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6-06-10汤琳琼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学生评价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汤琳琼

摘要:职业能力是衡量高职学生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至关重要。我国高职教育学生能力评价存在着高职特色不明显、评价人员成分单一、评价功能简单、评价体系内涵贫乏、现实性与发展性缺失等问题,根据职业能力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色,科学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职业能力;学生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81-02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具有应用性、综合性、专门性、个体性、发展性等特征。

一、职业能力的组成

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行为能力,如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等;一般学习能力,如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等;手眼协调能力,指的是手的灵巧度、操作能力等;环境适应能力,指的是职业岗位工作中需要的一般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即高职学生在学校里所学习掌握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综合能力,即现在普遍认为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即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2)方法能力,指的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3)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4)个人职业道德,指的是个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是否具有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

二、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现状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一步开展,企业为使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企业效益,对人才的需求不只是简单地对劳动者专业技术知识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因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传授各类专业技法,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能力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才能正确评断人才培养的效果,因而高职教育应致力于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从我国的高职教育学生评价现状来看,多数职业院校仍采用以考试成绩为主来评定学生能力的做法,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高职特色不明显。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评价体系大多借鉴于普通本科院校,采用“德、智、体”综合测评,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应有的“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课业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不能达到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科学考量。

2.评价人员成分单一。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人员大多只是授课教师,视角单一,评教结果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高职院校学生能力。

3.评价功能简单。现行的评价通过排名来确定奖励获得者,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团体内部争上游风气的形成,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加剧两极分化,不易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4.评价体系内涵贫乏。现行的评价往往体现为一种“终结性”评定,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评价,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理念相悖,导致评价的监督导向功能产生了偏差。

5.现实性与发展性缺失。由于当前职业结构和需求的深刻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方式,人们不再从一而终地守在一个职业岗位上。高职教育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今后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应具备的可持续就业发展能力,现行的高职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

总之,在现行的评价方式得出的高分成绩并不足以证明学生有过硬的操作技能,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不利于正确评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方向性原则。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应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为目标,从职业的内涵出发,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结合学生生产实习和创新活动,考察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状况,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2.科学性原则。根据社会职业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学习、成长、发展过程的复杂多样性,职业能力的评价必须从理论学习、技术考工、生产实习、社会活动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确定评价内容,制定出科学简易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其具体化、行为化,具有较强的可测性。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由于职业能力内容构成的丰富多样性,有些内容的评价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内容,并不能被定量评价完全替代。在职业能力的评价中坚持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公正性原则。这就要求考评者客观地考虑所有评价依据,所有的考核评价必须是开放和透明的,并且还要考虑到被考评者的个性差异和需要,如先天性身体缺陷的。

5.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考评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另一方面是指考评的方式多样化,这是由于职业能力的考评内容和考评角度的丰富性决定的,灵活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客观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成。根据职业能力的定义和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具体结构见图1),并且对每一个二级指标项目进行细化,详细解释说明各指标具体内容,形成一个由三个层次构成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和等级标准。各指标权重的取值范围为0到1之间同时各指标权重之和为1。评价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在计算过程中,ABCD四个等级的权重分值分别设定为1.0、0.8、0.6、0.3。介于A级和C级则判定为B级,未达到C级标准的则为D级。(以职业综合能力指标为例见表1)

4.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各个专业在进行学生学习考核时的评价参考,每一门学科知识的考核可以依据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也可以作为学生校内实训、技能考工或校外顶岗实习的考核依据,每一个考核内容均可以找到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价,最后将各个考核结果进行汇总,给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评价结果,这种有据可依、内容清晰明了的评价结果也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得以直观地了解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和培养重点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宇.职业资格考试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乔晓艳.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探析[J].职业时空,2013,(7).

猜你喜欢

学生评价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