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016-06-10周乃勋张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情景主人创设

周乃勋 张俊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就应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让孩子愿意学习,并主动去探索答案。注重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景;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47-0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除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水平,用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亲近数学,消除对数学的惧怕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成为最终目的。新课标给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下面就自己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要让学生亲近数学,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时通过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座位的场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尝试描述某个人的具体位置,然后通过交流,引发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先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让学生明白数对有两个数,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它们前后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并且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上一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比如小军的位置是在第4列第3行,所以我们应先写列数4,再写行数3,并用括号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来。边讲边完成板书:数对(4,3),這个数对就表示小军的位置,我们把这个数对读作“四三”。这样借助“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的描述,到用数对(4,3)表示小军的位置,形成鲜明对比,将数对的简约性、准确性、抽象性鲜明、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由此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优越性,进而对“抽象地表达问题、思考问题”的优越性获得深刻的体会。同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二、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就要创设可操作情景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星期天姑父和姑姑来你家做客,家里面只有一个苹果,姑姑和姑父要怎样才能吃到同样多的苹果呢?有的小朋友蒙了,一个小朋友说把它平分让他们一人一半。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就要重重视动手操作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时,首先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在课前要让学生分别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做好后让他们向不同方向拉,看会出现啥现象,并自行总结他们的特性。这一情境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拉的基础上,我提问:“你拉平行四边形后出现了什么现象?拉三角形时又出现了什么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他们的这些特性?”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心中充满疑问,积极思考起来。这样水到渠成,使一节单调、枯燥的图形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取得的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给现成的概念更好得多。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教学设计就应尽量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程不仅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更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究感受,因而要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l.营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环境。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数学教学的必要形式,能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成败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不能光靠传授,学习过程是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必须随机应变,不能死按预先设计好的套路施教,特别是当某学生的叙述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时,教师应努力将其转成可以传递的信息。

2.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就应寓教于情境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老师面对学生的数学现实,多就地取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寓教于情境之中,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促使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五、要让学生“再创造”数学,就应让他们自主探索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完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都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想必梯形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我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就应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班的教室长7米,宽6米,学校准备花1200元铺地砖。你们帮学校预算并到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a种: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0元

b种: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c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教师需要强调的是,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12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教室里铺a、b、c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塊: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接近1170元、1050元、1344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b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就应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猜你喜欢

教学情景主人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例谈教学情景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主人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