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邢窑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2016-06-06郝雄飞

中国市场 2016年2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郝雄飞

[摘要]邢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窑文化遗产更是我国瓷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邢窑文化遗产的整理和研究,开发与保护,让后人能够了解我们的这份文化遗产,并且能够继承和弘扬我们这份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邢窑遗产;保护与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152

1邢窑文化遗产相关情况概述

11邢窑的发展历史

邢窑古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主要分布于内丘县冯唐、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邱以东,隆尧县双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面积约三百余平方千米。自北朝(公元550—577年)后期起,这里就已开始烧造青瓷。到了隋末唐初,伴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邢窑址已经能成功地烧制出胎质坚细,釉色洁白的精美白瓷。

到了唐朝,强大的国力为邢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它在承继前人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历经改造和创新,最终发展成为唐朝著名的制瓷窑场。到了唐朝开元(713—742年)时,邢窑与越窑并驾齐驱一青一白引领制瓷的潮流。根据历史记录,在公元756年以前邢州瓷器由于其较高的品质,就大批瓷器作为贡品运往京城。到中唐后期邢窑产品已远销海外。此时邢窑制品无论在产量和质量上均已达到顶峰。自晚唐以后,由于朝政腐败,优质原料枯竭等原因,邢窑细白瓷开始逐渐衰退。北宋时期,邢窑在世间已默默无闻。金元时期在邢窑的部分故址虽又一度恢复陶瓷的烧造,但终因质量不佳且无邢瓷的神韵和风采,而走向衰落。

12邢窑的工艺特点

121“类雪”白瓷

“类雪”白瓷做工粗细皆有,到了隋代粗白瓷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胎面整洁有光泽,其中粗白瓷着色元素较少,透明釉和白色化妆土底色的结合使呈现了白釉瓷的基本特征,同时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

邢窑细白瓷工艺水平在唐朝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形体规整,器物轻薄,烧结适中,胎质细密结实,釉质细腻,釉色明亮,堪称上乘之作。

122“类银”白瓷

“类银”白瓷胎釉灰白如银,胎釉灰白,胎面多灰白色化妆土,唐朝是前期,邢窑“类银”白瓷进入了鼎盛时期,除了粗灰白之外,又出现了细灰瓷。

中唐时期,邢窑的高温窑炉技术取得很大成功,细白瓷产量因此也获得很大提升,但是它们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样品也还是生烧的,烧成温度很高,它的烧成温度是我们迄今发现中国古陶瓷中最高的烧成温度。

123细腻内敛

五代北宋时期,邢窑工艺逐渐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对晚唐五代时期的延续。邢窑到了金代,制作的工艺方法发生了改变。普通白瓷的内在品质获得了较大提升,同时胎体烧结程度上好,唯一不足的就是外观白度欠缺,与此同时金代的制釉工艺中,氧化钙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13邢窑窑址概况

邢窑窑址大致位于临城西双井至邢台县西坚固,约60多千米长、近30千米宽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大致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这一带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由于这种独特的地质情况,所以这里分布着极其丰富的邢窑制造所需要的原材料,在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贾村、邵明、磁窑沟、永固等地蕴藏着大量的粘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质黏土,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广泛存在。丰富的制瓷原材料使这里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邢州窑产地。

2邢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1存在的问题

211资金相对缺乏

20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就曾进行过邢瓷产品的市场化之路的尝试,但最终由于资金技术的相对缺乏,市场化之路的尝试失败了。但是我们在邢窑的文化产业之路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相同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多数依赖财政拨款,邢窑也是如此,但是政府的拨款并不能满足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资金需求,甚至成为制约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瓶颈。

212人才匮乏,传承困难

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一个困境就是传承问题,并且真正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很冷淡,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了很严峻的问题,邢窑遗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人才匮乏,传承困难。

213遗址侵蚀严重

随着岁月的流失,邢窑遗址也无法抵御时间的侵蚀,在夏曝冬冷、风蚀水润的情况下,土遗址最终会剥离、坍塌,甚至会成为一片黄土堆,然而经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的成本又非常的高昂,所以这成为了遗址面临的难题,经过专家会诊,它们认为土遗址的保护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难题。

22邢窑遗址与瓷器的保护

邢窑遗址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调查我们文物古迹的具体情况,划定保留范围,确定保护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科学依据的长远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在邢窑文化遗产开发当中,邢窑遗址保护是基础,利用则只是目的,我们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文物遗产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者必须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发利用,同时为了使文物古迹特有的文化品位、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必须严禁恶性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邢窑遗址。

对古窑进行细心调查,详细调研,对发掘的瓷器、瓷片进行科学严格的保护,建立“遗址博物馆”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当然恢复历史原貌,复原邢窑也是不能缺少的,因为这对人们认识邢窑的生产场景和工艺流程能起到很直观的作用。

23邢窑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231人才队伍建设

以往的人才培养是组织专家学者对先前遗留下来的邢窑产品进行研究,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制作邢窑产品的后继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传承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磁州窑、龙泉青瓷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高校的学生每年都会来到它们的研究基地实习。高校也设置了与之相关的专业,建立了研究基地和研发中心,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于是逐步形成了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为培养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232形成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

邢窑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使得后继有人之外,还必须需要有充足的财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相关规定,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除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之外,公益基金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成立专门的基金公司,制定规章制度,设立明确的目标,有效地管理各种资金。政府应该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从而筹措更多的社会公益性资金,逐步拓宽社会资金筹集的途径和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多元化,从而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

233加强创新,实现新发展

针对邢窑文化遗产缺乏趣味性,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弊端,应该从全局出发,通过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名录体系建设、“以人为本”的传承制度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信息化建设、评估机制建立等,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和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吸引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通过这种活动可以起到很好地宣传和保护作用,这便是一种创新制度。

3邢窑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31精心谋划,科学开发

历史文化资源不同于其他的资源,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小心,必须在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实践调查之后,才作出科学决策,切忌拍脑袋决策。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出相对应的开发政策和措施,有步骤地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纳入各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增强有关的立法工作,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

32开发利用要强调合理性

对待邢窑文化遗产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中强调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合理性需要成为邢窑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合理地开发利用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许多保存至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因为这些文化具备自身特性,与其他传统文化相比,特点显著,于是一直发展到了今天,并且使人们真切地感受着它的存在,并从它的存在中得到了知识、体味人生、愉快身心。诸如东巴文化、江南的傩戏、白族的绕三灵、各地民间的各类传统工艺等无不是沿着这一轨迹。因此,合理地建设利用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合理地开发利用不只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传承一种人类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将产生多样化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目的。

33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业

以邢瓷为文化载体,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创新并不是对原生态的资源的彻底改变,应该是在继承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质的提升,邢窑的创新也是如此。邢瓷的创新便是要保护发掘邢窑文化、培养邢窑产业、发展项目、重点打造邢窑商品、创建品牌,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找准市场定位,发挥邢窑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发挥市场作用,打造全面、丰富的文化产业。一是要将艺术的邢窑平民化、普通化。重点研发日用瓷的生产。二是要弄清楚消费者的心理和预见市场趋势,研究竞争者的生产与营销方式,确定自己的生产定位,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邢窑瓷器也有自己的特色,瓷器风格以豪放见长,瓷质类银似雪,这些特质就是其未来取胜的关键所在;在推广宣传方面,邢窑瓷器要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创办文化节”“制作宣传片”等手段,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97-101

[2]张志忠,姚毅邢窑工艺技术研究[J].河北陶瓷,1987(2):6-7

[3]陈尧城,张福康,张志忠邢窑隋唐细白瓷研究[J].景德镇陶瓷学报,1990,11(1):46-48

[4]杨文山,张爱茹邢窑白瓷分类与工艺研究[J].中国历史文物,2007,4(1):56-58

[5]杨文山邢窑唐三彩工艺研究[J].中国历史文物,2004(1):57-5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