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
——湘潭市雨湖区风车坪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纪实

2016-06-14

湖南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风车教研组教研

本刊记者 刘 茜 徐 旺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
——湘潭市雨湖区风车坪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纪实

本刊记者刘茜徐旺

杜雅莉校长与老师们促膝交流

位于蜿蜒的湘江河畔的风车坪学校,因培养出一支新时期的幸福教育人团队而在区域内享有很高的美誉度。

探寻成功背后的原因,杜雅莉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对教师的人本化管理,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让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境界向上生长

在采访中,有一位教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叫胡珍,今年已近50岁,1993年来到风车坪,从未请过一天假,任劳任怨,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之后,由她牵头成立了学校“劳模”工作室。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编成一本六年级《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与习作学案》供教师们教学时使用。

这是一种无私忘我的精神,是一种“捧一颗心来”的精神!在风车坪学校,记者处处能感受到这种精神标杆的感召存在:有24小时“在线”为老师答疑解惑的副校长石桂花,有潜心研究班级管理的老师杨水平……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提炼、培养我们的学校精神,努力把校园精神培育成学校育人理念的特色和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杜雅莉说,“我们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振作、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远离浮躁、摒弃低俗、拒绝流俗的平和心境。总结起来就是:一种向上生长的精神。”

“这种精神首先积淀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分管学校寄宿部的副校长侯思夷说,风车坪学校的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圣保罗小学,已有104年办学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到7000平方米的狭窄校园日显拥挤,甚至连学生做课间操都要分时段进行。2011年8月,时任校长张利萍在任期间,学校与离校不远的广场学校合并成一个走读与寄宿并存的双轨制学校,广场学校设为风车坪学校寄宿部。那时一度有人担心,学校扩张后,场地问题解决了,但是否会影响教学质量?凭着这个团队强烈的忧患意识,进而衍生的高度责任意识,学校平稳过渡,迎来了新的发展节点。

2014年8月,杜雅莉成为学校的新一任校长。如何承前启后,从文化上、情感上将两所学校完全融为一体,再创佳绩?这是一副不轻的担子。

“从师资队伍入手。”杜雅莉说,和许多名校一样,我们的教师承受着来自社会高期待的压力,也会因压力产生职业倦怠。

“怎样让老师们保持向上的精神?”这是一个校长的责任,也是一个校长该有的行动。“书堆得太多,不知道要看哪本,那就从第一本书开始看起。”从上任的第一天开始,杜雅莉就坚持每天早上7点在学校QQ群里进行“早安,风车坪”清晨寄语,写上几句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老师们一起分享。现在,由她“冲泡”的这杯“早茶”俨然成为了教师们翘首以盼的精神食粮。

事实上,为了不断锤炼向上的精神,学校还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策略。近年来,学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重修炼”的方式,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做了一系列“练内功”的课程。就在前不久,语文教师赵望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经过几天的学习,她写下了长达一万多字的学习体会,受到了培训教师的赞扬。她说,“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收获很多,感触很深。在风车坪学校,我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变成了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而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参加的大大小小的培训和名师活动。”

“这些活动不是来虚的。”刘红波老师说,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思想洗礼,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精神‘充电’,每一次活动都是对精神的一种锤炼。

精神的形成,也离不开教师的个人学习。为了促使教师读书,学校提出“读书的教师最美丽”的学习理念,搭建多种读书学习平台:开展“每月一读”活动,从2004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提供书目,让教师自主阅读,开展“教师读书循环日记”“读书、荐书”“专家讲座”“图书漂流”等活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形成了一种向上的校园精神。一所兄弟学校的一位资深教师在和学校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后,深有感触地对杜雅莉说:“风车坪学校是一所永远都会保持活力和朝气的学校。因为,从年轻教师的身上,看到的是自信;从中年教师的身上,看到的是沉稳;从老教师的身上,看到的是睿智。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支教师队伍对人生、对学校、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

让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向内积淀

在这个“向上的精神”的统领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积淀上,风车坪学校也不遗余力。

刘洋三年前刚到校工作。她最感慨的是,在原来的学校,自己算是很优秀的,但在这里,如果不学习,马上就会被淘汰。“这里的教师比、赶、超氛围特别浓厚,一走进办公室,大家心无杂念,讨论的都是教学。”

为了让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有较快的提升,学校给每个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导师”。教导处副主任谭湘洪是一位“教学能手”,多次在省、市级赛课中拿过大奖,不仅如此,她还是“区骨干教师”。一个是“骨干教师”,一个是刚入门的新手,正是这样的教学组合,让刘洋在多次观摩、讨论、讲授、指导、再讲授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找寻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定位。

有类似经历的教师还有很多。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还建立以磨课为核心的小组教研,帮助青年教师分析制约发展的瓶颈,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什么是小组教研?和一般的教研组有何不同?教学副校长石桂花告诉了记者答案:“由于同学科教师人数多,学科的教研活动出现教研组织规模过大、活动缺乏针对性及骨干引领乏力等问题。于是,在原来按照语文、数学等学科分类成立教研组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学情,将之细分为高、中、低年级段教研组。”

石桂花给记者分析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教研组变“小”后,教师人数少了,有利于集中教研的灵活安排。以语文教研组为例,原有50人,由于人数众多,时间碰不到一起,一年下来难得有几次集中教研的机会。细分后,每个小教研组都只有10多个人,他们确定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教研单元。这个下午,即使处于风车坪学校的不同校区,同一学段、同一学科的教师肯定是没课的,这样便可保证足够的集中教研时间。二是细分小组后,无论是在磨课时,还是在研讨中,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个别关注”。

“年轻教师在课题研讨中提出的问题多了,他们上课时我们也更加关注了。一个教研小组就那么几个人,谁的表现怎么样,大家一目了然。所以说教师不成长不行。”高年级段数学教研组组长屈丹谈起小团队教研带来的变化,不禁喜形于色。

26岁的黄瑾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一年级数学教师,回想起刚到风车坪的第一堂公开课,仍然不觉莞尔。

来风车坪之前,她在一家企业担任会计。虽然是师范毕业,但毕竟是第一次上讲台,一时很不适应。她那堂课上的是“8的加减法”。课堂上,黄瑾恨不得把“肚子里所有的货”都掏给学生,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光是加减的例子就板书了好几条。结果是,黄瑾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学生听得却有些茫然。

课后,张琼帮她找到了症结:“一定要分清楚课堂的重难点,知识传授不要那么满,一节课只要讲透一点,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几句话点醒了梦中人。黄瑾边悟边学,和教研组的同事一起探讨,基础本来不错的她进步很快。“真感谢学校所营造的成长氛围,鞭策着我们不断成长、积淀。”她说。

可以想象的是,当许多个像数学教研组这样的团队成长起来以后,当他们以开放的心胸聚集在一起为某一节课反复琢磨的时候,这些团队中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知识之流和思想之流,而这个强大的急流会产生无限的成长势能。

让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幸福向外延展

采访时,记者的采访对象除了校长,还有很多教师。与教师们聊来聊去,记者总会把话题最后集中在“你幸不幸福”上。

2014年从湘潭县一所农村学校通过选调考入风车坪学校的科学教师肖兰聪谈起了“她的幸福”。刚到学校时,因为在市里没有住房,来校前她向学校的老师们打听学校附近哪里有好的房子出租,“没想到,杜校长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联系学校后勤,当天就给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后顾之忧的肖兰聪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短短一年时间,她就在雨湖区的科学赛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正如同年考入学校的易丽霞老师所言:“虽然都是些‘小事’,但对一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我们打心眼里感受到了学校的关爱。这也是一种幸福啊!”

除了这些“小事”让老师感受到幸福外,从2013年开始,学校先后成立了软排、羽毛球、健美操、篮球4个体育社团,经典诵读、太极、空竹、书法4个国学社团,手工、国学沙龙两个综合社团。现在,每天下午两节课放学后是教师们与社团活动“亲密约会”的美好时光。采访时,记者目睹了他们的“约会盛况”:只见学校操场上,软排社团的教师们与排球激烈对话,羽毛球社团的教师们挥汗淋漓,健美操社团的教师们动感十足,太极社团的教师们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

学校的这一“福利政策”并非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学校工会主席蒋剑文道出了这背后的深意:“老师工作、生活压力大,平日就像绷紧的弦一样。如果不让他们进行适当调剂,不仅工作效率低,幸福指数也无从谈起。教师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也丰富了老师的校园文化生活,何乐而不为?”

作为学校的聘任教师,黄红果的幸福感丝毫没有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而减弱。也曾不止一人问他,为什么不趁年轻换一份收入更好的工作?他坦率地说:“如果单单用物质来衡量,这份工作似乎不能让自己过上多么优越的生活,但很多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在风车坪,我成长得很快,也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犹如核聚变,情感的融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2015年9月,湘潭市组织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小学生集体诗诵读比赛”。接到这个任务后,杜雅莉和行政班子一起商量,决定改变原来挑选“精英”学生的习惯,让孙丽娟老师所带的222班学生参加。这是一次非常有分量的比赛,原以为孙丽娟会面有难色,哪晓得她只说了一句:“学校对我们这么好,你们放心,我保准办好。”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她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全班学生排练,排出了名为《大屠杀纪念馆前的思考》的诗词朗诵节目。没想到,在11月21日的决赛中,这个节目脱颖而出,获得了此次比赛的小学组特等奖。

“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始终有一份对美好的期待,不论是师生,还是学校,都期待着能够成为最好的自我。”杜雅莉说,学校发展的累累硕果,见证了这支幸福团队的“正能量”——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新课程师资培训学校”、全国科研兴教示范单位、全国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第一个优质中小学承办“国培计划”项目的小学……

由湘潭市交警支队派专人培训的少年交警队

有一组数据或可管中窥豹:近5年,风车坪学校教师收获了100多项国家级、500多项省级教研成果;目前,学校拥有中学高级教师8人,省特级教师2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3名。

猜你喜欢

风车教研组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小风车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纸风车
瞻仰三黄风车庙
小风车,转呀转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