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现象及对我们的启发

2016-06-04徐雪冰冯鑫淼袁媛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徐雪冰+冯鑫淼+袁媛

摘 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加的倾向于哲学,而政治经济学方面并没有哲学这么深远的影响力,不论是社会学或者历史学还是文艺艺术等领域,因此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着“去经济学化”的特性。该现象的产生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历史以及社会根源。“去经济学化”的出现已经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原有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以及创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重视政治经济学,加大对经济学传统的研究力度,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A8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73-2

0 引言

近些年来,相比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政治经济学的地位更加的不堪,而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之为“去经济学化”,其含义指的是西方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将政治经济学逐渐的剥离,使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1 我国研究及社会现状

由此想到我们国家的情况,自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将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我们走过各种曲折弯路来到1978年邓小平同志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国家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地位在国际上不断提升和加强,我们生活物质逐渐丰富,可是,有一些问题和弊端暴露出来。

环境方面:注重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雾霾”横行霸道,再继续忽视生态环境我们恐怕会变成第二个当初的“伦敦”。

宗教方面:国家政策过于注重经济的同时,深刻的影响到了人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各种突破底线的事情层出不穷,精神生活匮乏,比如拐卖婴幼儿、妇女等。人们缺乏信仰,行为全靠自己的原则以及家教和道德束缚。可是这过于薄弱,一旦人们面临利益的诱惑,心中的那道防线很容易就崩溃。

建设方面:我们一直信奉“人定胜天”,但是笔者认为大自然才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我们人类也不过是大自然众多生物中的一个比较高级的类别,现在人类自身的能力远远达不到可以按照自身设想和需要来改变大自然的程度。三峡工程大坝的修建在当时的情况下,众多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和资深学者集体请愿希望不要修建,但是结果事与愿违。现如今长江两岸地震频发,南方地区连续干旱,没有人可以保证这些和三峡大坝的修建没有任何关系。还有其他许多社会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 西方研究现状

而与此相对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哲学化倾向浓厚,在文化艺术、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影响力也远超政治经济学,存在着“去经济学化”的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现象的产生,该现象的产生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历史以及社会根源。马克思后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是以批判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或所谓经济主义、经济决定论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在这股社会批判理论思潮中,“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文化经济”、“文化资本”、“符号经济”等范畴相继出现。而这些范畴及其相关理论又与20世纪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转型中“文化与经济高度交融”这一现象密切相关。西方这股社会批判理论思潮,在社会批判、意识形态分析等方面对马克思思想有所继承,而与马克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只关注与经济交融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当代文化活动中身份认同、意识形态斗争,而疏离于经济活动尤其实体经济——凡此种种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显然有所偏离。

2.1 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的现状和表现

首先,西方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目的更加的倾向于哲学化,因此其研究结果也就向着哲学方面靠拢,自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开始,哲学家就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其次,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倾向于哲学之外,在文化艺术领域、历史学领域以及社会学领域等方面的地位和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政治经济学。

2.2 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的成因分析

首先,从20世纪开始西方国家的多次社会主义运动都以失败的结果告终,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集权势力的影响,从而导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重视。一方面,由于西方马克思社会主义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出现重视哲学忽视政治经济学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反马克思主义集权势力的影响,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迫远离政治经济学。

其次,是因为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不满,同时前苏联等国家建设的失败,从而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

最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阵营的内部,以追求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有效性为导向,经济学研究的功利化趋向明显,理论研究的短期行为限制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与创新。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经济学化”,并非意味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完全将经济学研究拒之门外,或者该领域的研究彻底中断。事实上,二战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的负面效应

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受到破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受到制约。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发生断裂,不同观点和学说的沟通与交流日益困难,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向更广范围的传播。

3 小结

由此,未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以政治经济学作为重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繁荣作为前提。

与此相反的是:我们国家重视在经济方面的发展的同时而忽视了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和普及,马克思本是自由奔放的文科男生,而我们则过于注重理科生恩格斯所整理出的条条框框。我们在社会、历史,最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方面普及和重视马克思在这些领域的观点,引导人们学习马克思自身所带来的正面积极的力量和真诚的内心以及善良朴实的品格。我们国家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去经济学化”现象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在社会、历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做好把这些正面积极的东西普及到我们的社会工作上,我们必须在吸取西方“去经济学化”给他们自身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的教训的同时,把握好机会,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并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的经济建设中。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吸收西方对哲学、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对应的财政支持,改善如今重工轻文的局面,使人文专业的学者们无后顾之忧、安心的去研究哲学、历史、政治等相关人文领域。我国本是五千年泱泱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值得深度钻研、是我国现如今精神文化方面萎靡的研究现象的强心剂。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学习西方的研究精神,给予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普及中国人文。

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遭遇的种种困扰依然与资本封闭性的“自我增殖”密切相关,而这又突出表现在资本当代新形式即“文化符号经济”上。我们既要吸取西方的教训,不能够放松对经济的重视,也要学习西方对人文精神领域的研究,重点扶持相关专业,做到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玉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创新及其启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2006(1):26-28.

[2] 邰丽华.西方马克思主义“去经济学化”现象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13(1):52-56.

[3] 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胡乐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1(9):21-25.

[5] 本刊记者.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借鉴——程恩富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7).

[6] 杨玉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创新及其启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2006(1):26-28.

[7]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否定与肯定[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00).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艾伯特·赫希曼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述评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劳动与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争的横向考察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