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居民满意度分析

2016-06-07毛会敏何泽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维度居民

毛会敏,何泽军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是政府统规统建或政府统规民众自建的[1]。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要求以人为本、注重质量。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怎样?从居民的角度评价社区建设效果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未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点在哪里?本研究试对这3个问题予以解答。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许多学者对此做了探讨。张君[2]基于新乡市祥和社区的调查,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节约土地、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效果明显,但在农民权益、社保均等方面存在不足。崔红志等[1]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促进农民生活改善、土地节约、未来生活信心方面效果明显,但在利益分配、就业保障、农业生产等方面效果不佳。张鸣鸣[3]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增进了农民的福利,但在权益保护、支出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滕玉成等[4]认为已迁入社区的居民对社区的整体满意度高,未入住社区的居民愿意迁入社区的比例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居民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满意度的构成与影响因素方面。PHILLPS等[5]认为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构成要素包括房屋内外特征、安全保障、家庭特征、邻里关系、社会服务、社区设施等。MOHIT等[6]认为居民满意度包括住房物理特征、住房设施、社区公共设施以及社会环境等4个维度。耿金花等[7]认为居民日常生活、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休闲以及社区情感等4个因子是构成居民满意度的维度。湛东升等[8]认为居民满意度感知包括居住环境、住房条件、配套设施和交通出行4个维度,且4个维度对满意度的效应依次递减。LU[9]对美国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年龄、收入、学历、性别因素对满意度有影响,年龄大、高收入、高学历的白种人女性的居住满意度相对比较高。韦吉飞等[10]认为居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政府服务特征等对满意度有不同的影响。刘怡等[11]认为住宅、农户自身、公共空间、社区周边环境、政府行为等特性对农户生态满意度的影响逐渐递减。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文献指出了其积极效果与问题所在,但大多是规范性分析,较少从居民满意度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关于居民满意度的文献大多探讨了城市居民满意度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满意度研究不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构成维度,指出不同维度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研究了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向,有助于对未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给予启发或借鉴。

1 研究设计、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设计

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行为主体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比较后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感受。居民满意度是居民对社会现象、社会建设的满意程度,具体涉及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社会治安、交通状况、社区和城市形象、基层管理、个人发展空间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观感受或评价[1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基础设施、生活服务、生活方式等构成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现有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研究也指出,社区建设效果包括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权益的保护、农民生计的维护等方面。农民生活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社区整体与房屋建设质量、社区服务的提供等;农民权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土地征用或流转作价的公平,节地后分配的均等;农民生计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就业是否易得[13]、医保社保是否与城市居民接轨等。本研究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以及已有研究成果,设计一套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对已入住社区居民的调查,考察居民对29个社区建设效果事项的满意度,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得出居民满意度的构成维度,并考察不同维度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贡献度较低的维度被认为是社区建设效果的不足之处,也是未来社区建设改进的方向。

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1)居民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家庭年平均收入等。(2)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评价:一是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Y进行评价;二是设置了29个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具体事项的评价,包括地理位置X1、整体规划X2、公共区域和设施布局X3、房屋布局X4、户型布局X5、道路管网X6、公园绿地X7、水电气等公共设施X8、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X9、商业设施X10、文化设施X11、垃圾处理X12、安保服务X13、医疗教学养老服务X14、文化设施维护X15、商店服务X16、土地征用公开X17、土地补偿合理X18、土地作价合理X19、土地协议保障X20、周边企业状况X21、就业信息发布X22、就业培训 X23、户籍均等 X24、社会保障 X25、医保均等X26、工业污染X27、农业污染X28、周边植保绿化X29等;每个问题下设5个选择项,分别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3)居民对新型社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主要通过开放式问题让居民评价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1.2 分析方法

在分析方法上,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考察居民对社区建设效果的满意度,包括总体满意度与29个具体事项的满意度;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主要对29个具体事项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若干主因子;回归分析主要考察不同主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程度。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按照上述研究设计,2014年8组织学生深入河南省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中牟县、周口市、信阳市的24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收集居民满意度的评价意见。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为80%。在数据处理上,对问卷采用里克特5分量表法对选项进行赋值,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赋值为“5、4、3、2、1”,形成一个数据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特征描述

对样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从被调查者年龄分布看,86.2%的被调查者处于21—60岁,其中41—60岁的占56.3%;从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看,67%的受访者为初中或高中学历,初中占40.5%;从家庭人口分布看,3—6人的家庭是主体部分,3—4人的家庭占46.6%,5—6人的家庭占38.1%;从家庭平均年收入分布看,年收入2—6万元的占一半,2万元以下以及6—10万元的分别占24.5%与21.2%。样本比较符合当前中国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个人或家庭特征。

表1 被调查者个人及家庭特征Table 1 Personal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

2.2 因子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对29个评价事项X1—X29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和KMO检验进行数据适当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值为0.000,显著性较高,可用于因子分析;KMO 统计检验值为0.945,远大于0.7,适合做因子分析。

以特征值大于1为原则,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因子,选取5个主因子,按照方差贡献度的大小分别设这 5 个主因子为 F1、F2、F3、F4、F5。这 5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87%(表2),从方差贡献度看,这5个主因子已经能解释原来29个事项近70%的信息。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2)。第1主因子F1在以下事项载荷较大:社区公园绿地X7、水电气等公共设施X8、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X9、商业设施X10、文化设施 X11、垃圾处理 X12、社区安保服务X13、医疗教学养老服务X14、文化设施维护X15、商店服务X16。这些事项主要涉及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方面,因此命名为公用设施因子。

第2主因子F2在以下事项载荷较大:周边企业状况X21、就业信息状况X22、就业培训状况X23、户籍均等X24、社会保障X25、医保均等X26。这些事项涉及社区居民的就业户籍、医保社保等方面,因此命名为就业社保因子。

第3主因子F3在以下事项载荷较大:地理位置X1、整体规划X2、公共区域和设施布局X3、房屋布局X4、户型布局X5、社区道路管网建设X6。这些事项主要涉及社区与住宅的建设规划,因此命名为社区住宅因子。

第4主因子F4在以下事项载荷较大:土地征用公开X17、土地补偿标准X18、土地作价X19、土地协议保障X20。这些事项主要涉及社区建设中农户土地权益的保护,因此命名为土地权益因子。

第5主因子F5在以下事项载荷较大:工业污染X24、农业污染X25、社区周边植保绿化X26。这些事项涉及社区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命名为生态环境因子。

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30个观测量(1个总体满意度事项,29个具体事项)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均值与标准差,结果见表2。从平均值看,居民总体满意度的均值为4.36,属于比较满意层次。社区住宅因子的均值达到4.17,也是比较满意;公用设施与土地权益的均值分别为3.86与3.89,接近于比较满意;就业社保与生态环境的均值为3.72与3.65,满意度一般。从标准差看,公用设施与就业社保标准差变化较大,表明居民看法的差异较大;其他因子标准差较小,居民看法比较统一。从均值来看,居民5个方面的满意度要素依次递减的顺序是社区住宅、公用设施、土地权益、就业社保、生态环境。

表2 数据分析结果Table 2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2.4 回归分析

上述5个主因子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贡献度并不相同。为了定量分析5个因子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贡献,本研究以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总体评价为被解释变量Y,以提取的5个主因子F1—F5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考虑到每一个主因子的改善都会增加总体满意度值,因此,建立简单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式中:b0为常数项,bi(i=1,2,3,4,5)为系数,表示5个主因子分别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大小。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式(括号内表示T检验值,***表示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发现:对单个变量显著性的检验t值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回归系数显著不为0,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存在线性关系,回归系数有效。上述5个因子的系数均为正数,表明方程设置比较合理。根据回归系数的大小判断,社区住宅因子F3对居民总体满意度贡献最大,其后依次为公用设施因子F1、就业社保因子F2、土地权益因子F4、生态环境因子 F5。

2.5 结果解释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满意度有5个构成维度,分别是公用设施、就业社保、社区住宅、土地权益和生态环境。从现实情况看,这5个构成维度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一是与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一致,社区住宅、公用设施、生态环境是社区建设效果的重要感知维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因而社区的选址、住房的规划、社区公用设施、社区周边环境等都是居民评价社区建设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居民满意度的重要感知要素。在这一点上,居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的满意度构成是一致的,如张再生等[14]认为居民对城市社区建设的满意度包括住房条件、公共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3个维度,本研究有社区住宅、公用设施、生态环境与之对应。二是土地权益、就业社保构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新要素。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多为农户搬入,农村社区建设涉及宅基地、农耕地的公平协商议价与节地后的分配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满意度,因而土地权益成为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重要感知要素。同时,搬入社区的农户是享受城市的就业、户口、医疗与社会保险待遇还是延续农村的相关待遇是一个农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如果没有与城市均等的就业社会保障,居民会对社区建设效果的满意度大打折扣,因而就业社保也是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感知要素。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不同。首先,社区住宅因子对总体满意度贡献最大。这是因为现有社区选址、规划、建设一般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使得住宅房屋整齐划一,相比于农户搬入前的平房、瓦房,居民获得的实际感知接近于预期,满意度较高。其次,公用设施因子对总体满意度贡献较高。这是因为居民搬入社区之前一般是分散居住(农村大多数住户是分散居住的),自来水、天然气、有线电视、网络、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或服务供给不足,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因而居民获得的实际感知接近预期,满意度相对较高。再次,就业社保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不高。一方面,居民搬入社区后期待脱离原来的农业生产劳动,希望在社区附件找到相应的就业岗位,但社区周边提供给居民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就业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居民搬入新社区后期待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医疗与社会保障,但现实是大部分居民仍享受农合医疗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居民社会保障的满意度不高。第四,土地权益与生态环境因子对居民总体满意度贡献很小。一方面,土地是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农户对土地依赖性极强,希望以公开公平的方式、较高的价格将土地流转出去,希望从社区建设节约的土地获取利益,但社区建设中存在农民土地征用程序不公开、征地补偿费较低等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问题,实际感知远低于预期,满意度不高。同时,农户搬入社区之前居住的农村区域自然环境优美,周边植被绿化非常好,工业、农业污染很少甚至没有。搬入社区后,由于集中居住的人口较多,或者周边企业或多或少有一些污染,使得环境相对差一些,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感知要远低于预期,满意度不高。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一,居民评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包括5个维度,即公用设施、就业社保、社区住宅、土地权益和生态环境。二,居民对上述5个维度的满意度感知大小依次为社区住宅、公用设施、土地权益、就业社保以及生态环境。三,上述5个维度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贡献度由大到小分别是社区住宅、公用设施、就业社保、土地权益以及生态环境。

如果把社区住宅、公用设施看作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硬件”,把就业社保、土地权益、生态环境看作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软件”,那么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硬件相对比较满意,效果较好,而对软件不太满意,效果不太好。而软件建设尤其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大力作为,因而建议:一是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在已建成的社区周围尽可能建设产业园区或者商业街区,在未来社区选址建设时尽可能建在产业园区或者商业街区周边,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建立社区就业帮扶机制,加强社区就业培训、就业指导与就业信息公布,推动居民尽快由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二是尽快健全与落实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居民搬入新社区后可以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三是在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尽可能考虑农户意愿,坚持用市场机制解决土地征用管理中的议价与公平问题。四是加大对社区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采用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尽可能降低农业污染与工业污染,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惩罚力度,确保社区周边生态环境良好。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满意度问卷中没有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直接用来分析建设效果的满意度构成维度显得理论依据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仅仅考虑了社区特征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没有考虑居民特征、居民家庭特征、区域特征等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未来可以加入这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1] 崔红志,孙翠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式、效果、问题及政策调整——以河南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4(3):9-13.

[2] 张君.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调查分析——以新乡市祥和新村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4):101-104.

[3] 张鸣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民福利影响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2014(8):7-11.

[4] 滕玉成,张倩,王铭,等.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知与评价——基于对济南市平阴县的调研[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0-56.

[5] PHILLPS.Factors Influencing Older Persons’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in Big and Densely Population Cities in Asia: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J].Ageing International,Winter 2004,29(1):46 -70.

[6] MOHIT M A,AZIM M.Assessment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housing in Huhumale',Maldiv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0):756-770.

[7] 耿金花,高齐圣,张嗣瀛.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的社区满意度评价体系[J].系统管理学报,2007(06):673-677.

[8] 湛东升,孟斌,张文忠.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与行为意向研究[J].地理研究,2014(2):336-348.

[9] LU,M.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Ordered logit vs regression models[J].Growth and Change,1999(30):264-287.

[10] 韦吉飞,刘义兵,王建华.城乡统筹下“村改社区”村民意愿、满意度及期望——基于成渝两市郊村民的微观调查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3(7):41-51.

[11]刘怡,杜流洪,王成,等.新型农村社区农户生态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整村推进示范区“大柱新村”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151-157.

[12]陈志霞.社会满意度的概念、层次与结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7-89.

[13]任晓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13(4):51-54.

[14]张再生,于鹏洲.城市建设满意度内涵及构成维度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5(4):289-294.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维度居民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石器时代的居民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路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
人生三维度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