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独立学院工程实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初探

2016-06-10姚文斌修树东俞伟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4期

姚文斌 修树东 俞伟鹏

摘要:针对应用型独立学院的定位及学生在工程实训教育中实际动手训练机会少的普遍现象,结合我校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要求,提出在企业直接开设工程实训课堂,通过与企业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引进企业化生产管理模式,以产品生产为载体,将学生实训考核交由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和学校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建设校外真实职业环境的实训和实习基地,目前实施情况获得了企业、学生和社会的高度认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参与合作的企业输送了合格人才,学校企业双赢,社会支持,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

关键词:工程实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05-02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

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应用本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教育部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教发司[2013]178号)明确提出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显然,新形势下,必须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方能赢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学校也才具有生命力。

以上共识并无异议。然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着力点和抓手却普遍缺失。尤其对于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样的工科专业,除了认识上的问题外,往往因为实习及师资条件等限制无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育。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从2013年开始,在诸暨当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率先开展了企业化工程实训教育课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是我院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我院深入创建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现实需要。为此,我院工程技术系机类专业通过打造校企合作特色班,采用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式建立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建立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的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在分析产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知识、技术和实践深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机类专业在全兴精工集团、海量集团、盾安科技、露笑集团、浙江中凯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公司分别建立了工程实训基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生产实训教育的需要。

三、工程实训课堂采用企业化生产管理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不仅将企业的规范、要求等引入教学,同时可以利用企业的现场来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利用学校强大的师资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教学,可以将企业员工的理论提高一个水平,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我院工程技术系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选派机类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到基地实习,委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参与工艺、工装及生产加工等环节具体工作,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实际条件,进行真动手、真学会的实践检验理论环节。同时,企业为选派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培训,并选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工程技术系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帮助。实践证明,企业实训基地和课堂为本专业师生提供了最好的实训场所,确保了实训质量和效能,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还深化了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四、具体实施办法及管理措施

针对学生专业特点,与企业联合制定实施办法及管理措施:

1.专业负责人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

2.打造校企合作特色班培养模式,从学校相关专业的三、四年级选拔出部分学生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班”(如:全兴精工班等),并制定相关政策,选派优秀的教师作为试点班班主任,全面负责试点班工作,选派优秀的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

3.从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选拔出部分优秀的工程师,由学校聘为联合人才培养的校外指导教师,颁发聘书。

4.由企业和学校的相关部门联合起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双方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书,并在学校内设立“xx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在企业设立“暨阳学院校外实践基地”。

5.选派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到一年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并在企业内完成工程实训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相关课题可有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和联合指导完成。

6.通過撰写工程实训报告、工程实训现场考核及答辩三环节,由校内外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考核,决定该生是否达到工程实训要求,最终评定出学生的工程实训成绩。

五、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取得的成果

暨阳学院通过与全兴精工集团、海量集团、盾安科技、露笑集团、浙江中凯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制造类企业进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签订,并共同进行了30名学生的近1年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成功地为合作企业中培养了10余名技术人员,有数位同学成功地应聘到精工集团、海量集团、盾安科技、露笑集团等大型企业。引进合作企业内的3名工程师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给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并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更具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与此同时合作过程中,扩大了暨阳学院的知名度,带动其他企业同学院继续合作。

六、结束语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学校与企业之间也因为学生或者学员的存在而更一步加深合作,同时也让学校在教学中不断修正方向,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最终实现了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6).

[2]曹先革,杨金玲,曲建光,李秀海,马俊海,朱继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3,(06).

[3]郭君,柳雯曦,孙井辉,王文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读书文摘,2014,(08).

Abstract:It is proposed which engineering training classes is directly holded in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education and common phenomenon of lack of practical train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requirements i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nd teaching plan of major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Cooperation training agreement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was signed.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with the production of products as the carrier was introduced .The enterprise training teachers (master) and school teachers are jointly responsible for examination .The real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outside training and practice bases are built.The effect was accepted by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nd society.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have been improved and qualified personnel were cultivated for the enterprise.A win-win situation will be realized in schools and companies and the way will be supported by social and is well receiv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Key words: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