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状态动词的过程结构初探

2016-06-06武兴

现代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

武兴

摘 要:状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本文通过对林杏光等人主编的《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中的所有动词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进行考察,界定出373个状态动词,考察这些状态动词内部的时间结构特征,发现状态动词有五种不同的内部时间结构。A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无终点、无续段;B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无终点、有续段;C类状态动词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D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有终点、有续段;E类状态动词起点与终点重合、无续段。

关键词:现代汉语 动词 状态动词 过程结构

一、状态动词的判断标准

在汉语语法研究历史上,有不少学者早已对状态动词下了定义,如陈承泽的“自动字之表状态者,如‘变‘化‘成‘败‘枯‘朽等,表自然界、人为界之变迁之字”①是表示状态动词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赵元任给状态动词下了一个比较值得认可的定义“状态动词是常常含有从另一个状态进入这状态的意思,所以常常跟助词“了”搭配”②,如“我饿了”“我现在饱了”“现在通了”等。1991年,李临定为状态动词提出一个新的定义,该定义同时在内涵和外延上对状态动词(动作动词的对应)进行了界定,同时还进一步说明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的本质区别在于动作动词是表示动作的行为,而状态动词是表示某种静止、持续的状态。李临定的观点是把状态动词作为与动作动词相对立的一类,这个观点一直以来都被广大学者认可。袁明军(1998)在《非自主动词分类补议》一文中认为“状态动词是和动作动词相对立的”③我们认为,状态动词应该是和属性动词、变化动词构成对立,一起组成非自主动词,而动作动词属于自主动词,它们完全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将动词直接分为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真正的状态动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语法特点:

第一,可以带“着”表示某种状态的持续。动作动词表示的动作通常是某一瞬间就完成了,通常表示完成体,而状态动词表示持续体。

第二,状态动词不能受“正在”或“在”的修饰,因为状态动词本身表示的就是某种状态持续的过程。

第三,状态动词既不能受“不”的修饰,也不能受“没”“没有”的修饰。

第四,状态动词不能带“过”“了”,表示完成态。

陈昌来(2002)在《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中认为,“现代汉语动词可以分为五类:动作动词、致使动词、心理动词、性状动词和关系动词。其中性状动词包括状态动词和性质动词两类,如“死、牺牲、出生、来临、丢失、中毒、失业、昏迷、安定、消失”都属于状态动词,像“好、快、满、美丽、响亮、好听、好看、清楚、大、小”等是性质动词,性质动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性质形容词”④。状态动词或性质动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自主][+状态/性质]的语义特征。

总结以上学者们对状态动词解释的观点和理论,再结合《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和陈昌来(2002)的观点,笔者认为陈昌来(2002)的说法值得认可。由此出发,本文将“状态动词”界定为“状态动词属于非动作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行为活动,即行为活动不受行为活动者所左右,不能由行为活动者所自由支配,在语义上动词表示动作的状态”。

根据定义,现代汉语状态动词所共同具有的核心语义特征可以表述为:[-自主][+状态]。该语义特征表达式可以作为我们从语义层面鉴别状态动词的标准。

根据上述分类标注,对《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中的所有动词进行筛选,在确定状态动词的范围时,为了严格限制选词的范围,我们依据状态动词的语义特征表达式对词典中的所有动词进行筛选,针对多义项的动词,不同项按不同动词处理。例如“报销”有两个义项:①把领用款项或收支帐目开列清单,报告了上级核销,是自主及物动词能带主体;②从现有的人或事中除掉,是非自主不及物动词,不能带主体。“报销”的第二个义项可以被列入状态动词,针对此类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义项是状态动词的情况,我们采用下标的方法进行区分。例如:“报销”的第二个义项为状态动词,记作“报销2”。最后我们得出如下373个状态动词:

挨、安定1、败1、报销2、爆、爆炸、崩溃、比5、闭幕、毕业、贬值、变1、变动2、变更2、变化、变形、变质、病、波动、残废、差1 差2 差3、颤动、颤抖、超出、朝、沉1 沉2、沉淀、陈列1、成2 成3、成立2、成熟1 成熟2、吃亏、迟到、持续、充满、重叠、出产1、出名、出神、出生、出现、传3 传4、吹4、存2、存在、达到、打败2、诞生、当选、倒1 倒2、倒闭、倒霉、到来、到期、得1 得2、滴1、掉1 掉2、跌、懂事、动荡、动摇1、冻1 冻2、冻结1、度过、断1、断绝1、哆嗦、堕落、恶心1、恶化、发3 发4、发财、发抖、发烧、发生1、发炎、发育、发源、翻1 翻5、翻腾、烦1 烦2、反、反应、泛滥、沸腾、服气、浮、浮动、腐烂、负伤、感冒、感染1 感染2、更换2、更新1、够1、挂3、害羞、轰动、后悔、糊涂、化1、滑2、缓2、缓和1、慌、灰心、恢复、昏、昏迷、活、活动2、激动、及格、继续、夹2、减弱、降1、降价、降临、降落、进步、觉醒、绝望、开3 开10、开刀2、开化、开展2、渴、垮、来2、来临、烂、愣、链接1、裂、流传、流通、流行、漏1 漏2 漏3、露、路过、落1 落2 落8、落选、霉烂、没有2、弥漫、灭1、难过、闹3、凝固、跑4 跑5、膨胀、披2、漂、飘、飘扬、破1、破产、破裂、破灭、气、晴、去世、瘸、缺席、燃烧、容纳、溶解、融化、撒气、洒2、洒落、散[sǎn]、散1 散2[sàn]、散伙、散落、散失2、丧命、骚动、闪5、闪烁、闪现、擅长、善于、上9、上当、上升、上涨、烧3、少、折、渗、生病、生存、升1 升2、盛产、盛开、胜利、失败、失传、失灵、失眠、失事、失望、失误、失效、失业、失踪、逝世、收缩、受伤、输2、竖立、衰退、摔1 摔2、死、死亡、松1、耸立、苏醒、缩1、塌、瘫痪、疼1、痛、透1、退步、脱1、脱落、瓦解1、完、完毕、完成、熄灭、牺牲1、瞎、下降、陷入、相等、相识、享福、向1、消化1、消失、谢2、形成1 形成2、醒1 醒2、锈、悬、悬挂、哑、延期、痒、阴、有2、晕、栽2、在1 在2、遭殃、炸1、沾、长1 长2 长3、涨1 涨2、胀1 胀2、着1 着2、振奋1、震动、蒸发、中断1、肿、中毒、皱、转、转动、醉、作废、做梦、产生、超过2、吃4 吃5、传4、耽误、得到1 得到2、丢1、丢失、懂、懂得、动3、发觉、发生2、反映、犯2、防1、妨碍、妨害、符合、害怕、含、合、合乎、忽略、忽视、患、获得、急需、记得、见1 见2、接到、经历、经受、精通、觉悟、看见、亏、离、理会、了解1、流露、迷、明白、耐、配3、碰2、起3、欠2、取得、缺1 缺2、缺乏、缺少、染2、认得、散发1、散失1、丧失、胜、适合、适应、识、收4、疏忽、熟悉、损失、体现、听见、听说、通、痛恨、吐、忘、忘记、误、误会、误解、习惯、像、需要、熏陶、赢得、用2、遇、遇到、知道、撞、阻碍、交叉、欠、拖欠、该、短、分属、隔、连成、联成、相隔、相距。

本文重点讨论这373个状态动词的时间过程结构。

二、状态动词的过程结构类型

动词的过程结构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许多语法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动词的过程结构即动词的时间结构,它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其中起点、终点、续段是主要考察的项,我们可以根据起点、终点和续段的有无以及强弱的不同特点,将动词的过程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论文的所有理论基础都是在郭锐(1993)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状态动词的过程结构进行分析。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动词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郭锐(1993)认为,这个过程由三个要素来构成:起点(inception)过程开始的时点(I来代表);终点(finish)过程结束的时点(F来代表);续段(duration)过程持续的阶段(D来代表)。一个典型的过程结构都是由以上的三个要素来组成,我们可以图示为:

图1:动词的典型过程结构

D

I F

如何确定一个动词有没有过程结构?并非所有的动词都有以上的三个要素来组织过程结构,郭锐(1993)认为,有的过程结构可能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有的有终点但是没有起点,有的终点和起点重合,甚至有的时候,三个要素还有强和弱的问题,有的结构终点强,有的结构终点弱,由此会造成和形成不同的结构类型,这些不同的结构类型会在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产生不同的表现。为了能够保证确定这些语法现象,需要确定一套判断的系统标准。

Ⅰ.能与什么样的成分组合。

Ⅱ.与这些成分组合后体现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认为,可以用以下6条判断标准来确定动词的过程结构:

1.~了(I/F):如果动词加“了”,(I)表示开始,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起点,并且有续段;(II)表示结束,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有终点。这里的“了”我们认为是直接紧接在动词后的成分,不区分“了”是助词还是语气词,比如:病了,到期了,这些情况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2.~时量宾语(I/F):如果动词能加上时量宾语,而且(I)表示动作本身的时间长,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起点,有续段;(II)表示动作结束后经历的时长,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终点。

3.~着:如果动词能带“着”,那么这个动词有续段。

4.正/正在~:如果动词前能加时间副词“在”或“正在”,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续段。

5.~过:如果动词能加表示经历的“过”,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终点。

6.Φ~Φ(D):如果动词不能带以上5种成分,但可以表示在持续中,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续段。

从以上的判断标准来看,对于某一个要素,可以有不止一条标准与之相关。首先,只要满足与之相关的任何一条标准,就表明具备该要素。同时,某一个要素,与之相关的标准满足的越多,则表明该要素越强。可以通过以上判断标准,把汉语动词的结构分为5个大类,10个小类,同时按其本身呈现出的差异大小,把这些类型排列为一个系统。5个大类分别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点结构。

根据上面提出的鉴别标准,本文对《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各类状态动词进行了数据分析。本文选择《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总共收录的373个状态动词,按义项出条共计412条,采取动词的[了、着、过][动时量]等鉴别功能,判断动词是否满足各条标准。个别情况以及具体细则根据语感来判断。经过严格地考察发现,《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中412条状态动词可以归为5类,其中有19个状态动词不能归入其中的任何一类,属于例外,例如“超过”,动词本身就含一个构词语素“过”,这样就再也不能加动态助词“过”来进行鉴别与判断。笔者对《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里的393条状态动词进行数据统计,得出以下的结果:

表1:汉语状态动词的过程结构数据表

A类 B类 C类 D类 E类 总计

1 2 3 4 5

数目 51 48 27 14 6 40 49 85 74 393

% 12.97 12.21 6.87 3.50 1.50 10.15 12.40 21.60 18.80 100

(一)A类:无起点、无续断、无终点。*~了,*~时量,*~着,*在/正在~,*~过,符合这些标准的状态动词主要有“该、需要、享福2、忘、适合、善于、散2、缺乏、落8、急需、妨害、差3、向1、松1、摔2、盛产、折、撒气、气、弥漫、落选、裂、烂、渴、活动2、滑2、翻5、掉1、沉2、成3、存在、发源、烦2、反应、服气、浮、够、缓2、慌、晴、生存、相等、符合、含、合乎、精通、耐、配、像、短、分属”。此类状态动词在过程结构上既没有起点和终点,更没有续段。从语义的角度来说,此类状态动词主要用来表示状态属性。由于大多存在于抽象认知而非具体时空范畴中,因此,此类状态动词自身缺乏时间性,在时间轴上难以标记。

(二)B类:无起点、有续段、无终点。~了,~时量,*~着,*在/正在~,*~过,符合这些标准的状态动词有“擅长、欠2、出名、安定1、差1、超出、沉1、陈列1、持续、出神、出现、打败2、当选、倒霉、动摇1、度过、哆嗦、发财、翻腾、感冒、感染2、后悔、灰心、昏迷、活、激动、继续、觉醒、绝望、开10、流行、漏1、漏2、霉烂、生病、失望、相识、懂得、发觉、记得、了解1、明白、认得、识、误、误会、误解、知道”等。

(三)C类:有起点、有续段、有终点。但由于起点、终点、续段的强弱不同,所以这一类可以归为5个小类。

1.~了(I),~时量(I),*~着,*在/正在~,~过

典型的状态动词有“反、化1、来2、缺席、洒2、散、上9、失传、失灵、失误、瘫痪、透、锈、悬、哑、有2、吃5、得1、丢1、懂、烦1、觉悟、离、漏3、胜、疏忽、听说”。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试分析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古今沟通”在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A Review of Chinese Redundant Ne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