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制造”的另类解读

2016-06-14杨庆江

湖南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人工厂德国

杨庆江



“德国制造”的另类解读

杨庆江

乘车经过法兰克福市中心,能看到一个标志性雕塑——拿锤子的工人,雕塑有几层楼高,拿着锤子的手臂总是不停摆动。随团翻译介绍,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雕像,它代表了德国以工业见长的特点,是德国制造的文化标志,同时还寓意着劳动创造一切,也成为二战后德国的民族精神。这个独特的雕塑不禁触发了我的好奇心。

几天后,我们发现很多中国游客喜欢在德国购物,诸如刀具、厨具,据说用料讲究,工艺精细,可以用上一百年,节能效果达到用一根蜡烛就可以蒸熟一锅饭。看到游客们大包小包发送回国的物件,我开始关注“德国制造”这一课题。

查阅资料得知,其实“德国制造”曾是十九世纪英国议会给德国商品贴上假冒伪劣产品的侮辱性标签,为何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德国商品会成为享誉全球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我在德国二十天培训期间,在不断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

行车

二十天里,无论是在车流如织的高速公路,还是在并不宽敞拥挤的城市干道,我们从未经历堵车。德国高速公路中间并没有设置遮挡相向灯光的隔离设施,但来往奔驰的各色车辆白天都开着日行灯,晚上竟然没有一辆车开远光灯,开车也是绝对守规矩,行驶中没有任何插队加塞的现象,主动礼让行人,各行其道,顺畅飞驰。德国公共汽车设计也特别人性化,当到站停车时,靠近路基的车门一侧会降低高度,方便人们上下车,当关门前行时,气压又将车身调整到平稳状态,其细致体贴的设计令人称奇。在魏玛小镇,路旁竖立的公交电子站牌,明确告知候车市民,下一路公交车还有几分钟到达,我们无法理解在车水马龙的小镇上,公交车行驶怎么能够精确到与地铁一样准时。对此,我们不得不折服德国人的公民素养,这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日耳曼民族严谨、恪守规则的文化基因,这是不是也与“德国制造”有所关联呢?

灯柱上神秘的数字

柏林马路两旁的灯柱上,悬挂着一些小牌子,上面标画着“T”型符号,符号所指方向标注着一些数字,问随行翻译,他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到柏林中心城区,我发现灯柱上又有一些新的标志牌,上面有“P→ 0.8”字样,我猜想它是告诉行车人,停车位的方向和小时收费价格。德国人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让司机不停车就一眼能找到停车位置,可谓体贴入微。

来到法兰克福,灯柱上那神秘的数字又激发了我刨根问底的好奇,路边施工的工人给我解开了谜团。原来,这些符号和数字是告诉人们,以这个灯柱为基点,线条所指方向的具体距离,地下分别是自来水、天然气、各种线路的定位,它能让维修人员快速准确地找到位置,也广而告之城市的其他建设者地下管线的位置和走向,以免遭到破坏,德国人考虑问题的整体思维和长远眼光从这些细微之处得到体现。

德国人酷爱足球,每到周末便倾巢出动,为自己的德甲球队呐喊助威。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可以容纳8万名观众,而球赛一结束,观众能在半个小时左右在城市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固然有德国人高素质、守规则的因素,还有其城市管理与设计的科学,观众可以凭球票乘坐城市的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城铁和公交也统筹及时集中疏散,避免了拥堵和安全隐患,这些人性而科学的设计,真值得我们城市管理者好好学习!

神秘的徕卡工厂

徕卡工厂位于法兰克福北部只有5.4万人口的韦茨拉尔(Wetzlar)小镇。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徕卡工厂大门外,工厂专门聘请来为我们解说的华裔女士再三交代我们,进入大门不要高声谈论,也禁止摄影照相,刚开始就给人一种神秘感。空旷的大厅,来往的人员很少,陈列摆放着徕卡工厂建厂以来生产的各种代表产品,透过厚厚的玻璃隔窗,只见几个年长的工人身裹严实的工作服,在用放大镜专注地制作精密镜头,看见我们盯着她,她转头友好地笑笑,又埋头工作起来。

徕卡是“相机王国里的劳斯莱斯”,以品质好、工艺精、性能好位居照相机领域的顶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身份的象征,成为制造工艺领域的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无法超越的顶尖地位。它始终处于光学技术研发创新的前沿,例如非球面镜片、多层镀膜镜片、稀土镜片和数码技术。徕卡公司曾经差点倒闭,公司高层固执地认为徕卡相机就是适应高端专业人士的产品,上世纪50年代就掌握了数码技术的徕卡没有放量生产,被日本相机迅速占领了市场,公司举步维艰。但有着技术优势的徕卡一涉足数码领域,又马上确立了它无法撼动的地位。

工厂很大,可让我们涉足的空间很有限,厚厚的大门阻挡了我们探寻前行的脚步。当我们看到徕卡相机机身标价6000欧元、一个镜头标价16000欧元时,不得不折服德国制造的价值:技术的创新引领、产品的高端定位、制作的手工精细、承载的文化魅力。

大众辉腾的透明工厂

德国北部德累斯顿市中心有一座大型的玻璃建筑,它就是以低调奢华大气著称的大众辉腾的透明工厂,工厂突出专业订制、精致手工、过程亲历,以不同凡响的亮点铸造独有品牌。

进入工厂内,给人第一印象就是通透,整个辉腾的生产过程都可以很清晰看到。108道工序,300个工人分两班轮流装配,工人均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工作起来娴熟干练,工厂对工艺的要求近乎苛严,精益求精。每辆出厂的车都要进行高达100多项的品质检查,除了观察,还要调动触觉与嗅觉,对于任何细节上的瑕疵,都会被检查出来,甚至于连内饰安装接缝都要进行统一的检查。当有任何小的瑕疵出现,都会在车身上标识,然后这辆车会送到相关生产部门,返工或者修复处理。

生产线上的每一位汽车工程师都持有德国国家工业制造技术证书,专业培训需要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里包括在校学习以及在生产车间的实践实习,每个工人可以胜任任何一个装配的工位。在大众透明工厂,制造辉腾经历最长的一批技术工人们,平均工作时间有九年之久,大多数员工都拥有高级技师资格,也就是说,在辉腾生产线上,工作着一批手工制造技术极其熟练且有着极高项目操作能力的资深工程师,确保了辉腾汽车的精良品质。

工厂的人本和环保设计堪称经典。电车运送汽车大型配件下沉6米凹陷式的场地设计,使处于城市中心的厂区噪音降到最低;圆柱形停车主楼运用现代化设备可以同时停放280台新车,放量空间集约用地;高科技的玻璃墙体有隔热、防尘的功能;灯光均向上照射反射成柔和均匀的日光式光源,以保护工人的视力;材料输送全部用机器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连续工作两小时就强制休息,既体现了人本关怀,也保证了工作过程的质量;换气气孔设置在地板上,可以让工人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又防止吸入微尘;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工厂还在大楼周边发送驱鸟的音响,以免小鸟撞上玻璃墙体而受伤。

大众汽车是将现代最先进的汽车制造手段和最初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成为“德国制造”的另一种诠释。

幽默而严谨的鲍曼教授

“德国制造”的成功除了有德意志民族严谨、精细、专一的文化基因外,我们认为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这就不得不说到德国的职业教育。

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的鲍曼教授是一个学识丰富而具有幽默感的老人,当我们回答问题精彩或他获知中国的做法很好时,他会吹一声清亮的口哨表示赞赏。他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德国商店里廉价的商品很多都是中国制造的呢?这恐怕与中国工人素质不高、标准不一、技术不精、要求不严有很大关系。”但他表示他最佩服中国的华为,制造了优质的通讯产品。

他详细给我们介绍了德国教育和德国职业教育双轨制的体系:

我认为德国教育从体系构建上有以下特点:一是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小学毕业后对于不同潜质的学生就开始进行普职分流;二是教育通道是多元和可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不同而有变化的需求;三是大学没有层级之分,主要分为研究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方向明晰,不会造成社会上人才的高下之分;四是构建为完整、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由工商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严格的考试考核,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

德国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一到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职业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这种模式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培训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保证了制造业所需的高技能。同时,职业培训也是通往职业生涯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前在德国可以参加的培训职业多达350多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多。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铸就了“德国制造”的成就与辉煌。

二十余天,行走在德国的城市之间,感受着文化的巨大差异,探寻着职业教育的共性规律,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且行且思,聊作“西行漫记”。

(作者系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工人工厂德国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