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友交往与学者本色的立体呈现

2016-06-12杜乐

参花(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京派朱自清诗学

摘要:《远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诗学研究》此作以朱自清一生的写作研究和师友交往为经纬,从诗学研究的视野切入,彰显了朱自清等五四文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气节。此书对朱自清生平史料的梳理,以及对朱自清著作版本的搜集影印,是目前朱自清传记性研究方面最全面、最充分的。同时在朱自清生平交往与政治文化立场细致考察的基础上,对出入“京派”诗学批评家朱自清的批评定位,显示了扎实的文学史研究积累。

关键词:朱自清 诗学 京派

《远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诗学研究》此作以朱自清一生的写作研究和师友交往为经纬,从诗学研究的视野切入,彰显了朱自清等五四文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气节。著者从朱自清的生平创作和学术活动的传记型考察入手,以出入于“京派”的诗学批评家来界定其文艺批评和学术研究的历史归属,充分凸显了研究对象的学者本色和文人气节。

全书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是用历史考证的方法,细致回顾朱自清短暂而执著的一生。图文并茂,史料有据,文笔晓畅,立体地呈现出“扬州才俊”“五四诗人”、京派文人朱自清贯穿的一生,着重突出其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历史风貌。下编从朱自清深层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性情出发,系统且缜密地从晚清与五四新文化演进的背景下,以诗学研究的文化意义和美学思想为切入点,探寻朱自清新诗批评和诗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以及学术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朱自清作为大学教授在中西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整部著作呈现出多元的批评方法与丰厚的学术研究价值。此书对朱自清生平史料的梳理,以及对朱自清著作版本的搜集影印,是目前朱自清传记性研究方面最全面、最充分的。无论1935年由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其中朱自清为之所写的《导言》部分初版本的呈现,还是对于朱自清的《新诗杂话》《雪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各个版本的全面搜集,都体现出著者对于朱自清和朱自清诗学研究的深入与翔实。在亲自走访朱自清故居,探寻朱自清人生足迹的过程中,著述中上百幅的图片、书影和书法真迹的影印均来自于师生共同的采集与甄选。与此同时,大量翻阅国内外传记批评著作的基础上,坚持独立的思考与内心的坚持,关于朱自清的生平、史料以及朱自清著作版本的考证,资料翔实,有理有据,将朱自清一生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诗学批评等方面都作出了客观且全面的梳理,对于研究朱自清与其文学道路都具有很高的资料搜集和学术探究价值。

《远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诗学研究》真正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朱自清不仅仅是一位散文名家,且在白话新诗创作和批评,在古典诗歌研究和国文教育等各方面具有非凡的成就和贡献。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考察朱自清在中国诗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的讨论,从而打破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研究之间的阻隔。体现出朱自清的学术研究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诗歌理论和文学批评为基础,兼容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表现出开阔的学术眼光和批评胸襟。

因此,著者以独特的学术眼光和史料考证,突显朱自清多年用心于诗学研究的学者“本色”。特别是在朱自清生平交往与政治文化立场细致考察的基础上,对出入“京派”诗学批评家朱自清的批评定位,显示了扎实的文学史研究积累。回望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开创的是一切现代学术研究的新风气,新方法。“国语”(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最早以胡适为倡导,而朱自清却将其作为践行一生的事业。《语文零拾》《标准与尺度》和与叶圣陶合作的《国文教育》,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朱自清尽管自己是苏北人,却大力提倡以北京话作为标准语的作家,都可见其作为五四启蒙家的学术立场与启蒙思想的可贵。在日常交往中,朱自清与周作人、俞平伯、杨振声等新潮好友形成了北平古都的文化力量。正如著者在书中考察,1929年先后开设的“歌谣研究”和“中国新文学研究”的两门课,都是在杨振声的影响和周作人的帮助下开设的,这也就凸显了朱自清在自觉追求五四新文化建设的传统,与倾向于“京派”文人周作人、俞平伯等人的具体体现。朱自清在五四时期最初是以五四新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雪朝》第一集与散文合集《踪迹》其中的诗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且独特的地位。特别是在诗歌批评中,朱自清指向中国传统诗学批评,通过回归传统对五四新文学及新诗进行研究和批评,并有所建树。著述中将朱自清所作《新诗杂话》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凸显出《新诗杂话》是新文学史上一部研究中国新诗由发轫到走向成熟的新诗理论著作,明白晓畅,对新诗进行多方位的解构。而《中国歌谣》与《诗言志辨》等著作则是在中国古典诗学的基础上,给予新文学思考的关照,朱自清在此类著作中,不仅大量搜集原始文献,还借鉴西方研究的新方法,以沟通民众与文学,特别是在西方文学与“民众文学”之间搭建了桥梁,从而为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化建设做出了努力。

回顾朱自清进入清华的各种活动和写作,其文化选择和政治立场,明显地认同胡适先生“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的主张。经历过1927年那段历史,体验到的是时代风云的瞬息万变,革命政治的大起大落,朱自清在彷徨与思考反省中,从自己的生活与性情出发,他选择了退回书斋,潜心学术,走一条具有深厚人文气节的学者之路。其间,朱自清以教学为主的读书、写作、交友和诗学研究,无不证明了他“京派”文人的立场和选择。朱自清一生践行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现代人文精神,也真正地体现了教育家和美学家蔡元培校长的大学理念。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朱自清都是勤恳自爱,治学严谨。而在战争流亡、民族大义面前,他却表现出一个深受五四启蒙传统影响下的知识分子最赤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作为“京派”文人的朱自清,从求学于北大深受启蒙思想的熏陶,到坚定钻研学问与献身教育的人生选择。朱自清在深受诗书传承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双重影响之下,在抗战八年和胜利后回北平逝世前三年中,尽管战局紧张,贫病交加,但他仍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知识分子的操守与骨气。著述中,详细地叙述出朱自清狷介自守、敬业严谨的文化品格。《经典常谈》《标准与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等著作,都是在这艰难时世中完成。在此著述中,将《经典常谈》《标准与尺度》《语文零拾》等著作中朱自清的著書特点、风格写作及学术价值都一一做出了系统的学术考察。

仔细品读《远去的背影——朱自清及其诗学研究》一书,好似重返历史现场,感受当年那个苏北少年,在不觉间已赢得“扬州才俊”之名的欣喜。字里行间,可感朱自清先生求索之路上的跫跫足音,可触先生人文性情的精神感知,更有幸见得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这样的朱自清,让后辈深感人类的尊严与高贵。感慨于人生境界的同时,也不得不敬佩朱自清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又兼美于中西诗学的审美批评和人文精神。与此同时,在中西诗学的学术背景之下,对出入“京派”的朱自清及其诗学研究的全面关照。借陈平原先生的话感叹:“在一个恰当的时空,碰到一个契合你心境趣味的阅读对象,而且你有足够的时间及知识准备来仔细品尝,这样的机遇并不常有。”

静心读书,做一个淡雅谦和之人,这也是所有京派文人的切身感受。特别是深受五四启蒙思想影响之下的现代诗学批评家朱自清个性内敛的诗人情怀,在作家与文学批评的人生张扬之间,成就了朱自清现代散文名家不可缺席之位,而深层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性情则建构的是他作为诗学批评家的纯真品味。其实,诗学是长久以来最能表现历史文化积累的文学载体,也是最能凸显研究者才情与审美的文学类别。再次回望朱自清一生的人生追求与诗学研究,真正体现出“冲淡平和不掩人性的光芒,拘谨狭小不伤做人的本分”,这对今天仍在求学路上不断进取的莘莘学子来说,也需要沉静思考,从而真正成为有文化品位之人。

(作者简介:杜乐,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京派朱自清诗学
清芬正气朱自清
背诗学写话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岛和北方革命文学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浅析大学语文中的京派文学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浅论林徽因小说的淑女风范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叶广芩的“京派”回归及内心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