不好?我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我。后来我才明白,是因为我从来没让学生做过试卷,学生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考试。那时的老师们除了上课就是织毛衣或玩玩牌,日复一日。我很担忧,因为害怕自己会像泥土一样低到尘埃里。所以,我不停地努力,从未放弃希望。四年后,我调到长沙,开始参加市里面的教研活动,才第一次真正知道了课到底该怎么上。因此,我深深知道,一位教师想要成长、想要优秀,就必须要有“磨刀石”来磨砺你。而作为一名校长,就应该做这样的“磨刀石”,时时刻刻给老师们以信念的支持、成长的希望。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人,无论是对自己的人生还是对整个教育,都应有坚定的信念。我曾辗转多所学校,内心有过躁动,也有过不安。但是,因为坚定了内心的信念,外界的变化就很难影响到我,人生就充满希望。

记者:您如何理解教育中的信念?青园中信小学倡导“信念教育”,其真实含义是什么?

刘菲菲:我认为,对教育有信念,便是要始终坚信人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要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相信我们教育的希望。而要弄清楚信念教育,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是信念——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因此,我们所倡导的信念教育,便是旨在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

信念孩子课程
为了信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发光的信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信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