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在梧州

2016-06-12李礽春

西江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梧州佛教

李礽春



“佛”在梧州

李礽春

梧州四恩寺

据朱名遂主编的《广西通志•宗教志》载:两广地区直至浙闽沿海,于汉墓中曾出土一批奇特的胡俑,又叫陶僧俑,高鼻深目,颧骨突出,络腮胡子,或裸或半裸,或跽坐或踞坐,头上顶钵或以手举钵,一看便知是南亚或西亚人,人类学家定为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而在广西的贵港、合浦、梧州等地均有胡俑出土。贵港汉墓出土的陶僧俑,头上顶钵,半裸踞坐,双手合掌置于腹前。在梧州市大塘东汉墓出土的胡俑,铜质,跽坐,头顶托钵若举灯。

为何两千年前两广地区会出现众多胡俑?中外学者多认为,这是随海船东来的西亚行僧带来的。那时,佛教传播尚无佛经佛像,更无佛塔佛寺,西亚行僧带来的胡俑,就是最早的传播载体。据考证,佛教传入中国,有海路有陆路,广西佛教最早是由海路传来的。

20世纪40年代,法国考古队发掘中南半岛古国扶南最早的哥俄厄港,发现既有公元150年前后罗马的徽章,也有东汉时中国的铜镜及南朝造的佛像。由扶南进入中国,按当时的航海技术只能沿海岸而行,船只靠洋流及季风的助力航行,因此其最理想的停舶港当为合浦。这里通过南流江、北流江,可与珠江、长江水系连接起来,往来最为方便。东汉初马援征交趾,西晋时石崇出使安南,东晋撤军走的就是这条路。由合浦经苍梧下广州,比绕雷州半岛到广州要方便。直到南朝,航海技术发展到可以由海南岛东边飘洋过海后,广州的夫胥港始替代合浦港。从东汉到东晋,由海上传入的佛教,较理想的当是经这条广西通道 (当时称交广通道),北上武昌达建业(今南京),或东下广州过福建。

这一时期,两广地区出现了一些佛寺和佛具,如位于广州市光孝路的光孝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的佛教丛林。贵港市(汉至南朝为郁林郡治)出土的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的神兽纹铜镜,镜背内区主纹为高浮雕佛像,则是广西目前发现的最早佛像。

据明清的《广西通志》载,平乐县的龙兴寺建于晋,到唐已圮。这是史籍记载中广西最早的佛寺。

“Buddha”译“佛”在苍梧

苍梧(今梧州),既是交趾刺史驻地,也是岭南地区文化中心。两汉间曾出现驰名全国的古文经学者陈元、陈钦,东汉末又出现雄踞岭南、学术煊赫一时的士燮家族。有史料记载:“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记载提到的“胡人”即由海外来的行僧。

又据记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大秦商人名秦论者来到交趾,太守吴邈将之送到孙权处。黄武五年,正是士燮去世之时。

越南《大南禅苑传灯录》云:“交州一方道通天竺 (印度),佛法初来,江东未被,而赢陵(今河内附近)又重创兴宝刹二十余所,度僧五百余人,译经一十五卷……于时有比丘尼摩罗耆域、康僧会、支疆梁、牟子之属在焉。”

康僧会和牟子同是孙吴时代的人物。康僧会在交趾生长、出家,后来他北上到吴国宣扬佛教之事。

当时,苍梧教育兴盛,研究学术氛围较浓。佛教在东汉时从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合浦传入,到达岭南腹地苍梧(梧州)并建立寺院传教,并由此孕育出一批佛教名人。梧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汇处,自然成为佛教传播、吸纳与发散的转换点,从南亚经东南亚、南海口,沿珠江、西江,经苍梧(今梧州)然后再沿桂江经灵渠而北上中原。

据《越南佛教史略》载:第一个将佛教传到越南的人,是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 9 0~1 9 3年)一位叫牟子的苍梧人,他精通儒、道,而且醉心于佛教。《佛祖历代通载》卷五(《大正藏》四九五一○页)说:“会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牟子常以五经难之。”这就是牟子著《牟子理惑论》的成因。唯有牟子的年代,近世学者多有置疑,故以仅作参考。

牟子其人、其著《牟子理惑论》及“佛”字,似释迦牟尼一样,从开始到现在,都受到不少质疑。

1.牟子与《牟子理惑论》

傅教石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五次大争辩》中,就有《牟子理惑论》的真伪辨。

梁启超也作《牟子理惑论辩伪》,否定牟子真有其人。他认为此书为后世伪造,批评它内容既伪,文字也坏。

但是康忠慧在《牟子:中国著书弘佛第一人》中说:牟子,名融,字子博,生于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 7 0年~?),苍梧郡广信人。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因为东汉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牟子随母亲一起迁居到交趾(今越南河内的东北部),读经书攻佛学。26岁时,他回苍梧老家娶妻安居。苍梧太守史璜听说他有才气,便邀请他出来做官。后来,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他感到不宜抛头露面,于是潜心钻研佛教理论,著有《牟子理惑论》。

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牟子》指出,“士燮本人倡导儒学,尤精《左传》《尚书》 ;佛教和道教方面的‘异人’ 也集中不少。与士燮同为苍梧人的牟子,就是佛教的代表人物。”

同时,法国的马思伯乐、伯希和,日本的山内晋卿、福井康顺、常盘大定,以及荷兰学者许里和等知名学者,均对《理惑论》写下各自的研究论著。

佛教初入中国时,许多主张和做法,与中国旧有的风俗习惯不同。世人对佛教多持怀疑、讥毁的态度,常以儒、道经典、言论为依据,提出种种责难。牟子由一名儒生转入佛门,这种做法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牟子说:“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广引《道德经》和儒家经书分别予以解释,写成了《牟子理惑论》,融道儒入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佛学专著,并成为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东汉末年的佛学家。

《牟子理惑论》使用的反问、反诘辩驳方式,至今仍然是梧州人日常生活中独具的争拗形式,并非中原正宗的经、史、诗赋,仅此亦足以认定《牟子理惑论》确系苍梧牟子的性格特征,是苍梧人的骄傲。

《牟子理惑论》一方面引证《老子》讲解佛教,又引述佛教教义附会《老子》;另一方面以儒者面孔去问,又以儒家思想去解答。牟子用“和而不同”方法,融汇道、儒、佛三家的思想,对佛陀及其教义的理解,正是那时代的反映,与印度佛教原教义定有许多左右不符之处。

《牟子理惑论》反映了对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包容、融会贯通特色,是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牟子为“佛”的译名者

据不少语言学者考证,牟子还是budhu 、bud、pat和`pud` 、“佛”的译名者。“佛”字就是《广韵》的“符弗切”音,也即是梧州讲白话时的反切重唇齿音。亦有研究者提出,汉魏以前,古汉字中只有“弗”和“弼”单音字,大多数浮屠经中也没有“佛”字,只在隋唐之后才大量使用。而《牟子理惑论》却通篇凡有浮屠的地方都用“佛”,认为《牟子理惑论》是后人所作。其实结论正好相反。

笔者以为,因为译者来自不同地方,所以牟子才觉得这二三十种译名很不准确。牟子在使用budhu 、bud、pat、`pud`译名时,想到的是“弗”。根据甲骨文、金文、金文大篆、小篆、繁体隶书中的“弗”字型,牟子认为释氏一生多苦难,经历曲折,选此字的小篆、繁体隶书最合适。牟子认为释迦牟尼是觉悟、圆满的人,是超脱轮回的。因为老子是真人,孔子是圣人,而释迦牟尼的弟子亦称其为圣人。牟子釆用“白马非马”辩术,所以在原意是“不”的“弗”字加个人字旁,称释迦牟尼是“佛”。

“佛”字就是牟子第一个从音、形、义把握住佛真谛的创新。这也正是梧州人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一个人在香烟缭绕的炉前躬身礼拜释迦牟尼“佛”。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称“浮屠教”,牟子结合儒家、道家教义,首次给“浮屠教”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名称:译Buddha为佛陀、佛教,并一直沿用至今。方块字“佛”的书法还传到了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家,供奉于庙堂之上。

在梧州南边,原苍梧府地的容县都峤山岩壁上,镌刻了高108米的赵朴初手书的世界第一大“佛”字,此举为苍梧牟子的创造大增光辉。

玉林容县都峤山高108米的世界第一大佛字

得道僧人留名梧州

《牟子理惑论》云:“今沙门剃头发披赤布”。“今沙门耽好酒浆,或畜妻子,取贱卖贵”。从所述可知,汉末,苍梧不但流传着佛教,而且出现不少出家的沙门。

汉兴平二年至建安十五年(公元195年至公元210年)任交州刺史的张津,在苍梧公然“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常者绛帕头,鼓琴焚香,读邪道书,云以助化。” 披赤布乃汉代沙门的特殊标志,可见当时崇佛已成为时尚。

据考证,唐代梧州有四所大的寺院:开皇寺(亦名重轮寺)、慈福寺(后称光孝寺)、罗汉寺(后称冰井寺)、云盖寺。

鉴真和尚路过梧州时,也曾受到官员僧众的盛大迎送,并在光孝寺为信众弘法。藤州通善寺的比丘尼智首等三人,后来还随鉴真东渡日本。

惠能(6 3 8年~713年),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今属北京)。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贬,谪居岭南苍梧(今梧州)附近的新州(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少时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因受到佛家帮助和思想感染,自感与佛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年)离开新州北上,到湖北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来弘忍首授其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中土中国禅宗六祖。

慧能在怀集、四会潜心修行十五年,成为佛教禅宗的“南宗”创立人。怀集在古时是百越之地,秦汉属于南海、桂林两郡或南越国的苍梧王国及交址地。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怀集始建县制。齐、梁、陈三代,怀集属广州南海郡。隋朝仍属之。五代,怀集县属南汉兴王府(广州)。元朝至元十五年(1 2 7 8年)改属贺州。明洪武九年(1 3 7 6年)十月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 9 0 7年)属梧州府。民国元年(1 9 1 2年),怀集属梧州府;民国二年六月,广西怀集属苍梧道;1951年5月怀集县划入广东省。

位于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的国恩寺始建于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它与六祖惠能的祝发道场广州光孝寺,毕生弘法的道场曲江曹溪南华寺鼎足而立,并称六祖三大祖庭。唐宋时期,国恩寺在佛教界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每到农历二月初八,信众都会在慧能位于广东新兴的故居和国恩寺举办六祖诞辰纪念,梧州也有很多信众前往奉香礼拜。

南汉时,梧州云盖山麓的感恩寺,有铜钟一口,高六尺余,大可抱半,其形直下,如竹筒然,上铸“维大汉乾和十六年,岁次戊午,闰六月庚辰,朔,越十六日乙未,万华宫使兼桂管招讨使,特进内侍上柱国吴怀恩,铸造铜钟一口,重五百斤,于梧州云盖山感报寺,祈保当今皇帝龙图永固,万寿无疆。谨记。”该铜钟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

宋代,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说:“南中州县虽有寺观而无僧道,人贫不能得度牒。”宋以后最流行的是禅宗和净土宗,前者见性成佛,后者称名念佛,将佛教从繁琐经书中解脱出来,走向民间。

明朝以后进一步“禅”“净”合一、“三教”(儒佛道)合一,佛经简化为通俗的劝善书,佛像多塑近民众的观音、弥勒,修持简化为行善积德、普渡众生。这样,佛教转入民间,对社会道德产生较大影响,使佛教在广西得以延续。

有的地方做道场,和尚、道公、巫师混在一起,佛教日益民俗化。梧州此时的寺庙观很多,奉佛十分普遍。

契嵩 (1007年~1072年),宋著名禅师,生于佛教兴盛的藤州,俗姓李。7岁入藤州广法寺,13岁得度,19岁游方,博通经史,能诗善文。明道元年间(1032年~1033年) ,契嵩作《原教篇》,阐儒佛一贯之理。皇祐年间住杭州灵隐寺,刊定禅门二十八祖的传承,撰《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又述《辅教编》三卷。 明仁宗大为赞赏,令收入《大藏》,并赐号明教大师,由此名振海内。

明初天台沙门重刊《镡津文集》时序曰:“古今僧中之为文者多,而未尝有出其右者,所谓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清代藤县文士苏时学曾作诗云:“峤西雅集流传少,唐宋遗音久已沦。一个高僧两名士,二千年内见三人。”因此,契嵩亦成为梧州人的骄傲。

明清两代对佛教虽严加管理, 但广西地区新建寺院最多,重修旧寺也不少。梧州除唐建的光孝、冰井寺外还有庆琳、华严、准提、太平等12座寺庵。

明末清初,一批南明抗清名士起事失败后,于广西皈依佛门,他们留下禅诗不少,为梧州佛学增光。最突出的是弘智清僧 (方以智),安徽桐城人,是明末杰出的学者、诗人。清军攻入广西后,他誓死不降,于梧州出家为僧,顺治八年至九年(1651年~1652年),在冰井寺后山作“冰舍”茅寮,住了一年。弘智清僧留下不少诗篇,有慕陶渊明而作《和陶饮酒》20首,其诗均收入他的《浮山后集》中。

梧州西竺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一月,著名法师虚云(时年94岁)路过桂林,驻锡月牙山,举行皈依礼时,皈依的居士达千人,其中有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八月成立中国佛教会广西省分会,选道安为理事长,西安为监事长。民国二十九年改选,理事长为道安,名誉理事长是李济深,秘书为巨赞,还于苍梧、贵县、郁林(今玉林)、邕宁、柳城、荔浦、桂平、蒙山、柳江、三江等十多县建立佛教支会。现代著名高僧巨赞,与道安一起办《狮子吼》月刊,梧州的群众深受教育。

巨赞曾是桂平(明清民国曾属梧州府,民国后属苍梧道)西山洗石庵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桂平西山洗石庵住持释宽能法师,就是从梧州西竺园出家的。

广西解放前夕的佛教徒(含出家的和在家的) 共1718人,梧州市有170人。浙江平阳人释清凉,于1934年任梧州西竺园僧伽教导员,举办佛学补习班,妙真等成立梧州第一间佛教小学西竺园小学。1 9 8 3年,释清凉和妙观回到西竺园,在僧众与善信及各界支持下,重修大雄宝殿和园舍,释清凉任住持,于1985年又开办佛学补习班,招收十多个有文化的女青年居士,聘退休老师上语文、英语课,由释清凉辅导佛学知识。后来释清凉等四人任广西政协委员。1996年住持释清凉法师和妙观法师筹集资金,建成西竺园养老院。当钱鉴的紫竹林道场要搬迁时,年近百岁的住持清凉法师于2000年4月20日圆寂前,还念念不忘四恩寺的建设。

广东新会释妙观,1932年在梧州皈依达禅法师,曾任梧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妙观法师临终前为四恩寺拟一对联:

四宏誓愿作舟航舟航能救尘世苦

恩重难报如须弥须弥怎比佛恩深

妙真(1896年~1971年),近现代创建西竺园的比丘尼。梧州人,俗名梁秀珍,船民,17岁时被新桂系的曾其新(曾任厅长)纳为妾。民国十八年(1929年)于香港皈依佛教,拜广州海幢寺住持达禅为师。民国二十年(1931年)返梧州筹建西竺园佛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并开光,任当家。抗日战争时在梧州参与救济难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原办失学儿童文化补习班的基础上,创办西竺园小学,并开设菩提素食苑,通过生产收入和外出化缘,解决办学经费。学校只收贫苦子弟,不收学费,所延聘的教员也多是贫苦的进步青年,到解放时已发展成一所完整的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妙真与住持释清凉一起,既坚持修持又组织生产劳动,办毛巾加工厂安排僧尼劳动,深受市民的赞扬。

重建名寺功德无量

广西梧州四恩寺,前身是1939年春建于钱鉴的紫竹林寺,2002年搬迁到白云山重建,原西竺园住持释清凉法师向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去信,告知梧州建新寺,希望赵老能为新寺题名留下墨宝,赵老抱病为新寺题名为“四恩寺”。四恩即报答佛恩、国土恩、父母师长恩、众生恩这四重恩。四恩寺建筑雕刻精美,大雄宝殿气势宏伟,是各地信众聚会交流修持的精舍和大师弘扬佛法的道场。

“四恩寺”是岭南现代第一寺,占地65.7亩,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仿明清风格,气势磅礴,符合阴阳宇宙观和对称、稳重的审美观。佛寺格局呈现为七个平台,寓含“七级浮屠”之意。规划建筑有上山进寺台阶、天王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东厢房、西厢房、观音殿、地藏殿、法堂、文殊殿、普贤殿、藏经楼、宝塔、阅经亭等。其中,大雄宝殿占地面积1245平方米,建筑面积1489平方米,殿内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举行法事活动。25.6米高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达9.5米,其中佛像法身高6.6米,其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比著名的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规模还要大。2006年9月27日,大雄宝殿开光。

2014年11月18日,梧州学院、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和《广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在梧州联合召开“纪念牟子诞辰千年暨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地位”学术研讨会,佛教信众与佛学研究者引经据典,深入挖掘佛教在西江、珠江流域传播渊源,再现古时水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光辉。

责任编辑:陈薇

研究者汤用彤认为:“牟子作《理惑论》,公然黜百家经传,斥神仙方术。佛教自立,而不托庇他人,其精神始见于《理惑论》。不仅因其为现存支那撰述之最早者,而可重视”。

猜你喜欢

梧州佛教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中共梧州城工委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讲好梧州故事
日军侵占和败退梧州时间考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