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杰琦: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

2016-06-06陈亚聪

幼儿100 2016年15期
关键词:工具体系水平

文|本刊特约记者 陈亚聪



陈杰琦: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

文|本刊特约记者 陈亚聪

学前教育中,评价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词,究竟怎样的评价才是适宜的?陈杰琦给出的答案是:以活动为基础,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陈杰琦在芝加哥工作20多年,曾参加多次教育改革,她发现,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便是“评价”。无独有偶,美国每年同样有几千万美元用在评价上。“对孩子的评价直接展现了教学的效果,也是对家长有所交代。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能过度重视评价的结果,那样会给孩子很大压力,导致紧张、焦虑等情绪。”3月24日下午,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学术报告会上,陈杰琦表示,很多人对教学与评价间的关系存在认识误区,我们应该为了教学而评价,而非单纯评价教学。“如果把过多精力放在评价上,那便走错了方向。老师应把重点放在教学上,一旦教学提高了,无论评价与否,孩子的发展都会体现”。

其实,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不同学者因评价理论不同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工具也不同。不过,在陈杰琦看来,好的评价体系需要对孩子最终的发展结果进行测评,但是绝不仅限于此,而是应该引导老师参与教学、观察孩子,并从中提高教学水平,“好老师,不是教课程,而是教孩子,而教孩子首先便要会观察孩子”。同时,好的评价体系能在评价与教学、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儿童已有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搭建桥梁。

“评价应该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活动,在活动中观察、评价孩子,并发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因为此,制定评价体系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不应给老师增加过多的负担,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强调是老师平常要做的,这样才能长期、可持续性地在教学中评价,结果也就更真实。陈杰琦还提醒大家,虽然不是所有的评价都有理论性,且评价也不应完全照搬理论打分,但要设计一个好的评价工具,需要有好的理论做基础,这样老师可以形成系统的理解,解释起来也有根据,否则就是一堆割裂的指标,像散落的珠子,没有将其穿起来的线。

如何在活动中评价、分析孩子?陈杰琦给大家介绍了一套叫作“桥梁搭建”的工具,里面有15个老师平时常见、常和孩子一起做的教学活动,主要评价语言与早期阅读、数学、视觉与艺术表现、科学等五个方面。以阅读为例,老师可以先让孩子选一本书,然后反着递还给他,并请孩子读给自己听。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学会观察,并从中判断孩子的发展水平,并根据每个孩子的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指导。如孩子会选什么书,是否知道正着读;观察孩子是否只看图还是图文互动;读书时孩子的手眼动作,以及在讲述故事中的语言是照读还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等,这些都是老师了解、判断孩子语言发展水平的依据。

“在评价过程中,不只是看个体孩子,还要看整体孩子的实际水平、各领域的差异等,这些最能反映老师的水平、优缺点,帮助老师反思、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陈杰琦还提醒大家,好的评价体系不在于工具,而在于能引导老师把侧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以活动为基点观察、分析影响孩子发展和学习的因素。而评价工具的作用在于提供活动中可考察孩子的具体内容、目标,让老师对理解、判断孩子心里有谱。不过,对孩子表现的测评不一定要有精确的数值标准,因为评价本身的重点不是给孩子一份单纯的成绩评定,而是用评价过程中体现的孩子的水平、问题来指导教学。“为教学而做的评价应该是促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而不是只给孩子一个分数,这反而给他带来焦虑”。

猜你喜欢

工具体系水平
张水平作品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