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朗读教学现状以及应对策略

2016-06-12阮玉青

考试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阮玉青

摘 要: 目前语文朗读教学处于理论上研究深度不够,实践中备受冷落的状况。本文阐述了朗读教学的要求、任务和作用,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和总结,努力探寻解决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原因 策略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概述

1.朗读与朗读教学。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教学是运用朗读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理性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朗读课实际上是一种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文章之美。朗读教学让学生吟咏诵读常常能收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得的效果。

2.朗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

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这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本隽永的意境、深厚的意蕴。其次,朗读者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朗读要领,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3.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阅读有视觉和听觉两种通道,对于一篇陌生的课文,默读时由于难于集中注意力,会忽略许多重要细节。朗读是集心、眼、口、耳于一体的学习形式,能增加对大脑的刺激,其效果自然要优于默读。

朗读将书面文字转化成了有声语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在朗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易形成语言的直觉,自然而然会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流利、连贯得体,尤其是能提高方言区农村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学生通过对名家规范语言的品读,有助于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若能反复朗读文本,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写作自然会游刃有余。

朗读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朗读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要全神贯注地朗读课文,注意力自然要高度集中。此外,朗读中各种技巧中的运用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朗读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朗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拨动心弦,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此外,大声朗读,大脑可以得到放松,有助于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二、农村中学朗读教学的现状、原因

农村初中朗读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的。农村学生特别是方言区的学生在朗读能力方面显得更薄弱,学生不仅不愿朗读而且不会朗读。综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面对升学的压力,教师淡化朗读教学。此外,初中生自身原因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1.教师重讲轻读,朗读只流于形式。

教师重讲轻读已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大症结。由于中考没有考查朗读能力,教师自然不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朗读上。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流利,朗读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不愿意范读,往往选择录音做示范朗读。据调查,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朗读培训,在课堂上刻意避开朗读有时也是无奈之举。教师成功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初中生善于模仿,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才能以精彩的示范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因此,教师要强化范读意识,练就扎实、过硬的朗读基本功。

2.学生对朗读的认识不够。

初中学生正处青春期,这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都飞速发展的时期。从生理方面分析,初中生特别是男生正处于“生理期变声”,羞于朗读,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方面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普遍存畏惧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害羞心理等心理障碍,不好意思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己不大成熟的朗读,特别是在课堂上这种人多的场合,内心的害羞、畏惧、焦虑心理会更加强烈,担心自己读得不好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讥讽与嘲笑,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制约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此外,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日渐严重,一些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在朗读过程中不够自信,慢慢形成一种害怕朗读的恶性循环。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弱化的应对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通过纷繁多样的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朗读,多用鼓励性的语言点评学生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放开身心,自由朗读,并促使学生的性格向开朗、乐观等方向发展,并且最终成为敢于朗读和善于朗读的人。

2.遵循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实践是朗读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确立“以读代讲”的指导思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帮助学生提高品读感悟能力。

(2)实效性的原则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动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个个愿读、乐读。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文本风格一致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找准感情基调,让学生在音乐的沐浴里,动情朗读。当然,背景音乐的选取能与文本风格一致,不能喧宾夺主。

叶圣陶先生将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真正实现美读,要掌握停连、重音、句调、语速等朗读技巧,还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灵活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以诗歌为例,朗读诗歌要准确地将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和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传递给听众,努力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诗歌朗读还要表现诗歌的音韵之美,要念好韵脚,分好音步,一般来说,格律诗的音步比较整齐,一句诗中各诗行的音步基本相同,五言诗以“二、三”格、七言诗以“二、二、三”格较为普遍。

(3)把握语文朗读教学整体性、层次性的原则

在具体教学中,要把握好朗读教学整体性的原则,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阅读形式的关系。在朗读教学中,朗读与理解是同时进行并相辅相成的,朗读教学必须以理解为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效果不要急于求成,要在讲解过程中边分析边读,边读边感悟。此外,教师还要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的关系,默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朗读能促进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能弥补讲解的不足。

朗读教学要突出层次性的原则,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训练目标要有梯度,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和要求也应不同。以《马说》一文的教学为例,先让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本,然后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时,将句子内部的停顿做上记号。接着请学生分读,疏理全文三个段末的三个“也”字读法。引导学生第一段要读出惋惜的意味,第二段读出不平的语气,第三段的“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教师通过再次朗读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有两个“不”,第二段中有五个“不”,第三段中有四个“不”,这十一个“不”的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只有通过多次不同层次的诵读,在学生基本掌握本文的文脉和中心思想后,才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文言知识的积累,最后引导学生顺理成章熟读成诵。

朗读教学是构建语文殿堂的重要基石,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让朗朗书声重归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4.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15年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市级课题研究——《农村初中生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阶段论文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