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

2016-06-06郭华丽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汉语

郭华丽

摘要:本文结合古典声乐论著从“声、韵、调”三要素介绍汉语的发音规则。并从咬紧字头、延长字腹、收准字尾三方面叙述了民族唱法咬字吐字的方法和技能。

关键词:民族唱法;汉语;咬字吐字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映生辉”①的演唱方法。民族唱法源远流长,由群众演唱山歌、渔歌、小调、号子等各地民歌发展而来,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的精华,借鉴并吸收了西洋发声法的先进经验和技法。民族唱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②,因此受到各届群众的喜爱。

国内各大知名音乐学院均设有教授民族唱法的专业,如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民族声乐专业、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唱法(演唱)专业、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等,培养出不少的民族唱法歌唱演员。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来,民族唱法的教学在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西洋美声唱法发声方法,在声音技巧上取得了较大的飞跃,使得民族唱法的发声更具有科学性。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演唱比赛、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声乐比赛都设有民族唱法比赛项目。通过各项赛事,我们发现一些演唱者普通话没问题,声音却里进外出,音色不统一,还有演唱者光有好的声音,吐字不清。这就需要演唱者充分掌握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方法,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一、 清晰准确的语言

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它能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因此清晰准确的语言是听众听懂歌曲的内容,并与演唱者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关键。汉语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语言体系,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文明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民族唱法演唱中最为广泛和普遍。要掌握好歌唱的语言,首先要从咬字吐字着手。学会和掌握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是学习歌唱咬字吐字的重要基础。

“声”即声母,也称字音、字头。在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将声母分为五个发音部位,即“唇、舌、牙、齿、喉”,统称为五音。清代的徐大椿所著的《乐府传声》里说:“喉、舌、齿、牙、喉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声出于喉为喉,出于舌为舌,出于牙为牙,出于唇为唇……最深为喉音,稍出为舌音,再在两旁牝齿间为齿音,再出在前牝齿间为牙音,再出在唇上为唇音。虽分五层,其实万殊,喉音之深浅不一,舌音之深浅亦不一,余三音皆然。”③《乐府传声》说的“五音”的发音部位,也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部的发音部位。声母b、p、m、f为唇音,着力部位在唇,上下嘴唇喷口应有力清晰。声母d、t、n、l为舌音,着力部位在舌尖。声音j、q、x为牙音,着力部位在前上下牙间。声母z、c、s、zh、ch、sh、r为齿音,着力部位在齿,声母g、k、h着力部位在喉。有些人受方言的影响,翘舌音zh、ch、sh和平舌音z、c、s分不清。闽南语地区的群众,把“f”说成“h”。湖南、湖北一代的群众恰恰相反,容易把“h”说成“f”。江西、安徽等地区的群众n说成了“l”。浙江沪一带的群众“r”说成了“l”。声母发音不准直接影响了歌曲内容的表达,我们应予以纠正。发翘舌音zh、ch、sh、r,舌尖后缩上翘抵靠硬腭,而发平舌音z、c、s舌尖抵靠上门牙缝隙。发“h”时,舌根上抬靠近小舌,气流从缝隙中摩擦出来;发“f”时,上齿咬触下唇,气流从唇齿的缝隙中摩擦出来。发“n”时,舌尖抵舔上牙背面;发“l”时,舌尖抵舔上牙龈;发“r”时,舌尖后缩上翘靠近硬腭。

“韵”即韵母,又称母音、字腹。在我们的传统声乐理论中,将所有韵母分四类,称之为“四呼”。《乐府传声》里写到:“开、齐、撮、口,谓之四呼,此字之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之齐,其用力在齿。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④凡韵母以a、o、e开头的韵母成为开口呼,发音用力部位在喉。韵母是i或以其開头的韵母称为齐齿呼,发音的用力部位在齿。韵母是ü或以其为开头的韵母成为撮口呼,发音的用力部位在唇。韵母是u或以其为开头的韵母称为合口呼,发音的用力部位在合口。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不同,即使声母和韵母相同,字也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有五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阴平,不升不降,调号为“ˉ”,发音平稳。阳平,从低到高,调号为“ˊ”,发音先轻后扬,形成升势,音调上挑。上声,先降后升,调号为“ˇ”,发音先下滑后上扬。去声,从高到低,调号为“ˋ”,发音下滑,形成降势。轻声,从低到低,轻声无调号,发音轻而短。

二、 咬字吐字的方法和技能

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将一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指出咬字吐字的基本要领是咬紧字头,延长字腹,收准字尾。有些人平时普通话没多大问题,可一到唱歌时,只听见“啊啊噢噢”的声音,听不清唱的什么字,造成这种“音包字”的主要原因是声母阻气力度、弹性不够。歌唱咬字与说话有所不同,应着重声母部分的力量,用力比说话更为集中、夸张一些。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说:“欲正五音,而不在于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意思是说要想准确唱准归类于五音的字头,而不在喉舌牙齿牙唇的各个发音部位上用力,那发音必定不准确。可见,声母的发音在咬准字头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力度。咬字的力度要根据作品的不同的风格、情绪有所变化。即使在同一首作品中,也要根据歌曲内容的情绪发展、曲调节奏、力度、快慢变化,咬字力度也要有所变化。悲愤激昂的歌曲,咬字的力度采用传统的民族演唱中的“喷口”,就是咬紧字头,声母阻气形成一种爆发力。字头像喷发出来一样结实有力、干净利落而富有弹性。如《大刀进行曲》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的“大刀”,用力在舌部位,“砍”用力部位在喉部位,采用“喷口”的方式着重声母,特别能表现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痛恨日本侵略者,誓将日寇消灭干净的强烈的决心。抒情委婉的情歌,咬字的力度相对舒缓松弛一些,如青年歌唱家吕薇演唱的《月下情歌》。歌曲内容是一位妙龄少女在月光下对着心上人诉说她的爱恋,表现了纯真又羞涩的的爱情。演唱歌曲的前一部分“阿哥哟,请你靠近再靠近,我的歌只唱给你一人听,我对你爱最明朗,月光就是我的情,我的情”,曲调婉约,咬字力度就要舒缓些,使字音清晰柔和,才能符合歌曲的意境。副歌部分的前两句“阿哥让我拉着你的银镯,阿哥的银镯上留下我的手印”,音区比前一部分整体上扬,咬字力度比前一部分稍许加强些,抒发了浓郁真挚的恋情。副歌的后面两句“每当我把银镯贴在胸前,就像是你抚慰着我的心”,音区回落,字头出声相对含蓄一些,发自内心的爱恋与娇羞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是动人。

字腹就是韵母中的韵腹,通常是由发音最响亮的母音来充当,延长字腹就是指的这个母音。我们平时说话的语音,一般音域较窄,约四、五度之内,咬字位置多集中在口腔,位置较横浅。而随着这些年民族唱法作品创作的丰富与发展,歌唱音域拓宽,达到两个八度或更宽,如《春天的芭蕾》《我心永爱》《来生来世把你爱》等。要使声音结合咬字吐字能在宽广的音域中,上下通畅统一,母音的念法技巧与平时说话自然是有区别的。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说:“要使起音扎实又纯净,必须有意识地使喉咙不仅从前部打开,还必须从后面打开。因为喉咙是声音发出时的必经之路,如果开得不够大而企图发出一个丰满又圆润的声音是不可能的。”⑤要想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口咽腔的动作显然要比说话时幅度大,应做上下垂直方向的打开,特别是咽腔部位,使咽壁挺立。这样母音的声音线条就比较圆润、通畅、统一,避免声音出现“里出外进”、不统一的情况。当然要掌握一定的适度感,这就需要与我们民族审美观念与演唱作品的风格相结合。民族唱法在声音色彩上追求“甜、脆、圆、亮、水”。因此咽腔部分在竖着咬的同时,切记不能“开太大”,宽的母音如“e”要窄咬,窄的母音如“i”要“立”起。民族唱法青年歌唱家王庆爽在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演唱了《故乡是北京》、山东民歌《包楞调》、《昭君》、《走进春天》。她的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咽腔适度地打开,声音集中统一,体现了民族风格,符合民族的审美观念,最终取得民族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歌唱发声中,虽然字腹占了绝大部分时值,是一个字音发声的关键,但作为歌唱的咬字吐字还是要把字头、字腹、字尾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一个字的完整性。收准字尾,决定着整个字的完整性,也影响到下一字的瞬间自然停顿和相互衔接的顺畅,以及下一字的清晰发声。字尾的收声又叫归韵。在传统唱法中,将所有汉字的归韵划分成十三韵部,称为“十三辙”。收音是“a”、“ia” 、“ua”的字属于“发花”辙,演唱时避免声音的撑大与靠后。收音是“o”、“uo”、“e”的字属于“梭波”辙,应注意e、o母音状态,保持口型不变。收音是“ie”、“üe”的字属于“也斜辙”,要保持发ê音状态,口型保持不变。收音“i”、“ü”的字属于“一七”辙,演唱时注意“i”母音略竖一些。收音“u”的字属于“姑苏”辙,注意保持口型到字音结束。收音“ai”、“uai”的字属于“怀来”辙,演唱时注意字尾“i”收音短而轻,声音竖起来。收音“ei”、“uei”的字属于“灰堆”辙,在“e”母音发完后归韵到“i”,稍微长一点,留有余音。收音“ao”、“iao”的字属于“遥条”辙,字尾归韵收音到“u”。收音“ou”、“iou”的字属于“油求”辙,韵味收声到“u”的时值比“遥条”辙长一点。收音“an”、“ian”、“uan”、“üan”的字属于“言前”轍,演唱时归韵到前鼻音“n”,舌尖迅速上抬抵上齿龈。收音“en”、“in”、“un”、“ün”的字属于“人辰”辙,也是归韵到“n”。收音“ang”、“iang”、“uang”的字属于“江阳”辙,演唱时归韵到后鼻音“ng”,舌根抬起触抵软腭和小舌。收音“eng”、“ing”、“ueng”、“ong”、“iong”的字属于“中东”辙,归韵到后鼻音“ng”。

在声乐作品中,歌词与旋律是紧密结合的。在演唱歌曲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唱准曲调在基础上,根据字的声调,适当调整字所对应的音符,尽量避免出现“倒字”的情况。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是民族唱法的首要审美标准,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是形成中国民族唱法特殊韵味、美感和风采的主要因素。学习和掌握民族唱法歌唱咬字吐字的方法与技能,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857页。

[2][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郎毓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3]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210页。

注解:

①引自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857页。

②同上

③引自 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页。

④引自 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页。

⑤引自[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郎毓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