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碑志类”散文的阅读

2016-06-12张芳梅

考试周刊 2016年39期
关键词:人物传记墓志铭文言文

张芳梅

在江苏高考卷中,文言文阅读部分占分为18分左右,占总分的11%左右,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根据对历年的江苏高考卷的研究,笔者发现高考出卷人大多将目光集中在人物传记类的古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人物传记不断强化,使得学生甚至有了“文言文就是人物传记”这种错误的观念,可见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太过单一。其实如果仔细翻一翻近6年的江苏高考卷,就会发现现在的趋势已经有所变化,出卷人的目光开始从单一的人物传记慢慢进行了转移,如2010年江苏卷考查了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2年江苏卷选择了苏轼的《伯父墓表》,2015年的《欧阳伯和墓志铭》,而这三篇文言文同属于人物传记之外的“碑志类散文”。6年高考中对于碑志类散文进行了三次考查,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人物传记外,不得不对碑志类散文加以特别关注。

那么什么是碑志类散文?它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何差别呢?如何阅读碑志类散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

一、碑志类散文的特点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对于“碑志类散文”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碑志,就是古代的纪念性文字,往往铭刻于金石之上,包括记功颂德和记悼死者的文字。就后者而言,墓前立石上的文字一般称为墓碑或墓表,埋入地下的勒石文字一般称为墓志、墓铭、墓记,都用于叙述墓主的生平、官职,赞颂其学行品德。从这段对于碑志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碑志类散文虽然有涉及人物的生平事迹,但与传统的人物传记仍有较大的差别。

首先,传统的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传主的生平经历,以叙事为主,叙述时较客观,人物的优缺点均有涉及。如《高祖本纪》中,既写到刘邦的仁爱爱民,又写到“未央宫戏父”的情节,足以见到他的癖性。又如《李将军列传》中,虽则写了李广的诸多优点,如爱护士卒,但同时也写到李广的心胸狭隘,如“斩杀霸陵尉”。而在碑志类散文中,因为它的目的是歌颂主人公的历史功绩,只能出现人物的优点,不可能出现人物的缺陷,即使有缺陷也会避而不谈或是一笔带过,所以历史的评价是“多夸谀之辞”。如在柳宗元的一生中,其与王叔文集团是密不可分的,柳宗元的任用与被贬都与之有关,而韩愈与“二王”的政见不一,因而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却对此一带而过,用了“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这样的语句,用了几个“例出”,将柳子厚的被贬经历一笔带过。就连著名的“八司马事件”,韩愈也是一避再避,实在避不过,便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短语。可见在碑志散文中凡是可能影响后人对传主评价的事件,作者在记录时都可以根据主观意愿进行回避,不用涉及。与之相反,人物传记的作者因为秉持史家“求实求真”的原则,都尽量做了真实而客观的描述,在真实性方面,人物传记更具客观性。

其次,人物传记的结构较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在古人作传时,往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效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学生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时间起始的语句,这些文字有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的内容。如《项羽本纪》中,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项羽一生中几个总要的事件,如巨鹿之战、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垓下之战等。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比较容易把握每一件事所反映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在碑志类散文中,由于作者在记录时并不要求完整地反映传主的一生,只需选择其生命中的几个闪光点进行歌颂,因此在选择人物事件时,并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学生在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2010年江苏高考卷中,文言文阅读的第3题C选项中,“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发生旱灾、蝗灾……”的论述就有些问题,从原文第二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事件是同时进行的,而非选项中所说的“随后”。

再次,就叙述的语言而言,人物传记相对碑志类散文要明显客观,而碑志类散文因其情感的需要,故而用于上情感较为强烈,这点必须加以注意。

最后,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体内容,议论抒情部分较少,因而学生在阅读时仅需抓住具体事件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碑志类散文中,作者写作时往往由事生情,生发大篇幅的议论感慨,在感慨人物经历时会得出具有一般性的人生议论,这也是常事。如《柳子厚墓志铭》中,在讲到“以柳易播”这一事件时,作者韩愈无法再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仅仅停止在对柳宗元人生经历的叙述上,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发出“士穷乃见节义”的感慨,通过柳子厚的做法与“平居里巷相慕悦”而“落井下石”之人的对比,高声喊出了柳子厚舍己为人、至纯至孝的优点,感情十分充沛,高度赞扬以柳子厚为代表的这样一批“穷士”。

二、阅读时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文中对于碑志类散文与传统的人物传记之间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在阅读碑志类散文时,应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记叙的主要事件。阅读时要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品质。在这一点上,碑志类散文与人物传记并无多大区别,均是通过事件反映人物的品质,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事件的先后顺序,万不可将事件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简单地看做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这一点在解答文章内容概括题时尤为重要。

2.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部分。碑志类散文既要慰藉死者,又要示诸来者,必须对文章的议论抒情部分加以关注。在议论的段落中,有的是作者直接对碑志主人发出评价,有的是作者想通过人物向后人传达某种思想观点。如《柳子厚墓志铭》中,第5段与第6段的议论部分既歌颂了柳子厚的“有道义”,又是韩愈想传达给后人的、勉励后人的中心思想,即“士穷乃见节义”和“文穷而后工”。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抓住这些段落,而简单地把这篇文章当做对柳子厚的歌功颂德,则未免有失偏颇。

3.注意辩证的评论人物。因为“碑志类散文”的特殊性,作者在选材时不可避免的有情感倾向,学生在阅读时应注意这一特性,可将文章中对于碑志主人的评价与自己之前对他的认识相结合,切不可犯“完全肯定”与“完全否定”的错误。

4.注意公正的评价人物。虽然碑志的目的是歌功颂德,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反映人物具体的功绩,不可过于拔高人物形象。如2010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中的第三题的C选项:“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心百姓疾苦。”学生在看到此选项时,凭借对文章的初步印象,发现“关心百姓疾苦”是对主人公的高度赞扬,很容易将此项判断为正确。但是,如果仔细推究C选项,联系原文“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我们发现,此处要反映的是谢氏的“安贫”与“通理”,而非“关心百姓疾苦”,此处就属于过高的太高人物形象。

根据对“碑志类散文”的简单分析可见,虽然其与人物传记有颇多相似之处,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未曾出现十分特殊的考查题型,但在阅读时仍要对两者进行理性区别,更有针对性地理解文章内容。

猜你喜欢

人物传记墓志铭文言文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墓志铭漫话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墓志铭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