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近代西北筏运之兴衰

2016-06-06李贤武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近代西北

摘要:皮筏,作为一种水上运输工具,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国家“自东向西”的不断挺近,筏运一度成为黄河上游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现代社会里,这一运输方式趋于衰落,只是在地方旅游文化项目中残存。对于这一运输方式兴衰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西北发展历程的艰辛,同时也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一个有力视角。

关键词:近代;西北;筏运;兴衰

《广韵》曰:“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筏,按照其制作材料,有木筏、皮筏和竹筏之分,而皮筏又有羊皮筏与牛皮筏之分。因地区差异,南方多竹筏,西北多木筏与皮筏。木筏,因其制作材料本身是运输物资之一,不能重复利用。相较于木筏,皮筏因其制作取材方便,可以重复利用而成为西北地区河运的主要方式。近代以来,黄河上游筏运由简单的济渡目的发展为以运输为目的,短途运输被长途运输所取代,从而打破了黄河上游“不能舟楫”的僵局,成为西北土产外运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航运模式的兴起,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皮筏的起源

皮筏源自何时,怎样发明出来的,说法不一,有以下几种说法:羌人发明说(聪喆:1983);藏民生活演变说(王信臣:1987);多民族共同创造说(汪受宽:1989);兰州发源说(杨兴茂:1986);月氏发明说(李树辉:2004)等。

笔者认为,皮筏的形成是黄河上游各民族共同应对特殊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智慧的结晶。

1、皮筏是西北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

黄河上游,滩多峡窄,水流湍急,不易舟楫。故先民们发明了适应当地河窄水急的皮筏。皮筏因为吃水浅,富有弹性,不怕触礁,即使划破一两个皮囊也不會有大的影响。

2、皮筏也是西北地区社会环境的产物。

西北甘青一带畜牧业比较发达,皮筏制作取材容易,再加上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皮革属性的认识日益深进,经验的不断积累使人们愈来愈熟练的掌握了皮筏的制作。

二、 筏运的兴盛

皮筏的产生是其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皮筏运输自近代以来的大力发展主要有:

1、国际市场的刺激

1860年天津开埠以来,国际市场对于羊毛的大量需求,而西北又是中国羊毛生产的主产区。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肃州(今甘肃酒泉)一带,羊毛的收购价格是每百斤二两白银,运至天津成本才是六至二十两白银,而外商的收购价格竟达四十两。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洋行纷纷进入西北腹地、设庄进行羊毛收购。甘南、青海贵德一带的羊毛主要由牲畜驮运至河州,在河州转水路筏运至包头。[1](p58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羊毛作为战略物资,在国际市场上急速走俏。市场价格因国际市场的需求而上涨,因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证明了中国西部皮毛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同样也对于皮毛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皮筏运输空前繁荣。1923年,京包铁路通车,这样,西北筏运得以和铁路接通,形成了水运和铁路运输结合的运输体系,皮筏长途运输空前繁荣。

2、商路的转换及区域间运输模式的转变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成为国际大通道。然而,自宋代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南转移,“郑和七下西洋象征着东海海路的逐渐兴盛,而鄂本笃的经历则象征着西部交流的渐渐淡出”。[2](p261)近代以来,西北河西走廊一带乱象丛生,有张格尔叛乱、回变等,商路一度受阻。左宗棠平叛之后,物资流通相对好一些,但是西北边境有俄国虎视眈眈,不利于本国商品物资陆路运输出去。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航行工具的日益前行,跨洲、跨地区的陆路运输已不占据有力位置。西北物产通过筏运到包头,再由火车转运至津、沪等港口城市便成为了有利选择。

3、筏运较陆运成本低廉

皮筏运输之所以受到商家的青睐,是因为: 1、运价较陆路运输便宜。兰州至包头每担(羊毛二百四十斤,水烟为五百斤)运费为18至20元,骆驼运输(每三百斤为一担)运费为30元至40元不等;2、运输时间短。筏运一般需时为二十四五日,而驼运需时为四十日。[3](p154-155)由此,可以看出不论在运输费用还是时间成本上,皮筏运输较陆路运输都占有绝大的优势,这也是促进筏运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筏运的不足及衰落

优势的背后,也存在许多劣势:首先,皮筏是借助自然力量的,自身没有任何动力装置,不像现代船艇一样具有逆流向上的动力,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谓“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其次,受气候因素影响,皮筏不能全年在黄河上施展风采;再次,航道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经验、技术的累积等。

就其衰落而言,不仅仅受自身劣势的影响,更是受商业、现代运输业以及政策的影响:

(一)、商业的影响

筏运因商业而兴起,同样它的衰落也免不了商业的影响。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东部省份相继为日本侵占,包头沦陷,铁路中断,西北主要输出商品销售大受影响,兰包长途运输航线受到极大冲击。同时政府为了获得苏联援华物资,也是为了输出西北物产——主要是皮毛,开始组织转换商路,改由兰新公路外运。但是,皮筏运输并未就此沉寂,在短途运输中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羊皮筏子还在黄河沿线担负着短途运输,或以上游到下游,或南北岸互渡,尤以瓜果菜蔬运输以及河道观光为主。就是在文革时期,筏子依旧在河面上发挥着短途运输和济渡的功能。

(二)、现代运输业的发展

1、公路的兴建以及公路运输的兴起。

1907年,甘肃境内出现第一辆汽车, 1921年,甘肃落户的第一辆汽车。汽车的出现使甘肃人大开眼界,特别是引起兰州军、政、商界要人的亲睐,从中受到启发。1922年, 陆洪涛等人发起成立“陇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拟沟通兰州至宁夏、平凉间的交通,该公司因战乱终未成立,但对以后各界办运输提供了借鉴。1924年,西兰公路开始筹建。随着干线公路陆续修建,商营汽车逐年增多。1940年前后,相继开业的车行有:利通车行、大记车行、惠生车行、西北车行等。1945年,车行增至14家。至1949年,兰州地区已经拥有30家车行、司。[1](p601)这样,皮筏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长途运输市场渐渐被汽车运输吞噬,只有做一些短途济渡。

2、铁路运输的兴起。

铁路的修建,不仅仅运输时间大大缩短、物资流转周期愈来愈短,交易也越来越频繁,更适合经济的发展。而皮筏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了,正如范长江所说的“落后的交通工具,虽然可以满足到西北游人们的好奇心,等到使用起来的时候,这些东西到底行不通。”[4](p177)旧时,大西北封闭落后,蘭州不通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确定了开发大西北,改善国民经济发展布局的战略决策,作为交通的先锋——铁路也就率先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如1952年10月1日,天兰铁路通车,陇海铁路实现了全线贯通,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1960年兰青铁路建成通车等。这样,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铁路交通网形成,铁路运输完全取代了皮筏而进行长途运输。

如果说京包铁路的修建促进了黄河上游筏运的兴盛,那么,包兰铁路的修建及通车运行则取代了黄河上游皮筏长途运输。

3、空中运输的方兴未艾。

1932年,中德合营的“欧亚航空公司”将上海至西安的航线延伸至兰州,并在兰州设立办事处,接着又开辟了几条航线。1941年,中德断交,该公司停办,民航遂告停。1942年,中国航空公司又开始复营,相继开了几条航线,但始终没有正式航线,飞机飞飞停停,未能形成有效的航空运输体系。但是主要用于客运,货物运输还未形成气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兰州航空开始了崭新的一页。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有限公司开辟了北京——太原——西安——兰州——酒泉——哈密——乌鲁木齐——伊宁——阿拉木图航线。后来,又有多条航线陆续开通,客货运输愈来愈便捷,时间也越来越短。

(三)政策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根治黄河水灾且开发黄河水利,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1958年,甘肃刘家峡、宁夏青铜峡水电站开工建设。长途航运需要不间断的航道,而水电站的修建,就阻断了长途运输的可能性,皮筏只有在小范围区域内转运货物,且规模日渐缩小。

结语

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水运工具,皮筏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去,西北地区交通不畅,黄河上桥梁也不常见,人们利用皮筏沿岸济渡和运输,方便和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近代以来,随着政局的变化、商路的重组,皮筏运输一度兴盛,成为沟通中国西北与世界的媒介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基础建设的不断改进、运输形式的多样化和安全系数的提升,皮筏的货运和济渡功能基本丧失,主要功能转向娱乐、旅游观光。

从文化角度来说,黄河筏运“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地方。”[5](p16)皮筏,作为近代西北走向世界的运输工具之一,不仅见证了西北的崎岖发展,更向人们讲述了西北水路运输不平凡的历程。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卷三十八《公路交通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2]葛兆光:《宅兹中国》,中华书局, 2011年。

[3]潘益民:《兰州工商业与金融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4]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5]马林洛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作者简介:李贤武,男,汉族,甘肃皋兰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近代西北
西北政法大学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近40年来西北低涡的统计
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观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觉醒者的悲哀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