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重要化石产地概述及保护利用初步建议

2016-06-09邹亚锐徐鑫磊李姜丽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生物产地化石

赵 璧, 邹亚锐, 王 镝, 徐鑫磊, 李姜丽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34)

湖北省重要化石产地概述及保护利用初步建议

赵 璧, 邹亚锐, 王 镝, 徐鑫磊, 李姜丽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34)

湖北省沉积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拥有多个开发潜力巨大、亟待保护的重要化石产地。根据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进展及资料掌握情况,按照地质遗迹调查标准将全省重要化石产地分为5类,分别简要概述并初步提出保护开发建议。

古生物;化石产地;地质遗迹;湖北

湖北省总面积185 897 km2,其中地层(沉积岩)区大约176 000 km2[1],除却后生生物化石缺乏的前南华纪地层(约32 400 km2),剩余面积(143 600 km2)仍占到全省总面积的77%左右。这些广泛分布的后南华纪地层中,赋存有大量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活动的古生物化石,它们是反映地球与生命协同演化,佐证湖北沧海桑田变迁的重要科学实证材料。尤其是一些时代、门类或组合的古生物化石大量集中小范围埋藏,经发掘研究后成为非常著名的古生物化石产地。这些产地,往往既吸引大量研究者、爱好者、观光者前来一睹真容,又常成为私人盗挖盗采、牟取暴利的重点目标,应该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保护,并开展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为推进这些工作,笔者根据近年来全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结合有关资料,对省内具有重大保护开发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产地特征进行简单概述,并提出初步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1 研究概况

湖北省古生物调查研究最早应追溯至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在峡东地区开展的地层古生物工作[2],可视为全省无脊椎动物、植物化石研究的开端;1957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潘江关于武汉鱼化石的文献发表则代表全省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的开始[3]。此后,随着三峡大坝选址、全国地层对比、地质找矿、三峡库区层型地点重选等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更多的地质工作者不断对全省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和系统总结。其中代表性成果包括1978年三峡地层组编写出版的《峡东地区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古生物》专著;1977年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牵头编制的涉及湖北地区的《中南地区古生物图册》;1984年湖北省区域地质测量队编写出版的《湖北省古生物图册》;20世纪80年代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写出版的《长江三峡地区生物地层学》5本系列专著;2002年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写出版的《长江三峡地区珍贵地质遗迹保护和太古宙—中生代多重地层划分与海平面升降变化》专著。通过上述研究总结,查明了湖北省古生物化石的主要类型、时代和分布基本情况,探明了一批重要化石产地,为开展特殊门类化石专题研究提供了线索。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古生物类地质遗迹的日益重视,一系列围绕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的发掘、保护、申报、规划、研究等工作陆续开展,形成了一批成果。其中以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对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的调查研究[4-5]、武汉地调中心对南漳—远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研究[6-9]、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武汉地调中心对松滋早始新世化石库的研究[10-12]成果为代表。

另外,近年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峡东地区开展的埃迪卡拉纪后生动物化石研究[13-14]在国际上影响不断扩大,已使该区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地区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长期以来对汉江、清江流域多个地点的古人类化石遗址的调查研究[15-20],使鄂西成为探究直立人迁徙路径和东亚现代人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地质大学近年来在神农架南华纪冰期地层中发现的后生植物化石[21]也在国内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还必须提及,主要依赖对牙形石、笔石等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湖北宜昌地区黄花场和王家湾两处GSSP[22-23]被分别确定为全球中奥陶统暨大坪阶与上奥陶统赫兰特阶的底界,为国际地质年代表的完善做出重大贡献,并代表湖北省基础地质研究的最高水平。

2 化石产地类型

按照新的地质遗迹调查标准,重要化石产地类地质遗迹隶属基础地质大类,向下又可细分为古人类化石产地、古生物群化石产地、古植物化石产地、古动物化石产地、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5个亚类。依照此分类原则,结合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对已查明省内主要化石产地的资源价值和保存现状进行分析,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化石产地进行了筛选,汇总如图1、表1。

表1 湖北省重要化石产地分类一览表*

*分类标准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遗迹调查规范》(2016年5月报批稿)。

图1 湖北省重要化石产地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important fossil localities in Hubei

3 产地特征简述

3.1 古人类化石产地

湖北省重要古人类化石产地集中分布在长江支流的清江、汉江流域,前者2个地点,后者4个地点。除郧县学堂梁子地点为阶地埋藏外,其他5个地点均为洞穴堆积埋藏。就人类演化阶段而言,建始龙骨坡、郧县学堂梁子、郧县梅铺、郧西白龙洞发现的是直立人化石,长阳钟家湾发现的是早期智人化石,郧西黄龙洞发现的是晚期智人化石。在研究方面,上述古人类化石地点基本全为局部发掘,尚余较多含化石堆积待进一步工作。在保护利用方面,由于各级文物部门长期重视,保护工作开展较好,但开发利用手段相对缺乏。

3.1.1 长阳钟家湾古人类化石产地

主要由贾兰坡(1957)研究。产地位于长阳西南45 km钟家湾关老山南坡的龙洞,为一发育于奥陶系中由两支洞构成的小型溶洞,其中一支洞较倾斜,其下部有不少第四纪堆积,1956年以来在堆积物内发掘出1件人类上颌骨(保留有上颌体的大部分,附有第三前臼齿和第一臼齿)和1枚人类下颌第四前臼齿化石,未见石器,伴生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40余种动物化石,时代定为中更新世晚期。该地点是湖北最早正式报道的古人类和早期智人化石地点,也是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之一,填补了当时古人类学“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时空两大空白。

3.1.2 建始龙骨坡古人类化石产地

主要由高建(1975)、张银运等(1984、2004)研究。产地位于高坪镇金塘村龙骨坡的龙骨洞,是一产于下三叠统,近东西向,长约110 m的水平溶洞,洞中第四纪堆积几乎充满整个洞穴。1970年以来在堆积物中发掘出共6枚直立人牙齿化石(另有1枚附近中药铺收集的人牙化石也可能产于此),及大量伴生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69属86种),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该产地是中国罕见的早更新世古人类化石地点之一,综合研究程度很高,古人类化石所代表的直立人种可能指示能人和直立人过渡阶段的缺失环节,其对研究东亚是否存在直立人以外人科成员具有其他古人类化石地点无法取代的重要科学意义。

3.1.3 郧县梅铺古人类化石产地

主要由吴汝康等(1980)研究。产地位于梅铺镇西寺沟村寨梁子山坡上的龙骨洞,为一发育于上震旦统、长46 m的水平溶洞,洞内堆积0.5~2.5 m第四纪黄色砂质土。1975年以来在堆积物中发掘出4枚直立人牙齿化石,伴生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和少量石制品,时代初步判断为中更新世。该产地是中国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和云南元谋之后的第4个直立人化石地点,也是湖北汉江流域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

3.1.4 郧西白龙洞古人类化石产地

主要由武仙竹等(2009)研究。产地位于安家乡神雾岭白龙洞,为一发育于上新统沙坪组砾岩、灰岩中的南西向水平溶洞,洞内黏土堆积较多。1976年以来从中共发掘出8枚直立人牙齿化石,及少量伴生石器和用火痕迹,伴生的化石哺乳动物统计有29种,根据动物群判断时代为中更新世后期。该产地是中国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云南元谋和郧县梅铺之后的第5个直立人化石地点,白龙洞发现的古人类用火痕迹在国内直立人地点中具有稀有性。

3.1.5 郧县学堂梁子古人类化石产地

主要由李天元等(1994)、张银运(1995)研究。产地位于青曲镇弥陀寺村附近曲远河口学堂梁子汉江左岸的四级阶地上。1989和1990年陆续发掘出两具被压扁但基本完整的直立人颅骨化石(图版1-Ⅰ),伴生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器和约23种哺乳动物化石,推测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该地点是中国直立人化石最重要的产地之一,两具直立人颅骨化石的完整程度迄今没有其他地点的材料能够超越,该产地的发现曾在1990年当选为“七五”期间和当年全国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3.1.6 郧西黄龙洞古人类产地

主要由武仙竹等(2006、2007)、刘武等(2009)研究。产地位于香口镇李师关村黄龙山下。为一发育于寒武系灰岩中、深400余米(未尽)的北东向管状溶洞,洞内第四纪堆积物较厚。2004年以来从中发掘出7枚晚期智人牙齿,伴生出土的还有少量石器、骨器及多达50种动物化石,含人类化石层还发现用火痕迹,堆积物时代为晚更新世。黄龙洞是近年来中国发现的珍贵晚期智人地点之一,综合研究程度较高,其与北京田园洞、广西崇左、湖南道县等地的重要晚期智人化石发现一起,为验证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现代人起源理论“多地区进化”、“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实证材料。

3.2 古生物群化石产地

古生物群化石产地一般指动植物化石并存、研究程度较高并被正式文献命名的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在湖北符合此条件的地点只有两处,分别位于黄陵背斜两翼的庙河生物群和西陵峡生物群产地。其化石研究与峡东地区研究历史悠久、长期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震旦(埃迪卡拉)纪地层研究一脉相承,也使黄陵两翼成为早期生命演化研究最著名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化石相对较少且露头观赏性不强,并且缺乏合理保护利用的方法和手段,如吊崖坡、雾河等重要化石地点经发掘后仍处于自然状态。

3.2.1 秭归庙河生物群化石产地

主要由陈梦莪等(1991)、丁莲芳等(1992、1996)、肖书海等(2002)研究。产地位于黄陵背斜西翼长江北岸庙河村吊崖坡附近。生物群化石以炭质压模形式保存在陡山沱组四段的黑色碳硅质粉砂质页岩地层中,由陈孟莪1991年正式研究命名,后经肖书海2002年系统修订共计各类生物20余种,主要由绿藻、红藻和褐藻在内的肉眼可辨的多细胞宏体藻类组成,还有存疑化石动物圆锥虫、震旦海绵,以及当时未能准确鉴定,但在2008年于贵州与澳大利亚再度被发现的著名埃迪卡拉型动物八臂仙母虫等。庙河生物群及大致同一时期的蓝田生物群的宏体藻类化石指示了早期植物向大型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早期宏体植物化石地点之一;产地因含化石地层剖面出露良好、化石丰富且保存完好而著称,对埃迪卡拉纪第三阶(吊崖坡阶)底界的研究厘定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生物群化石富集的吊崖坡剖面在未来有望成为全球层型地点。

3.2.2 宜昌西陵峡生物群化石产地

主要由邢裕盛(1973)、陈孟莪等(1977、1981)、丁启秀(1981)、孙卫国(1986)、丁莲芳(1992)、陈哲等(2014)研究。产地位于黄陵背斜东翼的西陵峡长江右岸,化石地点主要有南沱—石牌沿江剖面及雾河村等地。该生物群由丁莲芳1992年正式命名。化石主要产于灯影组中部的石板滩段纹层灰岩和白马沱段白云岩中,其中石板滩段产炭质压模形式保存的文德带藻类植物和似恰尼虫、查恩盘虫、蕨叶虫等10余种典型埃迪卡拉动物化石(还包括一些地区性分子如雾河管等)、白马沱段产三维立体保存的克劳德管类动物化石(图版1-Ⅲ)。西陵峡生物群产地是中国最早报道、截至目前材料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埃迪卡拉纪晚期宏体生物化石地点。该生物群的总体面貌可与纳米比亚、澳大利亚等地同时代生物群比较,且发育多条综合研究程度高、保存完好的含化石剖面,故与庙河生物群产地一样,有望通过系统研究成为埃迪卡拉纪内部建阶地点。

3.3 古植物化石产地

湖北省古植物化石丰富,大量保存于省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多套地层中,产地众多。但综合考虑截至目前发现报道的化石地点及保存状况、化石富集程度、研究程度和科学影响力,以及未来的保护开发前景,谨以鄂西中生代香溪植物群化石产地和最近新发现于神农架的南华纪藻类植物化石产地作为全省植物化石产地代表,在保护利用方面,前者多位于煤矿区内,保护利用难度较大,后者为近年来新发现,尚处于自然状态。

3.3.1 秭归、远安香溪群植物化石产地

主要由孟繁松(1987)、王永栋等(2009)研究。产地位于秭归长江左岸支流香溪河两岸及远安东部煤矿区,有多个化石地点。化石以压模形式保存于香溪群(包含上三叠统沙镇溪组和下侏罗统香溪组)含煤碎屑岩地层中,包含多达31属72种植物化石,以苏铁类和真蕨类最多,银杏类和松柏类次之,有节类和种子蕨类植物最少。该植物化石群化石组合特征典型,与全球各地的同时代植物化石群可以开展广泛对比,是研究东亚地区中生代早期植物演化的珍贵化石记录。其中蕨类、裸子植物化石数量之丰富、保存之精美,令人震撼,堪称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化石产地。

3.3.2 神农架宋洛南华纪藻类化石产地

主要由叶琴、童金南等(2015)研究。产地位于神农架宋洛乡。发现有6属8种宏体藻类化石,以炭质压模形式保存于南沱冰碛层黑色页岩夹层中,既包括一些形态简单、延续时间较长的分子,也有一些形态复杂、可能为底栖固着生活的藻类。该地南华纪宏体藻类化石的首次发现,对探讨南华纪这一地史最大冰期晚期阶段的生物面貌及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是近年来中国古生物学重大发现之一,研究者据此对近20年来国际地学界关注焦点之一的 “雪球地球”事件的过程和强度提出质疑,有可能催生出新的研究热点。

3.4 古动物化石产地

湖北古动物化石产地较多,涉及地质时代、生物门类也较广泛,其中脊椎动物化石代表有远安南漳交界附近的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郧县盆地的恐龙蛋、丹江口松滋等地的古近纪动物、武汉的早期鱼类等,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宜昌东部集中产出的奥陶纪头足类最著名。不少产地的化石经发掘、修复,成为偏远山区的独特旅游吸引物或各大自然博物馆的精美展品。部分研究成果还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为全省地学研究水平展示和综合形象推广做出过重要贡献。但这些化石产地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重要产地因产出的化石完好精美而常遭化石贩子和投机专营者盗挖盗采,牟取利益,在破坏产地的同时也造成许多不良社会影响,应是今后保护利用工作关注的重点。

3.4.1 南漳、远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

主要由王恭睦(1959)、杨钟健等(1965、1972)、Carrol等(1990)、Rieppel(1998)、陈孝红等(2013、2014)研究。产地位于远安南漳交界的沮水、漳水上游分水岭一带,有多个化石地点。化石以压扁后的三维骨骼形式保存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部纹层灰岩中(图版1-Ⅱ)。该产地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已发现并正式命名3目9属10种海生爬行动物,分属世界范围广布的鳍龙、鱼龙和仅发现于湖北的湖北鳄三个类群,并以湖北鳄类发现最多。由于含化石层为世界上已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最底部的层位,使得该产地与安徽巢湖地区齐名,成为世界上研究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后生物复苏、中生代爬行动物重返海洋事件、鱼龙—鳍龙等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主干类群起源与早期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核心化石地点。

3.4.2 远安茅坪场中三叠世脊椎动物化石产地

主要由张法奎(1975)、刘俊等(2005、2016)研究。产地位于茅坪场镇西北侧半坡上。化石以三维骨骼形式保存于中三叠统巴东组紫红色粉砂岩地层中,因受搬运作用影响多为不完整个体。2005年以来从该地发掘出至少3个较完整的两栖动物远安鲵类头骨和大量槽齿动物芙蓉龙类骨骼化石碎块。该产地是中国唯一产出完整大头鲵类头骨的地点,是除湖南桑植外第二个发现芙蓉龙类的地点,该产地的中生代初期两栖类和原始爬行类化石的发现与其西部地区大量发现的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一同为研究中国南方三叠纪海陆交替环境背景下的生命演化事件提供了重要线索。

3.4.3 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产地

主要由周修高等(1997)、李正琪等(2003、2013)、朱文晶等(2013)研究。产地位于柳陂镇贺家沟村,有卧龙山、红寨子、青龙山、土庙岭、磨石沟、庄垱沟等多个化石地点。蛋化石成窝产出,分6层呈三维立体形式大量保存于晚白垩世高沟组、马家村组红色陆源碎屑沉积地层中(图版1-Ⅴ)。产地产出的恐龙蛋化石共计3科3属9种(部分蛋种鉴定结果尚存不同意见),绝大部分属于树枝蛋类。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埋藏浅,层位多,数量大,保存较好,其为中国17处恐龙蛋化石产地原地保存化石最多的地点,其中有一窝蛋多达89个,世所罕见。

3.4.4 郧县李家沟恐龙化石产地

主要由李正琪等(2001)研究[24]。产地位于梅铺镇李家沟村,有化石地点7处。化石分两层保存于晚白垩世李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质泥质粉砂中(图版1-Ⅳ),以下化石层骨骼化石多且较完好,但因经历了搬运作用,完整个体较少。经发掘研究,推测产地埋藏了大小、种类不同的8个以上恐龙个体骨骼化石。初步鉴定恐龙化石分属鸟臀目的禽龙类,包括巴克龙和李家沟龙;及蜥臀目的蜥脚类,包括华北龙和郧县龙,此外尚有一些其他待鉴定骨骼化石。该地点是湖北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恐龙化石的地点,发现属种囊括恐龙两大类群,具有重要意义;且产地附近的青龙山等恐龙蛋化石地点化石丰富,有利于开展综合研究。

3.4.5 松滋早始新世动物化石产地

主要由雷亦振(1977、1986)、侯连海(1990)、王敏等(2012)、倪喜军等(2013)、汪啸风(2015)研究。产地位于斯家场镇书林村—王家桥镇黑档口一带,有多个化石地点。化石特异埋藏于早始新世洋溪组下部指示静水还原环境的黑灰色薄层状钙质粘土页岩中,可分为三个化石层,化石细微结构保存完好(图版1-Ⅵ)。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已有20多个门类,60余种,主要为数量极其丰富的湖北江汉鱼,次为松滋鸟类,以及极为罕见的阿喀琉斯基猴,另有大量待研究的昆虫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产地产出世界上继北美绿江组和德国梅瑟尔化石坑之后发现的第三个早始新世特异埋藏化石群,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早始新世化石产地之一。其中阿喀琉斯基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灵长类化石,距今5 500万年(较德国梅瑟尔的达尔文猴和美国怀俄明的假熊猴早700万年);产地还是中国新生代鸟类化石保存最好的地点,黑档口松滋鸟是中国已知鹤形目化石的最早记录;另外,江汉鱼属化石的数量之多、丰度之高、保存之精美堪比著名的辽西狼鳍鱼动物群。

3.4.6 丹江口李官桥盆地早古近纪脊椎动物化石产地

主要由周明镇等(1973)、高玉(1976)、徐余瑄等(1976)、周世全等(1979)、童永生等(1984)、程捷等(1990)、杜恒俭等(1991)、黄学诗等(1996、2004)、郭建巍等(2000)研究。产地位于鄂豫交界的李官桥盆地,有多个化石地点。化石以三维骨骼形式保存于古近纪红色砂砾岩和泥质灰岩地层中,因受搬运作用影响多为不完整个体。产地多个层位产出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以冠齿兽类和貘类为代表的早期哺乳动物为主,另有啮齿类、鳄类、不飞鸟类等,多达13目20科28属31种。李官桥盆地是中国化石保存最丰富完好的古近纪化石地点之一,生物组合可与内蒙四子王旗、广东南雄等地同时期生物群进行广泛对比;产地保存的丰富冠齿兽类化石为探究早始新世大型哺乳动物演化和迁徙过程提供重要材料;古新世末地层中发现的早期啮齿动物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年代地层指相意义,不仅确认本区古新世地层的存在,并为PETM全球事件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线索和剖面地点。

3.4.7 武汉锅顶山早期鱼类化石产地

主要由潘江等(1957、1964、1975)研究。产地位于武汉汉阳汉水—龙阳湖挟持的锅顶山。化石以压扁三维形式保存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坟头组黄绿色粉砂岩地层中,受搬运作用影响多为不完整化石残片。化石生物主要包括无颌动物汉阳鱼类与有颌动物棘鱼类,共计3属4种。锅顶山早期鱼类化石在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潘江1957年发表的锅顶山棘鱼棘刺文献被公认为是中国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的开始;在云南澄江寒武纪脊椎动物未被发现之前,以锅顶山鱼化石为代表的早志留世鱼群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长达近半个世纪;并且,作为盔甲鱼类的代表之一,汉阳鱼不仅是最早发现的分子,从其所建立的汉阳鱼目更是盔甲鱼最靠近基干的类群之一,可为研究盔甲鱼这一东亚特有类群的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早期化石证据。

3.4.8 神农架犀牛洞哺乳动物化石产地

主要由武仙竹等(1998)、同号文等(2010)研究。产地位于红坪镇西坡的犀牛洞,为一位于震旦纪灯影组巨厚层白云岩中、洞底发育晚更新世堆积的北西向溶洞。1996年以来从堆积物中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少量石器,根据生物组合判断为晚更新世。出土化石初步鉴定有犀牛、大熊猫、野牛、剑齿象、竹鼠等,属较典型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犀牛洞典型的晚更新世动物群是在长江以北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当时的气候、地貌及生物群迁徙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化石中包括8具以上保存较完整,代表不同年龄个体的梅氏犀(基什贝尔格犀)骨架,在中国单一地点中材料最丰富、保存最完好,并且还是海拔最高、位置最靠南部的梅氏犀化石地点,对重新厘定中国更新世犀类的生物分类学位置和地理分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4.9 宜昌奥陶纪头足类化石产地

主要由赖才根、徐光洪(1987)研究。产地位于宜昌黄陵背斜东翼的分乡—荷花一线沟谷,有多个化石地点。化石主要以三维立体形式保存于中上奥陶统宝塔组龟裂灰岩、瘤状灰岩中。以中华震旦角石最为丰富,另有环角石、壳角石、梯级角石、中袋角石、房角石、直角石、林角石等。产地代表性古生物化石生物中华震旦角石独产于中国,具较高知名度和重要地学意义,自19世纪80年代就吸引国内外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含化石层也因该化石密集产出且个体形态似宝塔而被李四光命名为宝塔石灰岩(宝塔组);产地因上述头足类化石数量极丰富、化石密度极高、个体较大而被公认为中国最著名的奥陶纪头足动物化石地点,产地北部的嫘祖有以头足类化石石板铺就的化石街,是声名远播的独特旅游资源。

4 保护开发初步建议

地质历史上形成的不同化石可反映特定时期或阶段的地球环境变迁以及重要生命演化、辐射、灭绝、复苏事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许多保存完好、形态特殊的化石具有另类美学观赏价值。因而保存这些化石的重要产地则应视为开展地学基础研究、地球科学普及及观光旅游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赋存地点。湖北重要化石产地较多,研究历史悠久,积累了近百年的古生物科研成果,许多产地均具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但产地保护利用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科学部署,部分产地还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体会谨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想法,作为湖北省重要化石产地保护利用工作的初步建议。

4.1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古生物化石保护政策

近年来,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层面不断加强。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2012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也多次修改发布《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上述政策文件内容虽已较完善,但在基层尤其是部分化石产地的实际推广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化石产地遭受破坏、重要化石标本流失到重要化石科学信息丢失的大小问题仍时有发生。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保护政策内容未能有效推广,原住民传统观念还未扭转,使化石保护工作常面临既得利益冲突造成的矛盾,另外还有基层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产地保护工作应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须从上到下不断加强相关政策的学习,并在产地原住民间不断普及相关知识,培养化石产地保护管理人才队伍,根据化石产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使化石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4.2 鼓励化石产地科学发掘与基础科研工作

相当一部分化石产地的重要价值及可供挖掘的潜力从根本上源自其重要古生物化石标本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重视和保护的基础上,应从资金和其他方面鼓励和引进优秀科研团队,在具潜力的化石产地开展科学发掘和研究工作。并按照有关制度,以地方管理为主,建立并不断完善重要化石标本(如模式标本)的登记、保管、流转制度。通过发掘研究工作完成对化石产地的形象打造和推广,并在该过程中不断提升管理者和原住民的科学素养。

图版1 湖北省部分重要化石产地照片Chart 1 Photos of part of important fossil localities in Hubei

4.3 加大化石发掘地点原位保护力度

出于化石产地的特殊性,因产地现场发掘工作与化石后续修复研究工作的脱节,或是经费问题,使许多化石地点经过或科学发掘、或盗挖盗采后仅遗留“一片狼藉”的化石坑和大量化石碎片,后续工作断档,无人打理,并间接引发一段时间后含化石层的信息(如实测剖面)丢失及更多盗挖以及环境破坏等种种问题,影响了相关科研工作的“脉冲式”推进和地方政府对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发掘同时应科学论证、尽力推动重要古生物化石的原位发掘、保护、研究工作,尤其是原位发掘的化石露头保护研究目前十分薄弱,应鼓励和引导古生物科研团队同步开展化石埋藏学的深入研究和化石防风化技术的研发,以及简易经济的围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使化石产地与其所产的珍贵古生物化石有更加紧密的联接,形成一个可持续利用的有机整体。

4.4 围绕重要化石产地开展文化产业打造

围绕科研、基建条件均较成熟的古生物化石产地,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打造当地化石文化产业。因涉及多个行业,牵动多方利益,必须高屋建瓴,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具体工作。在具体安排上,要以地方政府为核心,准确把握化石产地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统一推广思路和推广形象,以优秀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以教育、旅游工作为主要抓手,完善接待设施和参观路线、场馆的建设,编制科普读物、导游手册、出行指南等,培训具有专业知识的接待服务团队,不断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相关领域古生物研究最新动态,及时召开相关学术会议并组织化石地点现场考察,并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推广技术不断扩大产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和知名专家加入,形成良性循环。

4.5 加强多层次古生物科技人才培养

人才是事业的根本保障,湖北重要化石产地较多,潜力巨大,为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还应加强本省古生物人才的培养。建议执行分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基层结合具体工作和产业打造培育熟悉最新古生物化石保护政策的管理人才,及从事古生物化石产业开发工作如科普教育、导游讲解、化石发掘、化石修复、馆藏登记等方面人才;在省级层面上则可按照本省重要化石产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古生物研究方向的不同至少打造4~5个科研中心,分别培养如古人类研究、早期生命演化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恐龙蛋研究、新生代动物研究等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

[1]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 李四光,赵亚曾.峡东地质及长江之历史[J].中国地质学会志,1924,3(3/4):351-392.

[3] 潘江.中国泥盆纪鱼化石的新资料[J].科学通报,1957,2(11):341-342.

[4] 周修高,任有福,徐世球,等.湖北郧县青龙山一带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J].湖北地矿,1998,12(3):1-8.

[5] 李正琪,田永富,刘劲松.湖北青龙山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研究[R].武汉:湖北地质科学研究所,2002.

[6] Chen X,Sander P M,Cheng L,et al.A New Triassic Primitive Ichthyosaur from Yuanan,South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3,87(3):672-677.

[7] Chen X H,Motani R,Cheng L,et al.A carapace-like bony 'body tube' in an early triassic marine reptile and the onset of marine tetrapod predation[J].Plos One,2014,9(4):e94396.

[8] Chen X,Motani R,Cheng L,et al.A Small Short-Necked Hupehsuchian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Hubei Province,China[J].Plos One,2014,9(12):e115244-e115244.

[9] Chen X H,Motani R,Cheng L,et al.A New Specimen of Carroll’s Mystery Hupehsuchian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J].Plos One,2014,10(5):24-26.

[10] Wang M,Mayr G,Zhang J,et al.Two new skeletons of the enigmatic,rail-like avian taxon Songzia,Hou,1990(Songziidae)from the early Eocene of China[J].Alcheringa A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alaeontology,2012,36(4):487-499.

[11] Ni X,Gebo D L,Dagosto M,et al.The oldest known primate skeleton and early haplorhine evolution.[J].Nature,2013,498(7452):60-64.

[12] 汪啸风.世界上罕见的早始新世猴鸟鱼化石库[J].古生物学报,2015(4):425-435.

[13] Chen,Z.et al.Trace fossil evidence for Ediacaran bilaterian animals with complexbehaviors [J].Precambrian Res.,2013,224:690-701.

[14] Chen Z,Zhou C,Xiao S,et al.New Ediacara fossils preserved in marine limestone and their ecological implications[J].Scientific Reports,2014,4(8):4180.

[15] 贾兰坡.长阳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学报,1957,1(3):247-258.

[16] 吴汝康,董兴仁.湖北郧县猿人牙齿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0,18(2):142-179.

[17] 李天元.郧县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8] 郑绍华.建始人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9] 武仙竹,裴树文,吴秀杰,等.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9,28(1):1-15.

[20] 武仙竹,刘武,高星,等.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J].科学通报,2006,51(16):1929-1935.

[21] Ye Q,Tong J,Xiao S,et al.The survival of benthic macroscopic phototrophs on a Neoproterozoic snowball Earth[J].Geology,2015,43(6):507-510.

[22] Chen,Jiayu,Rong,et al.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for the base of the Hirnantian Stage(the uppermost of the Ordovician System)[J].Episodes,2006,29(3):183-196.

[23] Xiaofeng W,Stouge S,Xiaohong C,et al.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or the base of the Middle Ordovician Series and the Third Stage(Dapingian)[J].Episodes,2009,32(2):96-113.

[24] 李正琪.湖北省郧县梅铺镇晚白垩世地层中恐龙骨骼化石的分布、埋藏与分类特征[J].湖北地矿,2001,15(4):25-31.

(责任编辑:陈姣霞)

Summary of Important Fossil Localities and Primary Suggestionsof the Localiti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Hubei

ZHAO Bi, ZOU Yarui, WANG Di, XU Xinlei, LI Jiangli

(HubeiInstituteofGeosiences,Wuhan,Hubei430034)

The paleontological fossil resources are enriched in Hubei province,where there are a large area of sedimentary strata and several important fossil localities with enormous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at should be prot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ovincial geological relics survey work progress and the information the authors already know,the province’s important fossil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relics survey standard,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ssil localities briefly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uggestions.

paleontological; fossil localities; geological vestiges; Hubei

2016-08-29;改回日期:2016-10-18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支撑计划项目“华中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湖北)”(项目编号:12120115052201)。

赵璧(1984-),男,工程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从事地质遗迹调查保护及开发工作。E-mail:312865130@qq.com

Q911.2

A

1671-1211(2016)06-0963-08

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6.06.031

数字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736.X.20161109.1112.034.html 数字出版日期:2016-11-09 11:12

猜你喜欢

古生物产地化石
基于工艺美术视角的古生物化石修复与保护研究
古生物地理学和宏演化研究中的大数据应用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警惕“洗产地”暗礁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
测定不同产地宽筋藤中5种重金属
原角龙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