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在中小学课程中开设《中华传统伦理》课程的建议

2016-06-10杜莹王青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伦理中华

杜莹 王青原

摘要:中华传统伦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而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却缺少这方面的内容,对此许多省市都相继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或正在编写“儒家礼乐”教材,准备走进中小学课堂。我省应在中小学开设《中华传统伦理》课,其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其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要组织专人编写教材,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实用性、科学性。要中小学教材分开,难易度适当。要与中考、高考结合,要有课时的保障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中小学;中华传统伦理;课程;儒家;教师;中考;高考;课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37-03

中华传统伦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与西方伦理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其中那些优秀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反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却由于缺失中华传统伦理相关课程和教育而使这份宝贵的民族遗产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知之甚少,这无疑是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瓶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新加坡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一方面开设道德课,向学生系统地讲解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将道德教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体系。台湾地区把对青少年的伦理教育贯彻在中小学课程中,小学设立《生活与伦理》课程,中学设立《公民与道德》课程。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一为修己,二为善群。修己就是修养自己的身心,善群就是善于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因而道德教育采取了相对主义的方法,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儒家伦理、宗教伦理和西方现代伦理思想,并且把儒家伦理放在首位,鼓励学生用仁、义、谦、忠、恕等观念塑造自己。

我国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只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设置一些适应小学生活、爱自然、爱环境、爱母亲、爱祖国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中华传统伦理的内容。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也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涉及珍爱生命、健康、安全、控制情绪、自尊自强、网络安全、守法用法、诚信做人、权利义务等,也基本没有涉及中华传统伦理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从经济、政治、哲学三个方面进行人文科学知识教授。其中包含经济生活方面,主要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需求、消费等,政治生活:国体、政体等,生活与哲学方面,主要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及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总体来看,虽然课程涉及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但和中华传统伦理相关的内容并不多,且较为浮浅。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中华传统伦理》课程。

我国在古代历史中一直重视道德教育。“礼仪之邦”就是由社会道德教化而来。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意识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系,并力推道德教育。《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救之。”从这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到,孔子秉持了“先贵后教”的理念来认识物质和精神建设的关系。而后,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同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可见,我国传统儒家特别强调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传统伦理教育上升到决定社会和谐的高度来看待。中国古代在伦理教育中建立起了一套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四位一体的完整道德教育体系。将伦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个人、家庭、宗族、乡里、社会、国家、天下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大德育”的整体环境,使伦理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在这种伦理教育背景下,尤以少年儿童教育为重,“养其习于童蒙”,认为德教应从小抓起,如朱熹“蒙以养正”和“教以人伦”,都是强调儿童应该从小进行道德基本要求教育,修身做人,尊礼守法,明礼诚信,以致其德才并举,化民成俗。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学校道德教育更多的是知识化倾向、政治化倾向和工具化倾向,未能按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而即便开展了道德教育,其传统伦理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时效性的发挥。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虚心地遵循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规律,对道德教育自身规律研究和重视不够,对道德教育规律的理解不足,并进而使人们对道德教育理解偏颇,乃至丧失了信心。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开始逐渐意识到少年儿童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并纷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进行了相关传统伦理教育的尝试和创新,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与成绩。我国的河南省西华县教体局在全县中小学扎实开展“伦理、心理、生理”“三理”的知识教育活动,列入课时,以保障教学效果。我国山东省的一些中小学编写了《传统文化》教材,供中小学诵读使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专门对其进行过报道。据悉,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正在编写首份面向中小学生的《儒家礼乐》教材,该教材已完成初稿,有望于2016年9月份进入海淀区中小学课堂。除此之外,该教材正在进行北京市教材目录申报,如果申报成功,该教材则有望在全市得以推广。我省也应借鉴这些经验,在中小学开设《中华传统伦理》课程。

由此我们看到,在中小学开设《中华传统伦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市场经济和网络的冲击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但冲击着成年人,也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青少年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加之好奇心较强,容易上当受骗,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开设《中华传统伦理》课程,让中小学生通过学习、诵读优秀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可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并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平,使他们自觉地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2.可以從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中小学生学习、诵读优秀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感受古人的伟大和思想的深邃,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可以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教师在讲授《中华传统伦理》课程时,通过备课、讲解,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正人君子,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按时上下课,严格遵守教学时间。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道德水准。

为此,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伦理》作为系统的工程,实施具体方法,逐步来完善并确保其进入课堂的合宜性、实用性、时效性。

1.组织专人编写教材,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实用性、科学性。中华传统伦理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对教材的编写是关键的一环。要组织省内伦理学界的专家对传统伦理进行取舍,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

2.具体内容的选择。要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孝经》《二十四孝》《道德经》《三字经》《劝学篇》等经典著作中选取。小学要选取这些著作中较为简单、耳熟能详、便于理解、便于记忆的警句、格言,使他们在诵读、背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易乐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道德经》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为而无不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等,《二十四孝》则教育他们孝老爱亲等。这些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编排,形成一部完整的小学《中华传统伦理》教科书。中学的《中华传统伦理》教科书要相对难一些,分量也要多一些,要选取这些书中的核心内容(当然不是全部),使中学生把握住这些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讲讲经典著作中的糟粕,引导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批判精神。

3.要与中考、高考相结合。凡是中考、高考不考的科目,各中小学都相对轻视,有时间就学,没时间就不学,原因在于不影响升学率。《中华传统伦理》如果能在中考、高考题中反映出来,就使《中华传统伦理》课程不会走过场,流于形式。能扎根在学生心理,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做事、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4.要有课时的保障。《中华传统伦理》课纳入《思想品德》课,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部分,每周至少要保障一个课时,有了课时的保障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洪高.香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中小学道德教育[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1).

[2]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Abstract: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is the wisdom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is lack of this contents,many 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opened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uccession or being compiling textbooks of “Confucian rites and music”,and ready to walk into classroom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our province,we should op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clas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it can improve the moral leve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make them set up patriotic feelings from childhood. It can also improve teachers moral level. We should organize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write the teaching materials,to ensure the accuracy,practicabil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should be separated to sustain the proper difficulty level. This course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middle examination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class hour must be secured.

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course,Confucianism,teacher,middle examination,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lass hour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伦理中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