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音信仰:东方文化精神的坐标

2016-06-14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9期
关键词:观世音观音菩萨



观音信仰:东方文化精神的坐标

观音形象由男性变为女性以后,观音信仰在中国民众中间的传播更加广泛了,并随着华侨的足迹传播到东南亚。

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亚洲人心目中,约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他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已有1500年的历史。而远在1300年前左右,正当中国唐代初期,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与教化,同时随着中国佛教文化而传播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地,至今已达千余年之久,所以他又是东方文化精神的坐标。

但是观世音的历史渊源,还不止于止:远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尚未创建佛教,及正当他创立佛教的阶段,观世音菩萨的教化精神,在印度固有宗教的婆罗门教中,已经存有典范。所以佛教的大乘经典中,释迦牟尼佛指出观世音在远古以前早已成佛,他的原始名号,称为“正法明如来”。他与中国唐代中叶传入日本的佛教密宗的昆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几乎具有相等的悠久历史。他又是密宗莲花部的本尊,例如: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臂观言、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等等,都是他二而一、一而二的分身现象。

由此看来,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同时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多方面的光荣。因为东方文化的慈悲与仁义,与西方文化的博爱,虽然只有在名词的相接与解释的内容上,意义略有深浅的差别,但是,在为指出人性本有善良而光明的一面,并无太大的差异。这与观世音菩萨化身千亿的意义,正好相互吻合。

观音与亚洲民间宗教

女身型观音是慈悲和柔和的象征,而母亲和公主样的人物最能代表这种优美德性,以下是来自中国、日本与中国西藏的各项观音逸事传说。

鱼篮观音——此像亦被称为马郎妇观音,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传说观音菩萨得道之后,便化作普通百姓,深入下层人民,对他们进行教化。有一次,观音变化成一名渔妇来到东海之滨一个小镇卖鱼。

金沙滩上的渔民,特别是那些单身汉,见渔妇长得实在漂亮,于是便纷纷跑来说亲,争着想娶她为妻。渔妇笑着说:“你们这么多人,叫我嫁给谁呢?这样吧,我教你们颂经,你们谁先在一天之内学会,我就嫁给谁。”大家答应了。渔妇便教他们念颂《普门品》,结果一天之后,有半数的人背会了。渔妇又说:“还是不行,我再教你们念《金刚经》,谁一夜之间念会,我就嫁给谁。”十多个人都过关了。于是渔妇又教他们念《金刚经》,这次只有三四个人过关。渔妇又说:“最后的胜负还没有分出来,我这里还有一部大乘宝藏《法华经》,谁能在三天之内背会,我一定嫁给他。”结果三天之后,只有马郎一个人背会了。于是渔妇便答应嫁给马郎。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却无缘无故地死了,马郎很是难过。此后,马郎经常没事的时候便念颂渔妇教给他的三部经,念来念去,竞也悟出了很多道理。

观音菩萨脱身离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马郎已经开始悟道,于是便又变成一个老和尚,前去点化马郎,跟他谈经论道,指点迷津。后来又告诉他,原来他以前娶的那个渔妇是观音菩萨变的。那老和尚说:“菩萨化身渔妇是为了点化你。她既然教给你三部经书,你就应该宣扬佛法,切莫辜负菩萨一片度化之心。”马郎听了,连连点头,忽然那和尚就不见了。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萨在点化他,于是回去之后,便把自己三间草屋变成庵堂,又塑了菩萨的神像供奉起来,仍然是渔妇的模样,人们便称之为“鱼篮观音”。

西藏所传的多罗———多罗(亦称为度母)在西藏佛教里是观音的女身型。她有绿度母与白度母两种形相。除了坐的姿势外,它们之间是没有多大分别的。白度母的额间有一只眼,而每只掌心也有一只眼。依照西藏民俗的传承,她是从观音悲悯人世苦难淌出泪珠而降生。在西藏艺术方面,她被描绘为满面笑容的主妇,或是一位娇好的少女。为了响应信徒们的祈祷,她拯救他们出灾难及满足其需求,包括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她的若干奇迹举动反映出载于《莲华经》的陈述。原来她是被住在西藏、蒙古、尼泊尔及喜马拉雅地区的民众所敬仰,但是现时马来亚的华侨亦对她至心归命。向她祷求的事项计为:寻获逃奔女儿的下落,在营业上获得成功以及其他琐事。很可能他们想把多罗证同为观音。但即使在今日,在印度、中国西藏和蒙古、柬埔寨及其他的地方的人民仍然承认观音是一位男性菩萨。

长承姬与观音的显灵。长承姬为日本八世纪时很有权势的显宦藤原丰成的女儿,但在幼年即遭丧母。后母很虐待她,于是她逃奔至纪伊国的云雀山,她的父亲费了两年的时间始寻获出她的下落。稍前其父为她安排好去处,嫁与在位的日皇,但被她拒绝。她进入了太和的对间寺尼庵虔诚奉侍阿弥陀佛来代替之。一天她要求阿弥陀佛一定要显圣,否则她将绝粒而死。据说弥陀与观音均大发悲愍,化身为一位长者及一位织女。在她的面前他们示显了许多奇迹。此故事并提及长承姬的母亲是观音的转世。

因这位菩萨有变化神通,及其主要关怀是要把人们指引到解脱之道,他想要以任何身型出现,实际上是不关重要。由于美术与文学的传播,一般人很相信菩萨的救世恩情。因此,在亚洲各地,观音“无所不在”是深深地刻镂在民众的心坎里。

西藏佛教里的度母

观音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现在我们简略扼要地举出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的消神,应化利物的形式,智慧解脱的开发,名号具有的含义”四个要点,称加说明:

(中国佛教文化网、《佛教文化》、《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南怀瑾/著,远方出版社)

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中国大乘的佛教思想里,慈悲二个字,虽然构成为一个名词,但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所谓“慈”:是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所谓“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有一味的含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所以观世香菩萨在东方的宗教中,他始终以女性的化身出现,也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女性在人类中,固然付出了无比崇高的母爱,同时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与灾难,也比男性更多、更大,这是我们有志为人类文化和平而努力的人们,所应该具有更深切的认识与了解;这也就是东方佛教,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经常以女性的化身而站在茫茫苦海中救人利物的深长意义。此外,更要了解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慈爱。因此佛学中解释“慈”与“悲”,是说它为“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所谓“无缘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的慈爱。所谓“同体悲”,就是无时间、无空间的阻碍,悲爱一切人类众生。中国儒家所谓:“民吾胞也”、“物吾与也”,也同是由这种观念而出发的。

应化利物的形式:根据佛教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等的记载,观世音菩萨为了达到慈悲救世的愿望,他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化身而应化利物;法华经中的普门品,就说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能够以比丘、宰官、居士、男女等各种身形而显世应化。我们如果仅以普通观念来看,这种说法,好像完全属于宗教性的神秘主义,事实上,世间多少不同身份的人,都抱有一番“悲天悯人”思想,甚之,真能做到“悲天悯人”的事业,不过各以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身份,为人类和平而努力。

智慧解脱的开发:远在1500年前左右,自从佛教大乘思想在中土生根,而与中国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合流以来,观世音菩萨藉着另一化身名号为“观自在菩萨”的智慧,阐发人性智慧升华的文化思想,不但普遍深入东亚各国,提高了东方人对形而上的了解深度,与发挥人性至善的解脱境界;同时,他浓缩成为一卷数百字的经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已经成为东方人千余年来人生哲学的圭臬。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使东方人能超越于物性的追求与享受,而进入精神世界的升华领域,的确具有人类文化思想上的另一面伟大而崇高的价值。

名号具有的含义: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与人生最密切,而首先接触到的,便是声色的关系。所谓声色,也便是物理世界中的光色与音声,与人生生命中所有的光色与言声,具人生生命中所有的色相与呼号。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到了二十世纪的今天,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促进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它给予人类世界许多物质生活上的便利,与肉体生理上新奇舒适的享受。相反的,生存在今天世界的人们,所遭遇到精神与心灵上的压力与痛苦,并没有因为自然科学的发达而得到平安;因此,东方人文文化的精义,与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也正是救世的良药。

猜你喜欢

观世音观音菩萨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观音送子图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佛像面前的菩萨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