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2016-06-03于蓓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金融素养

摘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素养;上市银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的历史发展和基础理论,深刻理解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熟悉商业银行业务。

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课程特点

1.1 综合性强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起点高,连接多学科,横向联系广。其前导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经济法”“会计学”“统计学”等,其后续课程主要有“国际结算”“银行会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强。

1.2 应用性强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理论主要集中于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以及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而这门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如资金来源业务、资金运用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因此,这门课程直接面向商业银行一线业务,应用性强。

然而,期望学生在学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以后,进入商业银行马上就能上手操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不同的商业银行,其部门、岗位设置以及具体的业务流程可能有所差别,各商业银行在招聘入职以后也会进行具体的业务培训。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直接教给学生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更加重要。

1.3 更新快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密切追踪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的动态变化,体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新的实践成果。

比如,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并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确立了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新标准,将商业银行资本分成了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并且确定了相应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还提出了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两个流动性指标。在此背景下,中国银监会进行了及时跟进,如2012年以来发布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文件,2014年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这些指标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在讲授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时,应体现商业银行资本要求的最新成果。

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 教学模式单一

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还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虽然有些高校建立了金融实验室,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模拟和体验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流程和处理,但金融实验室的环境和真实的商业银行具体业务岗位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在商业银行具体的业务办理中,需要跟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同客户打交道的能力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然而这是金融实验室的条件所不能模拟的,只能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金融实验室也未能从根本上脱离课堂这一大环境。

2.2 对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的现状缺乏关注

从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我国的商业银行工作。然而,在真正从业入职之前,大部分金融专业毕业生缺乏对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现状的深入了解,从而延长了入职以后的角色进入时间。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现状进行关注,应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一项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囿于教材的内容框架以及教材的滞后等原因,对这方面的关注有所欠缺。

2.3 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缺乏关注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经营环境的认知程度与适应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了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对经营环境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来自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外部环境的关注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学内容来看,往往重业务介绍,轻环境分析。

3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素养的培养比单纯实务操作的培训更加重要。实务操作上手快,甚至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而金融素养的积累正是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所在。金融素养是全方位的,是需要慢慢积累和升华的,包括道德修养、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学习能力等。

比如,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是要讲诚信,因为金融行业诱惑很多,所以更要加强道德修养,最起码的底线要做到诚实守信。金融学中的“信”指的是信用,信用包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因素,要按时还本付息、按时上班、按时上课、不要迟到。

再如,在介绍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时,笔者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去银行柜台体验活期储蓄开户、续存、支取、销户的业务。这项课外作业可操作性强,学生身体力行。这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了与存款业务有关的业务流程以及单据处理,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同人打交道的能力,学会了换位思考。

此外,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平台的延伸,可以定期邀请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比如在商业银行工作的学长)分享商业银行的从业感受和经验,充实学生书本知识和实验室条件以外的第二手经验。

3.2通过上市银行了解我国银行业的运营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6家商业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6家上市银行涵盖了5家大型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同非上市银行相比,上市银行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规范。因此,16家上市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了解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的良好突破口。

笔者在教学中,围绕16家上市银行将学生分成16组,每一组由3~4名学生组成,随着课程的进展,组织了两轮PPT展示,并且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第一轮PPT展示安排在导论的教学之后,主要让学生了解16家上市银行的公司简介(成立、上市、社会荣誉)、企业文化(LOGO)、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分支机构)等内容,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关注我国16家商业银行的传统、特色与优势,增强未来求职的针对性。第二轮PPT展示安排在课程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针对某一上市银行的某一典型业务、特色产品介绍、评价,或者对该行的典型案例进行评析,或者围绕该行某一专题(如风险管理、针对利率市场化如何转型)进行介绍、评价,旨在锻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上市银行的PPT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现状的了解,学生的热情很高。

3.3 引导学生关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

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金融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本课程的讲授中,需要将前导课程涉及的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在本课程中活学活用,增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外部环境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进行持续性关注,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比如,央行的调准和调息代表了货币政策的取向,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组织学生讨论央行调准调息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又如,自2015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背景与进程,并组织学生讨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再如,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金融机构的资产方已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负债方的市场化定价程度也已达到90%以上。利率市场化构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要的外部条件,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及风险管理进行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靖.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3):230-231.

作者简介:于蓓(1980-),女,山东泰安人,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金融素养
青海省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研究
普惠金融下的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素养
金融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对金融现象的解释
金融素养与风险认知对投资选择的实证研究
金融素养对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
金融素养与风险认知对投资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素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
大学生网贷背景下金融素养教育途径探析
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
互联网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