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探讨

2016-06-08童建奇

速读·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高职院校

摘 要: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就业教育,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本文从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科学地在高职院校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从而有利于高职生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公共课程;课程设置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股“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思潮。高职院校虽然是培养应用和技能型人才,应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但人文基础课程对于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品格的塑造以及思维的创新等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文化基础课程太多降低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目的性,太少则不利于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 需要对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如何科学地设置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探讨。

一、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意义及原则

1.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意义

文化基础课主要包含三方面的课程:以国学、汉语言文学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公共课程。高职院校开设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高职生的学习虽然是以专业技能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比较扎实的综合职业素养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重要。其次,高职生的心理状况、审美情操以及意志品质等人文素养对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亦非常重要。前些年备受关注的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除了一些外企工作压力过大之外,员工自身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的欠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是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成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心身和谐的的人,以适应多元社会的需要;二是课程结构要有系统性,明确培养目标及综合职业素养,将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同时注重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从模块出发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减少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力求科学;四是课程教学内容要求是动态的,要随着社会、专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保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二、高职院校人文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课程数量少,设置欠科学

高职生学制3年,一般实习一年在校时间仅有2年。加之高职院校对于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高职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主要为专业技能课,文化基础课程数量很少。同时,在数量有限的文化基础课程中,人文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之间比例不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偏多,人文教育和公共课程较少。

2.文化基础课程稳定性、连续性不够,文化课教师积极不高

首先,在高职生的文化基础课程当中除了以学生的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政治理论课程外,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其他的人文及公共课程设置相对随意。例如以前英语学科在高校很受重视,但随着英语不作为高考统考科目,它在高校的重视程度下降。英语课程随意的被删减,英语老师转岗现象较为突出。同时,新增设的课程并没有广泛的争取意见,由校领导和教务处直接决定即可,造成新增设的课程有雷同现象。比如:在已经开设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人际沟通》课程后又再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其次,由于人文及公共课程设置的相对随意性,造成相关教师所教的课程没有连续性,一学年与下一学年所教课程没有相关性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上物理课的老师去上语文课,上统计课的老师去上就业指导课等,有的老师几年下来教过4到6门课的现象并不少见。所谓“术业有专攻”,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很大作用,势必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理念落后,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

很多高职院校将文化基础课程绝大部分集中放在第一学年,而第二年几乎全部开设专业课程。这种设置理念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比较机械简单的做法。因为文化课程当中除了传统文化课程外还有专业文化课程,比如有关专业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等则应该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另外,职业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则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分步进行,不应该简单地全部于第一年或最后一年开设。

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科学地设置文化基础课程的对策探讨

1.要将文化基础教育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同时注重与时俱进

大胆突破将文化基础教育作为学生通识教育的习惯思维,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用性探索。一方面, 对现有文化基础课程加强实用性技能训练,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实用性;另一方面, 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 将相关文化基础应用性知识与技能融入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探索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两者的完美结合, 实现技术与文化底蕴并重的现代职教理念。

2.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兼顾系统性与科学性

首先;保证每一学年文化基础课程占学生总课程的最低比例,同时要从每一学年学生能力培养的模块出发,注重与专业课程的协调与优化配置。其次,文化基础课程中人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公共文化课程的设置要力求科学与优化,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相互交融性;公共知识课程中数学与如物理、化学与生物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分别合为一门课程。既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又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性。

3.构建科学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基础教育教评价体系建设:一是制定科学的学生文化基础教育的考核办法,考核成绩应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二是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同时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奖励方法,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制度性奖励,在实践中强化高职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三是积极打造精品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使教师积极加入到文化基础课的建设者中来,推动该课程体系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林霞.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3).

[2]伍育琦,陈国生,向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作者简介:

童建奇(1981~),男,江西泰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高职院校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