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6-06-07张伟福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张伟福

【摘要】新历史主义于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对传统历史主义以及统领西方学术界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的挑战与颠覆。新历史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把握事物本质,看清历史发展有所裨益。本文首先简述了新历史主义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而后阐述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影响。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文化诗学 元历史

概述

历史究竟为何物?历史作为客观存在,是否就犹如历史书上所描述的那样?是否应该与“大历史(History)”作为中心研究历史?是否应该与文学作品相对立?针对这三个问题,新历史主义给予了全盘否定。新历史主义批评观也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了解新历史主义的发展起源,对全面深入理解新历史主义所发挥的作用。

一、新历史主义的起源

新历史主义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文化界和文学界,先后经历了历史主义的衰落与形式主义的落没才得以发展起来。

1.历史主义的衰落。历史主义(Historicism),又名历史决定论,是研究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历史哲学方法。用历史主义在解释文学和它所依据的历史条件的时候,既不突出其本身为文学,也否定了此时此地的研究者对以前的历史现象、文学作品的表现之间的不断生发的期待视野的存在。历史主义割裂了文学作品与历史的联系因而遭到形式主义的抨击。

2.形式主义的落没。在二十世纪初的形式主义(formalism)影响范围非常大,其研究以形式为本体,在研究中把历史主义所坚持的作品与作品之外历史联系,极力地予以消解和抛弃(王向峰,2010)。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挖掘文本的文学性(Literariness);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青睐读者阅读活动;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阶段,甚至提出“作者已死”……就是在这些“奇说竞技”背景之下,新历史主义得以从中焕发生机。

3.新历史主义登上历史舞台。1982年,新历史主义作为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新的挑战者走向了历史的前台。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斯蒂芬·格林布莱特(Stephen Greenblett)在为《类型》学刊撰写的集体宣言中,正式确立了这一流派及其称谓,并成为该派的精神领袖。新历史主义之“新”就在于它冲破旧历史主义对“历史”的框范,敞亮被“大历史”遮蔽或遗弃的“小历史”,把“历史”改写为粘联各种“碎片”的集合体、各种力量的“作用力场”,变为一种不确定的、可塑的“文本”。其思想核心与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所秉持的“去中心(decentralization)”理念一脉相承,新历史主义正是通过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实现去中心和重释重写文学史的新的权力角色认同,以及对文学史思想史的全新改写。

二、新历史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与其他批评理论学派相比,新历史主义派别仿佛寡不敌众。但是新历史主义阐释文学本文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特别是格林布莱特的文化诗学(poetics of culture)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的元历史(metahistory)框架。

1.文化诗学。格林布莱特的文化诗学把文学看作文化的一部分,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为重点。黄小伟(2007)认为格林布莱特选择这一时期作为批评对象,更是试图借以宣传其文化立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因为一提起文艺复兴,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人文精神,是横跨中世纪僵化静止的自我形象与现代自由人文主义自我塑形之间的“过渡时代”。文化诗学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种基本特征:

①跨学科研究,如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等;

②文化的政治属性,即文学与文学史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

③历史意识形态,善于将“大历史”(History)化为“小历史”(history)。“大历史”指的是与历史主义研究的历史,“小历史”是对历史的阐释,往往是历史记载的空白或者被历史所淹没的无言文本。新历史主义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让这些无言文本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产生话语权力进而冲击甚至颠覆所谓的大历史。

2.元历史框架。一般而言,“元历史”广义上指历史哲学,尤指“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相区别)。海登·怀特的基本观点是:先把历史看作是语言的再现,然后才能看出历史的真实价值。笔者认为“元历史”观点的提出使得编史犹如艺术创作,充满了各种表现手法,其真实性与可解读性往往要解读其创作者才得以揭晓,这就变相地把历史客观转化为对作者的解读,历史就变得主观起来了。

三、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新历史主义被引介到中国,与中国史情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历史小说与影视作品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历史主义文学以个人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关注历史中边缘的人与事, 风格更趋民间化、大众化。笔者认为中国式的新历史主义叙述文学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通过历史文学杜撰出来的人物(往往是史书没有记载的)来反应主流历史背景及意义,这里称为弱式新历史主义;二是以作家的独特眼光对大历史进行小历史解读,并融合当代研究的趋向,往往会与史书的相关记载大相径庭,与弱式相对地称为强式历史主义。

1.弱式新历史主义。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可以说是弱式新历史主义的典型。《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主人公余占鳌是一个热血汉子,身体里面充满了正义与野蛮。历史上是否有余占鳌这一人物并不那么重要,但是作品讲述了余占鳌领导的游击队是一支理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经过训练的民间抗日武装。莫言通过余占鳌等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不仅张扬了个性解放,而且还颂扬了抗日爱国的顽强意志与牺牲精神。这些仿佛都是当时大历史背景下颤动的音符,奏出了全体中国人的心声。可以说这种弱式新历史主义文学“以小见大、以小辅大”的叙述方式既创新了文学叙述形式,又以“普通人”的作为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另一部也可以称作弱式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从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来看,白鹿原共经历了改朝换代、农民运动及国共分裂、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四次关乎国家命运的转折点。白鹿原的最终命运与后来决定整个民族命运的大决战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环环相扣,最终各股势力都有了自己的归宿,也许白鹿原的兴衰就是当时中国历史的缩影。弱式新历史主义中国文学作品避开了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做着与英雄人物一样的事情,或许他们的人生并不那么轰轰烈烈,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值得我们普通人借鉴学习。

2.强式新历史主义。到了强式新历史主义,文学还从稗史、野史甚至逸事、传说中取材, 揭示被正史所掩盖、所遮蔽的历史真相。高阳公主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爱女,史书对高阳公主的记载只寥寥数语, 认为她是一个性格飞扬跋扈, 生活骄奢淫逸, 以美色惑众, 以情欲害人的女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如此描述的:散骑常侍房遗爱尚太宗高阳公主,公主骄姿甚,公主教遗爱反撍遗直。但在作家赵玫笔下,作者并不否认和回避有关高阳公主的历史记载。在史书未载之处,作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通过虚构大量的情节,丰满的心理描写, 对高阳公主不顾礼仪廉耻、离经叛道的行为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从人性的深处探寻原因,把历史事件与权利、女性、爱情等多种因素融会在一起, 重新塑造了一个生于皇室,敢恨敢爱, 但又十分不幸的悲剧女性。

七本套的《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或许历史在强式新历史主义的阐释中根本就不是历史,只是个人见闻的感受罢了。但是它却告诉我们对历史要持有怀疑态度,我们或许不能苟同,但却也值得思考。

四、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的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观点,并谈论了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特色新历史主义主要有弱式与强式两种,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对历史进行补充,或对历史进行颠覆,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与认证。新历史主义,我们也要持扬弃的态度,实践中检验它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2]王向峰.在形式主义路尽处发生的新历史主义[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2010(1).

[3]黄小伟.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及其文化功能运作[J].广西:社会科学家,2007.5(3).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98,405,408.

[5]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95,196.

[6]生安锋.新历史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M].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
《亨利四世》中的颠覆与抑制解读
直面历史
新历史主义分析《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批判视角下小说《灿烂千阳》的研究
权力与人性
论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内涵与特色
《血色子午线》中父权形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