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心学再认识

2016-06-14单永红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自性花树王阳明

单永红

摘 要: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所探讨的最高命题无非两个方面:宇宙、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心”是王阳明哲学回答这一问题的最高命题。笔者认为,宇宙生命真谛的揭示至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思维的、意识的、古代的学术研究,今天的科学研究,均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种是非意识、非思维的途径,内心自省基础上的顿悟便属于此种类型。

关键词:心;思想;哲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5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6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历史纵横”栏目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教材编写这个故事,意在和王夫之的思想相对比,以说明王夫之思想的真理性。笔者认为,教材编写的这一例证似有不妥之处。今对王夫之之说不做考证,单就王阳明之说略谈自己的看法,以亟专家和同行的赐教。

王阳明《大学问》讲:“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也。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也。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所谓的“心”,与天地万物同体,不分大人小人皆具之。如此看来,天地宇宙万物皆不出于此心,“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了。

深入了解王阳明之“心”的内涵,还需进一步了解阳明先生为学得圣的历程。王阳明《年谱》载: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龙泉山上之瑞云楼。弘治二年(1489年),十八岁,偕夫人回余姚,“过广信谒娄一斋谅,语格物之学,先生甚喜,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也。因见竹取而格之,沈思不得,遂被疾。”二十七岁(1498年),“乃悔前日用功虽勤,而无所得者,欲速故也。因循序而求之,然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沈郁既久,旧疾复作。”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岁,赴谪至贵州龙场驿。“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而起,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四十三岁时,“始专以致良知训学者”。

以上《年谱》片段,记述了阳明先生为学求圣的简单历程。其中涉计两种不同的求学为圣之道。也即: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之学和王阳明主张的“致良知”之法。王阳明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格致”之学的不可行性,转而“以致良知训学者”。细查先生得旨之状,“忽大悟”三字甚为重要。并有相似案例可以与之比较。据《六祖坛经》记载,唐朝和尚六祖慧能得道之状颇与此同。《六祖坛经· 自序品· 第一卷》载: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和慧能和尚“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顿悟之法如出一辙。由此可以理解其“心”之哲学最高命题与佛教哲学“心”之命题渊源颇深,尽管阳明先生对佛道二氏不乏批评。

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所探讨的最高命题无非两个方面:宇宙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无论是中国的儒释道,还是西方的唯物唯心主义,根本上讲都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心”是王阳明哲学回答这一问题的最高范畴。“心”也是佛教哲学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命题。作为人类我们更希望能对这一命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能进行更为准确、贴切的表述。问题的关键可能就在这儿,我们一开始的出发点或许就是错误的。因为心学、佛学所揭示的宇宙生命的本来,是无法用我们的思维、语言去接触的,或者说根本就不是思想。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载:“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经中又多次提到“是经不可思议”等。“不可说”,不能用语言表达;“不可思”,不能用思维去测度。古人早就明确告诉了后学,是我们错会了古人之意。

王阳明的治学方式也很类似,四十三岁时专以致良知训学者,初学弟子皆以《大学问》意授,门人请录成书,曰:“此须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于书,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益矣。”直到嘉靖丁亥年,先生去世前一年才辑录成书。《大学问》中也说:“如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与佛教禅宗相类。“非意之也”则又说明至圣之道,无关乎意识思维。如果我们广为考察,不难发现平常我们称之为的许多思想,如老子之“道”,庄子之“逍遥”,柏拉图之“理念世界”等,同属此类。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得出这样一个假设性的结论:宇宙生命真谛的揭示至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思维的,意识的。古代的学术研究,今天的科学研究,均属于此种类型。这是我们今天普遍熟悉的路子。另一种是非意识、非思维的途径。内心自省基础上的顿悟便属于此种类型(可能还有神的启示)。这是很多古人走过的路子,又是一般我们持否定态度的路子。这两种途径方向完全相反,就像两个人同时从赤道的某一点出发,一个向东,另一个向西,但在某一点又会相遇一样。常人所见花树于心无关,对常人来说无疑是正确的;王阳明认为花树在汝心中,未必是在犯着幼稚的错误。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心自省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亲自实践了,才有发言权。

[责任编辑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自性花树王阳明
沿街桂花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如何读《坛经》
一只来自春天的鸟
神秘谷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